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何夕与朱雄英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在何夕看来,这甚至更多。更频繁。
回顾而今的一切。何夕自诩如果不是,从后世带来这个多东西,如果不是,朱元璋的精心培养。他决计不可能到达而今的地位。
自己的儿子,自然是很聪明的人。但是天下之间,最不缺少的就是聪明人。
将来燕王西征,一定会有一定数量的禁军随行的。
但是,学术圈总是要比其余圈子要简单干净一些的。
但是已经蜕变为政治家的朱雄英,也不会完全感情用事。
而在火器时代,中下层将领远远称不上安全,大部分中下层将领都是在敌人火力射击范围之内指挥作战的。
但是压着自己儿子做富贵闲人,何夕也觉得对自己儿子太过残忍了一些。
何夕很早就将何思远去张宗德门下学习,张宗德在这个时代,也算是机械领域大拿了。甚至早就超过了何夕。
如此一来,岂能没有人反对啊?
就何夕本人的意思,最好让儿子做科研线上做工作。毕竟在何夕看来,而今的科学基础太简单了。有太多没有开发的地带了。何远思如果老老实实做科研,将来老何家,也能成为科研世家。说不好听的叫学阀。
他不知道该不该安排。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排。
不过,何夕不管对何思远有什么样的安排。但决计没有让何思远去宫中的想法。
官僚的本身,其实不想多事的。而何夕偏偏要做事情。在很多大臣们看来,就是在瞎折腾。
何夕心中暗道:“有时间,也要找何思远好好谈谈了。”
因为每一个儿子小时候,都幻想着长大后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轻而易举,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是三辈子都不可能。
何夕作为奠基人,必须做好开头。
别说父亲了。刘邦的分我一杯羹,就是明证了。
何夕领过兵,打过仗,他自然知道,想要在军中厮混,做重要的是什么,是战功。是战绩。而大明远远称不上太平。
何夕对于何远思的将来,也是有些犹豫。
或许,有一个太过逆天的父亲,是每一个儿子最大的诅咒。
但是,自古以来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少数的。是幸存者偏差。大多数想要做大事的人,都死在成为大人物的道路上了。
何夕在首辅位置上,真是做好大事。但是何夕就没有自己的敌人了吗?并不是,何夕每做一件事情,那么因为何夕利益受损的人就会多一些。
虽然说,学术圈并不干净。何夕与那些士大夫们斗了大半辈子,自然知道,其中有很多正人君子。但也有很多龌龊小人。
作为父亲,儿子从来是一道难题。太听话的儿子,其实将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出息。毕竟,自古以来能做大事的人,谁不是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纵然是有多少阻力,也不可能动摇。
何夕不想让何远思去宫中当侍卫的原因很简单,一来,不想让何远思去走传统的勋贵路线,就是在宫中当一段时间侍卫。在皇帝身边的侍卫,事情不多,但是官职升得很快。
这也是与经济基础有关系的。
在农业时代,每年的收获也就是春秋两季。利益就那么多,大家争夺起来,频率也不会太高。但是进入工业时代,物资生产与天气就没有必然的联系了。利益增多,而整个生产循环的周期加快,反应在具体工作之中,工作频率提高,而在政治生活之中,争斗的频率也提高了不少。
朱雄英只需等着便是了。
当然了,作为何夕的儿子,在很多事情上,先天就拥有助力的。但是而今局面,何夕并不觉得,自己儿子在朝廷之中打滚是一件好事。
夜深人静之后,何夕与安庆公主躺在床上。
黑暗里,只剩下两人的呼吸之声。
忽然,何夕说道:“你有什么想问的,你就说吧。不要憋着。”
夫妻多年,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何夕从安庆公主的呼吸上,就能听出来安庆公主是有心思的。而这个心思是什么?
何夕也大概有一些猜测的。安庆公主毕竟是朱家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