发动政变这一件事情,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甚至可以说,很多政变在事前,也不是没有泄露的。
除非他真正将江南杀得白地。
只能说轻工业发展起来是非常快的。
朱元璋的影响力在这个城市无处不在。朱雄英只要小心经营,南京城上下很多人都是愿意支持朱家的。
于是解缙更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扬州划入应天府之中。
这自然不行了。
只是双方都不愿意在这一件事情退让,一时间局面就僵住了。
当然了,这个南京仅仅是原来的应天府,太平等地,也就是朱元璋渡江之后首先作为根基的地方,而江南其他地方,即便被并入了新南京,但也不可能享受这个待遇。
如果说,朱雄英在这一件事情上,真不退让。何夕不会强迫他,但是他只能在其他方面更进一步了。到时候不舒服的还是朱雄英。
无他,朱雄英还是很能理解何夕的政策的。何夕确定了,朱雄英是不会推翻自己的政策的。因为他知道已经改变的未来。
谁控制了中央,就能控制地方,以天下压制一隅,有太多的手段可以做了。
中央的权力也太大了。
与何夕对大明未来的规划想符合的。再加上,朱元璋,与妻子安庆公主的情分。何夕也没有给朱雄英下绊子的想法。
朱雄英的能力手腕,在何夕看来,放下去当一个尚书,或者一省巡抚,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能力加上皇帝身份的加持。是可以掌控大局的。
在南京城这种人心向朱的氛围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一旦走漏风声,都是大问题。
北方总不能再来一次军事革命吧。更不要说,以中国传统官僚,一般都不会将事情闹得这个地步。
如此一来,应天府就太大了。根本就是一个长三角了。
只是,没有不是不能。
所以,轻工业发展,虽然给南京带来一些工业的气息,但是旧派势力还是相当庞大的。
只需数千人马,不需要太多。因为人太多在城中是摆不开的。冲进宫殿之中,控制主要人士与中枢就行了。
何夕现在的情况,更进一步,夺位是有问题的。且不说遇见多少阻力,后续的影响与发展,对何夕来说是不合适的。
解缙为了这一件事情,推动了江北种的事情。当然了,这一件事情,不好办。毕竟江北与江南不是一个省了。江北是江淮省,江南是应天府。
有了钱,根本没有想过扩大生产,而是买地作为家族根基,就好像这个一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的有钱人一样。
这也是何夕,不想与朱雄英直接对话的原因。有事情,让人传话,直接对话,就容易形成而今的局面,说僵了,接下来怎么办?
谁也不想让,真碰一下?
又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何夕说道:“解缙这些年很有长进,只是没有经历过大事,还是让人不放心,这样吧,不是燕王打了大胜仗,臣的意思派解缙去燕国一趟,抚慰燕王如何?”
不用硬刀子,软刀子也能杀人的。
一句话,朱雄英确信,何夕在南京城之中,不敢轻易发动政变。
南京方面也是有工业基础了。
只是,对朱雄英来说,这只是其次。他更重视的是他的权力而已。
只是瞒上不瞒下而已。
这些人的德行,最好是钱都归他们赚。而朝廷什么也不管,这才是最好的。派人来税收,打死便是了。
而到北京就不一样了。
朱雄英自然不愿意了。
何夕说道:“陛下,隆武九年,臣这一任就到却任了。陛下有没有考虑过下一任首辅是谁?”
朱雄英愣住了,他读懂了何夕的意思。
朱雄英在南京更有安全感。
但并退一步,却能做很多事情,不敢说弄的朱雄英生不如死。最少让他这个皇帝做得不舒服,却是很简单的事情。
何夕为皇权开了那么多的后门,也算是为朱家着想了。
既然人家不领情,何夕自然也可以一一关上。一下子让朱雄英当一个虚君,是很困难的。毕竟朱雄英也是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让朱雄英今后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力,而奋斗半生,却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朱雄英也是明白的。他叹息一声,说道:“姑父的好意,朕代解缙谢过姑父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解卿可以尽览了。只是迁都北京之事,朕也有一些想法,姑父不觉得,以大明现在的版图,北京,有一点太过北方了一点?北方而今又没有什么大敌,已经不符合当初定下北京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