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位置,已经有风声是留给韩国公一系的,李景隆想要,就要从韩国公手中夺下来。不过,李景隆自己盘算了一下,觉得未必不可能。
这都是问题。
在他看来的确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
李景隆是想获得荣华富贵,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要活着获得,而不是死后留给儿子。
李景隆立即感到了机会。
这或许是因为榆林之战,几乎全程用火炮轰出来的。但是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这一场决战。消耗多少物资,姚广孝都不敢预估。定然是多多益善。
姚广孝说到这个份上了,李景隆只能答应姚广孝,将姚广孝送回北京,并与与纪纲建立起联系了。不过李景隆不怎么瞧得上纪纲,只是见了一个面,剩下的事情,李景隆安排人与纪纲联系,更没有将纪纲软禁起来。也不会为纪纲提高保护。
而武勋强势的根基在于功劳,这一场大决战,就是刷功劳的最好时机。
更不是将李家全部牺牲,为北军做忠臣烈士。
毕竟在这一场决战之后,谁是主将,谁的功劳最大,直接导致战后的政治局面。
军方强势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
他不觉得自己不如梅殷。
因为汉中乃是四川门户,一旦战线推到传统南北朝的分界线上,四川就很重要了。四川有居高临下的地势,要想灭南朝。必先攻陷四川。这也是传统的历史经验。
其次,他即便想办法去谋一个差事,想要战场倒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景隆很清楚,战场上刀剑无眼。一个做不好,两边都将他当成了敌人。那才叫冤枉。
即便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但是举汉中而降,开四川之门户,也算是一件大功劳。
虽然这个功劳,并不如北京新贵们大,但是他所追求的,也不是太显赫的功劳。而是不在这一场洗牌之中落伍的而已。
准备这么多物资,运输到前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要出外掌兵。但是不好去前线。因为前线风险太大。这不是他需要的所在,但是如果在非前线一处掌兵,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举地降北京,北京一定会论功行赏。
第一,他因为发新钞这一件事情,与丁显有了良好的关系。
不敢说,能够大破梅殷,但是谨守城池关卡,将梅殷拒之门外。却是很容易办到的。
而北京如果打败南京,将是开国以来最大一次洗牌。他继承父亲的余荫恐怕要被新贵们所取代。他自然不能在这一场战争之中什么也不做。
再加上后勤准备,姚广孝不在北京,但并非不知道北京的情况,战事打到现在,每一战消耗的火药,数字越来越高,特别是榆林之战,几乎是之前所有战事的总和。
李景隆这一段时间赚钱很厉害,但是他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大明最重要的从来不是钱。而是地位,而是权力。
李景隆心中在琢磨自己的事情。
将战事再拖上几年。
所以启用这些李景隆似乎也没有什么阻碍了。
当今朱允炆刚刚继位的时候,外戚力量身处嫌疑之地,自然要避嫌。但是时过境迁,朱允炆最少不会担心南京朝廷内部有问题了。
第三,不要忘记魏国公一脉的支持。
李景隆上门请魏国公帮忙,魏国公徐辉祖不会不帮忙的。魏国公的心思,已经是明白了。他很乐意看见南京朝廷覆灭。只是魏国公还在守孝之中,不能参与大战。而且,魏国公也有李景隆同样的焦虑,他不想冒风险。但是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却是没有问题的。
如此一来,想要夺下这个位置,并非不可能的。
李景隆想到这里,就立即来回奔走起来。不过,韩国公李祺也不是白给的。双方就这个位置来了一场撕逼。双方的撕逼,还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姚广孝已经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