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也感到朱雄英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即便他不献出重庆,难道北京朝廷就拿不下南京吗?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广武大捷之后,就已经确定了南巡了。
不管这一战是谁具体执行的。谁主持的,谁功劳最大的。但是归功于上,在很多人看来,何夕虽然有功劳。但是最大的功劳还是朱雄英。
而梅殷也确定了是这个体系的老大。
无他,广武之战的胜利,让朱允炆的根基动摇。但是也让朱雄英有了更多的底气。
这对梅殷是不利的。
特别是西南的消息。
不过梅殷即便不愿意,也不敢在其中动什么手脚。他只是将他的想法转呈上面而已。
——
北京。
到时候,很多地方的降臣就未必听梅殷的话。
以梅殷为首的政治势力已经形成了。或许可以成为西北派,或者说降将派。
更不要说。这一战之中,朱雄英的人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之前,很多人都觉得北京是一个小朝廷。小朝廷之中,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甚至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权臣篡位。但是而今不一样了。北京要一统天下了。
只能说,大明朝廷已经没有那么多位置了。
再加上军中降将一派的出现。已经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降将。朱雄英也算是正是接受了朱元璋的余荫。他的话语权只会越来越大。
这一路上,朱雄英简直遮掩不住自己的欢喜。
这就是为什么对何夕来说,他权势最大的时候,大概就是一支打仗时候。
但是南巡这一件事情,也是需要时间筹备的。已经确定,一直驻守京师的第一军,终于要南下了。也必须做出一些兵力上的调配。毕竟,北京不能没有兵力驻守。
就是梅殷本人也不大希望韩国公投降。
一句话让朱雄英在心中否决了韩国公李祺。何夕也是懂的怎么进谗言的。
爵位传承虽然严格,但是皇帝特旨也很容易请来的。毕竟这只是宋国公的爵位传承,并不是新设立一个国公,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
朱雄英立即问何夕说道:“韩国公的想法,你怎么看?”
本质上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很难的。
即便关中已经打下来的。从关中到河北的道路已经打通了。但是依旧按照惯性,从西南的消息,是先从汉中到关中,到关中到河套,然后一路到北京,从北京追上来的。
这个安排,其实也很难的。
其次,梅殷与中枢的关系,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硬。
这个先打四川,后打重庆,问问凉国公递话没有。
要各方面平衡的。
西路军一脉,可以看做是朱英雄一脉的人。
朱雄英处处以朱元璋为学习对象,朱元璋做的事情,他岂能不知道。李善长之死,他更是清楚,李善长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朱元璋扔进水利给冻死别的
这一件事情,他知道,韩国公一脉会不知道吗?
洪武一朝一直压着韩国公一脉的原因,他也很清楚。
这样的情况下,让韩国公一脉位居高位是一件很合适的事情吗?
自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