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公务员 > 第二十七章出头的来了

大不了,将来祭祀孔子,孟子,颜子,等儒门先贤的时候,再加上一个何子就行了。

因为南孔知道,他们之所以还有现在的地位,与他们有一个老祖宗孔子,有着直接的联系。

何夕制定的小学,中学,大学。大学毕业生考吏员。与大明士大夫一直想要的,科举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线。

无他,洪武政权本质上,就是一个南方人政权。

另外一方面,却是因为北孔下场,引起了南孔空前的危机。

这一点,他们不能否认,也否认不了。

孔希路倒也没有想心思完全表露出来,要留有余地。

真是进一步,未必生。退一步一定死。

但是奈何人与人最大的难处其实就是不能互相理解。

说起来南孔,看似很厉害。但是实际上,南孔早已泯然众人矣。说起来,似乎还有金身,但是比起北孔将整个曲阜,乃至兖州都当成掌控的地方相比,这南孔即便在衢州,也不过是大族之一。

是的。这些人在很多方面都是已经退让了。

何夕知道的吏试本质上,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相差不大。

南北人口之差,前文已经说过了。南方人多,大明由是从北伐一统天下的,南方权贵多,也是很正常的问题。

他一连列出了十几个书院大名单。

不过,将来这个趋势很明显了。

当然了,也算是不能不退让了。

就是几座大学堂毕业证才行。当然了,而今执行的兵不严格。否则,而今所有大学毕业生,才不过一万多人。这些遍布军中,朝廷之中,根本不够。自然有很多其他人进入朝廷。

而是情势所迫,不得不为。

因为,何夕建立学校体系。看似给了南方很多人利益,但是不能掩盖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何夕要将吏试,代替科举了。

一方面,是面对很多江南士大夫家族的请托。他们不可能拒绝。

何夕用力不够,就是丁显的下场。用力过猛,就南方各地见的血,恐怕要比南北之战的还多。

他首先认为,大兴官学是好的。但是有很多名声远播的书院,排斥在朝廷官学体系之外,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名声赫赫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等。

毕竟,南北之战的结果是摆在这里的。他们再抗争,难道能抵挡住大兵不成?

但是取士之道,不仅仅代表着大明官方意识形态,也代表着未来士大夫子弟的上进之路。他们如果不抗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很多兴旺的家族,都会变成寻常百姓家。

就担心,何夕将儒门这个庙给拆了。

于是,就有了南孔出面,反对仅仅建立十所高校。

想要考吏员,必须是十所大学的毕业生。

即便而今,何夕与朱雄英从北边打了过来。但是真正权贵之中,南方人还是多。别的不说,瞿能,叶沈,梅殷他们都是淮人,看似是北人,但是他们更多时候,却是与南方人站在一起,并不能与山西河北的北方人共情。

世代簪缨之家,变成寻常门户,是无数人即便死也不愿意看见的。

不过,他没有想在这个时候出头。

而今江南这些大家族看似一一个不行了。但是联合起来的力量,也不是看南孔可以抵抗的。

不过,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南方的文风就是比北方强盛。

这些人其实不仅仅代表自己,也能代表身后的百姓。不能单单用阶级的观点来看问题。是的,在你看来,你是帮助百姓打倒压迫他们的封建地主。但是在很多百姓看来,是外乡人欺负自己人了。

或许也是孔子的庇护吧。

所以战争是要消灭敌人,政治需要的妥协。

每一个都是名声赫赫的,出过很多大人物的书院。不过特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都是在南方,几乎全部在长江以南。

也是这一次与会代表之一。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不开科举,但是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用人大多都是文官士大夫出身。所以,即便不用科举也是可以的。但是何夕用人,自成体系。

而且孔希路还提出一件事情,认为朝廷应该设立一个标准。从而确定学问之上下,不能仅仅按照大学毕业来论证,毕竟大学之中,是很容易有隐私之事的。

如此一来,很容易让人滥竽充数。

以伤朝廷用人之明。

但是此言一出,不等何夕说话。张宗德就首先坐不住了。厉声呵斥道:“孔先生是什么意思?是在质疑我等治学之能?还是质疑我等用意偏私,这话还请说清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