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是很重要的。固然能从征南军之中调派人手。但是到底不方便。
不过,为了担心叶沈出别的幺蛾子,他单独给叶沈写了一封书信,并要求他,全军压上,在整个黄河防线上给南军压力,好让傅友德不能轻率的支援登莱。
一方面唐言与唐言的部下,将登莱上上下下都得罪狠了。即便而今这些人迫不得已投降了。并不代表这些人对唐言一行人就没有恨意了。
另外一方面,唐言所部伤亡太多了,也失去了战斗力,何必留在这里,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毕竟,即便南军厉害的时候,也没有从北京手中夺一个省会。
北京打进南直隶,不管海州与南京之间,还有多远的距离,也不管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单单这一点,就足够让天下人为之震撼了。
当然了,这两个战略难分高下。
如果征南军这边的人手太多,他打下来的这些地盘,是听他的哈刺不的,还是听征南将军那边的。
第二件事情,那就是向西进攻,直接进攻黄河沿线,在黄河出海口附近与征南军会师。从此突破黄河防线。
哈刺不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能一举将登州给拿下来,更不要说其他人。所以登州失陷,对北京与南京,乃至于其他人都是非常吃惊的。
到那个时候,才是下手决战的好时机。
黄河北流出海口处,与长江不同,是一望无际的滩涂。每年都要往渤海里延伸里许的海岸线。船只上是难以停靠的。这种情况下,大军想要横渡黄河,是不大可能的。只能向上游进攻,在上游寻找一个可靠的渡口。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来,南军所有的黄河防线,已经告破了。
这一战必须打赢。要兵临黄河,眺望洛阳。
这与皇帝有没有实权都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叶沈想打一场济南会战,因为一想到能与傅友德在战场上再次交手,他就兴奋的浑身战栗。在他看来,河间之战,他其实是输给了傅友德,这一战,他想赢回来。
叶沈已经是国公了。
只是,很多事情不仅仅看对外部的影响。
所以将唐言送回去,自然是你好我好的事情,否则将来搞出什么复仇事件,那两边都不好办。
而且叶沈本身也是一个毕竟单纯的。他对打仗本身是很热爱的。这种热爱并不是想通过战争获得什么,单纯是喜欢战争。喜欢研究军事。
何夕给叶沈另外一个方向,让他发力。也算是平衡。
——
叶沈受到了朝廷的命令之后,又接到了何夕的私信,倒也没有多想。倒是叶沈身边的很多人有些愤愤不平。
更重要的是,打入南直隶。
而且有航海侯张家作为内应,一路上也没有遇见什么阻碍,很快就拿下了这些地方。
最后一件事情,那就是从辽东,高丽,日本调兵。
而且叶沈也是很复杂的一个人。
他做了三件事情。
党中有党,派中有派。
前文说过,在军队安置上,辽东高丽方向布置的军队并不多,哈刺不手中不过万余步卒,两个团,再加上军部人马。而今快速进军之下,难免入不敷出。
虽然说,南直隶与南京脚下,还是有很遥远的距离。但是问题是,南直隶的本意,就是不设行省,归南京直接管辖。在政治版图,这里与京师的联系,远远超过了其他省份。
毕竟,济南也很重要的。如果拿下济南,即便山东并不是全部在北京手中,北京即便上可以设山东行省了。也就是北京从南京手中夺了一个省。
好在等来援军。
在打仗上,哈刺不虽然不行了。但是在权力争斗上,还是很敏锐的。
——
哈刺不其实猜对了。
这不仅仅是为了朝政,也是为了叶沈。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信号。
叶家在洪武朝本来就是小军头,所谓之长枪军余孽。后来投奔何夕才算是发达了。这些年来,叶沈固然是何夕最忠实的马仔。但是叶家一派,在军中也是有自己的体系的。
因为叶沈自信。对付别人也就罢了,如果与南军对阵,对方主帅是傅友德的话,必须是自己。他不想就不行。但是其他人可就没有这个想法了。
他们只想的跟随叶沈出战,好建功立业。
毕竟叶沈已经是国公了,将来无非是加衔。荫蔽子嗣。或者赏些钱财,这对叶沈来说都不重要。但是叶沈麾下这些人可没有这样的。他们还想要更多的功名利禄。
很多人都这样的,他们自己或许满足,但是他们身边的人永远不会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