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忽然提出了黄子澄,理由也很明确。
于是后勤方面一确定。
毕竟,这年头,不要说别人了。就是大明,民族主义也没有完全觉醒。更不要说安南也有不少的汉人。他们对于大明的统治,并不是不可以接受。
只是这个总督西南的人选,朱雄英提出了一个让何夕意外的人选。那就是黄子澄。
不说别的。就是商业贸易上的事情,之前暹罗这些非朱姓外藩,在大明朝,根本没有人正经看一眼,简直是当做域外野人。
而另外一方向,也就是缅甸方向,也需要大军进军。
缅甸的热带雨林有多恐怖,远征军野人山的下场,已经说明了很多事情。
何夕安排一部尚书,已经算是不错了。
当国王姓朱之后,整个局面就发生了变化。
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而历史上,安南降而复叛,固然是有安南本土利益集团与大明利益分配不均,但还远远不能上升到民族矛盾上的。
前文说过,缅甸之战,其实只有两三个团在前线轮换的打。他们打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条从昆明到缅甸大路。不被山洪草木遮掩的大路。
这让张明觉得很棘手。
毕竟。后勤物资从南京运输到云南的距离,几乎等于昆明将后勤组织运输到印度的距离。也就是说,当昆明工业体系成熟之后,大明攻伐印度时机也成熟了。
而且何夕也洞察到朱雄英对黄子澄或许有别的想法。不过,何夕并不在意。
何夕对黄子澄也算是重用,让他担任学部尚书,负责南京以及南方很多学校的建设。一方面是黄子澄的确是有这个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黄子澄在南京朝廷的时候,毕竟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南北战争之中,黄子澄几乎没有什么功劳。总不能让黄子澄一跃而起,居众人之上吧。
而今,虽然说勋贵依旧掌兵。但是军事行动之中,武将在前总领兵马,文官坐镇在后,主持后勤,而军队内部又有一系列监督程序。让军队不至于失去控制。
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官们反对的并不是勋贵掌兵,而是勋贵们从来不愿意安置规则形式。
而今这就让大多数读书人满意了。
虽然说缅甸也是一个文明古国,上古时候就有了,甚至还有佛祖传道的传说。但是缅甸真正发展起来,其实在明后期。明末的时候,李定国残部都能压着缅甸打。
他们参与不到安南之战中,难道还参与不到缅甸之战中。
但是这封王就藩。对于当初贵族来说,不过是新的王族而已,甚至这个王族势力越强大,对他们本地贵族来说,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没有一条好路,穿越热带雨林进入缅甸,那纯粹是不要命了。
因为没有这个概念,更多是因为大明驻守的将官与太监横征暴敛。比大明各处都需要用钱。永乐几次北伐,迁都等等,不知道需要多少钱。这固然有朱元璋留下的底子,但是也有很多钱是从海外来的。
甚至他们也知道大明的封藩政策,愿意迎逢一位皇室成员作为新的国王。
这其实也是支撑大明内部商业繁华的重要支撑。
这对何夕就藩印度是有好处的。
说实话,安南这边已经开打了,缅甸哪里何夕本意是不想动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两面开战,兵家大忌,奈何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让何夕不得不动。
当然了,自古以来,先民们来往,也已经勘探出一条缅甸与云南之间贸易的古道,毕竟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从汉代就有记载了,所谓之茶马古道,当然了,这一条路与茶马古道并不尽相同,与抗战时的滇缅公路有很多地方相同。
郑和下西洋,说耗费巨大,但并非不赚钱的。那问题来,安南是属于海外,还是属于海内?
在何夕看来,打缅甸,其实就是打后勤,只要能让数万大军,从云南安安稳稳的走到缅甸,其中非战争折损率不是太高,这一场大战,就赢定了。
这一套体制之下,军队失控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
而派一个皇室成员作为安南王,对大部分安南人来说,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当然了,将来他们有没有什么想法,那就不知道了。
而清中期的时候,十全老人就在缅甸折戟沉沙。
他们在大明境内采购,立即派上优先序列。大明境内大商人,可以轻慢一个外藩,但决计不敢轻慢一个亲王。
真弄急了,将事情搞大,官府是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的。
这对藩国本地人,也是一件大好事情。
也就将敌人给孤立了。大明打击的,不过是各国国王,与各国国王的嫡系势力,而不是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