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一场战事,何夕也不希望停下来。
不是何夕小看安南小朝廷,就不谈那些金子了,单单说银子,三百多万两,就是将安南朝廷上下给卖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钱,如果真有那么多的钱,也不知道打得那么差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
不是。安南的土地人口已经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是难以估计的好处。这些有些可以直接折价,有些将会是源源不断的好处。比如粮食。有了安南,大明将又会有一块产粮地。
这个战争消耗,并不是指战争整体消耗的绝对值。
当然了,不是制衡何夕。何夕在大明就都没有人能够制衡,去了天竺更是如此,是制衡何家的二代三代。
人人都在骂帝国主义,人人都想做帝国主义。
大明皇帝真的好做吗?
朱雄英有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毕竟,何夕对皇权弃如敝履的做法,一方面让朱雄英安心,另外一方面,也让朱雄英暗暗怀疑大明皇帝,将来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这些钱,自然是安南地方豪强,乃至于寺庙等等一起贡献出来的。
而今打安南就不一样了。
到什么地方都是对的。
单单这一笔巨款,就足够冲销掉军费了。
比起老老实实扒科技树,一点点的将新科技点亮。完成产业的升级换代,还是殖民掠夺来钱快啊。
只要有汉人在这些地方,生长繁衍,这些土地才永远是大明的。是中国的。
去南洋对抗的人就还少一点。
如果,这些人不愿意,自然有名义对付,对抗国家命令。名正言顺将其抄家。
毕竟往新占领地增加汉族人口,对何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毕竟地盘是一时的,人口才是永久的。
虽然说何夕打下南京之后,已经取消了对粮食的限制。
另外一方面,天竺这一大片区域也不可能都给何夕,安排老二,也算是制衡。
而今朱雄英又说这方面的事情。
以而今大明的政治经济逻辑。一定会陷入无限扩张之中,一直到占领全球,但是占领全球之后,会怎么样?
朱雄英可不会觉得,就此天下一统,天下太平了。
毕竟,这些地方豪强离开了本乡本土,失去的,从来不仅仅是土地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权利。
这还不算,大明投入战争之中拉动了多少产业。多征收了多少商税。
何夕之前还没有感受到这一点,而今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打仗赚钱,越打仗就越赚钱的经济模式。
朱雄英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何夕离开中原,是会带走太多太多的东西了。且不说,何夕春秋鼎盛,更不要说何夕麾下人才济济。将来天竺绝对不是对手,占据天竺之后,以天竺为核心,定然是一个强国底子。
何夕各方面一盘算,打安南,居然没有赔本。甚至还赚了不少。
何夕也不能避免这个诱惑。
而今却不一样了。
何夕希望这些人顺顺利利的去南洋各地。毕竟,这些年出海的人很多,不用何夕做什么。很多人其实也都知道,南洋也不是不毛之地,并不是去了海外就必死无疑的。
甚至将来,很有可能是威胁大明朝廷的势力之一。
这些人在大明内部,是问题。但是放在南洋这些地方就是资源了。
不是坏的。而是好的。
张明为了让何夕支持打仗,将安南的金银全部上缴了,并不多。仅仅有金十几万两,银三百余万两。但是到了何夕手中,这些金银足够发一千五百万两的钞票了。
将来的天下是怎么样的?朱雄英有时候,也很迷茫的。
但是封地却是会代代相传的。
将老二派过去,将来或许是这股势力的君主。即便不是,也会在这股势力之中,占据重要位置,即便都不是,也最少将血脉能够流传下去。
他朱雄英不至于绝嗣。
这也是朱雄英看过未来很多东西得后遗症,那就是看的太远,想得太多了。
何夕也只是一笑,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安排好二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