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元朝达官贵人与回回商人合伙做海贸生意,都摆在台面之上,甚至搞出很多样。这也是回回商人一系在元朝政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逼得儒学一派,生死相搏的地步。
毕竟权臣没有什么好下场?做得好的,不过是曹操司马懿。这样的人正统士大夫是不愿意接触的。即便必须接触,也不愿意跟随他们做一些脏事。落得个华歆的下场。
这些不同与传统中国的变化,要一一写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然要有很大的篇幅了。
苏伯衡没有回答,而是叹息一声,说道:“或许吧,不过这不重要。”
苏伯衡也是明白这一点的。他看着这一部史书,就是感受到何夕新思想给史学带来不一样的地方,从而确定这一部史书写出来,将在之前史书之上。
而且是一个相当厉害的权臣。
黄观说道:“如此说来,何夕的下场岂不是更不好??”
黄观请苏伯衡看了一篇文章,苏伯衡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了一遍,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准备吧,将之前的稿子推倒重写吧。”
有黄观在,足以完成这一部史书。
苏伯衡想到了自己弟子黄观的时候,黄观也来看他了。
苏伯衡哈哈大笑,说道:“你与何夕没有相处过,何夕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似乎对生活要求很高,从来不喝冷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对钱财却从来不放在眼里。他只想做事,不想做官,我估计以他的想法,就是皇帝给他,他也不做。”
苏伯衡何曾不心疼,他之前写的文字,可以说每一个都是他的心血煎熬。但是他还是下了这个决心,说道:“文章合为时而作,你要明白这一点,宋濂文章在我之上,对自己的文字,也是非常在乎的。但是他留下一坨屎一般的元史。那是为什么?因为太祖皇帝当时需要这一部元史。而今也是如此,我也没有想到,何夕敢做如此大的改革?但是我敢肯定,此文一出,当今天下与之前截然不同,我这些新元史,也变成了旧元史了。即便写出来,也不过是旧史的尾巴。而不是旧时代盖棺定论的棺材钉。”
“天下能做第一,何必做第二啊。”
史学最重要的是史家的思想。而不是文章公正。正要说起来,历史上明史是体例最完整,写得最好的。但是评价却是最糟糕的。就是因为明史里面被改动的东西太多了。
史记为什么是史家之绝唱,其中也有太史公的史学精神在其中。
“不管成败。”
而今,苏伯衡更是以历史家的敏锐,感受到了中国历史到了一个关键点。这个具体的关键点,不管是这一场战争,还是这一次改革,但是从今天之后,历史将变得截然不同。
这些变化,原本是传统史家不注意,或者说不太注意的地方。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元朝时间短,但是与传统的中原王朝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元朝的很多事情,溯本追源,其实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来自于西域其他文明。
而王莽的下场是什么样子的??
黄观不得不忧虑,何夕如果落得王莽那个下场,他们师徒会不会因为这一部书,也落得一个下场凄凉。
黄观心思重重,他对苏伯衡十分敬爱,的确是如师如父,但是对于何夕的态度,却又一点不那么恭敬了。无他,北京明眼之人都能看出来何夕是一个权臣。
如此一来,他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见过光明,他不在乎有多黑暗,但是如果有人看见了光明,那么他们是很难接受黑暗的。”
虽然何夕很多做法,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天下人并非没有眼睛,何夕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天下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答案当然是变好了。
中国人是最实际的,只要能用,只要好用,才不管这理论有多离经叛道的。
这也是何夕为什么被很多人推崇接受的原因。
何夕的改革自然是有问题的。但是其中有太多理想主义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