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努力控制脸上的表情,一点心意也不显露出来,说道:“陛下,臣愚钝,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只是陛下已经定下了家法。臣以为遵循国法。”
不过,即便如此,有今日这一番话,徐达回去之后,定然会闭门谢客,甚至连门都不出了。
即便,朱元璋明知道方孝孺别有用心,也只能如他所愿了。
朱元璋意识到,现在的他,大脑好像生锈一般,之前,几乎张口就来,动念就能想到的东西,此刻却要费尽心思,才能依稀记起来一些。这让朱元璋很沮丧,也让朱元璋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不可能与之前一样处置天下大事了。
只是,朱元璋从乱世中来,习惯了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
但是不管哪一种,朱元璋都觉得厌恶。
不说别的,单单手上的问题,想如之前,大量批阅奏疏已经不可能了。
只是,自从何夕将朱元璋历史上的作为告诉他之后,朱元璋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遏制自己的杀念,因为,朱元璋知道,如果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是解决制造问题的人。这个办法,只限于一些小问题。真正大根结,杀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将问题越弄越大,有害无益。
不就是想让内阁真正的登堂入室,真正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权力机关。而不是一个备用的顾问机构。
朱元璋每天批阅的奏疏,在数百件之多,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要分辨真伪,更有相当一部分,要具体的处理意见,要与大臣们讨论。做决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是,听了十几封奏疏。
一桩桩一件件,报告给朱元璋听。
朱元璋叹息一声,说道:“朕老了,精力不济,经此一事,一些事情没有精力处理了。方卿,你有什么想法吗?”
批阅奏疏,有时候就好像是读论文,不仅仅要读眼前的这一篇奏疏,还要联想到同类型的奏疏,同样要看这个作者之前的奏疏,以及之前地方官的奏疏。从而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印象。
所以,何夕给秘书监与内阁预留的政治空间,被朱元璋压制得连呼吸的空间都不多。更不要说行使权力。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还细细听着,对应自己内心之中记得一些资料。比如,今年济南旱情,请求赈济。朱元璋就要想,山东布政使是谁?山东府库粮食是多少?济南府人口多少。大概赈济需要的粮食多少?山东布政使报上的数字是多少?是不是在的大概范围之内,有没有明显多报。山东布政使履历如何?有没有骗自己?
等等。
因为,当所有人都担心朱元璋的身体状况的。即便朱元璋的身体完好无损,他的政治权威,也要打折扣的。更不要说,朱元璋的身体,是真的不行了。
一旦,朱元璋不在了。徐达是可能占据权力中心的。
有时候对外凶狠,并不是强大,而是虚弱。
不管朱元璋愿意不愿意,从今天开始,朱元璋要费之前数倍的力量,才能他想要的效果。
所以,如果在太子一脉选择储君,留方孝孺辅佐幼主,是最合适的。
他跟不上了。
朱元璋看着方孝孺,内心之中涌现一丝杀意。此刻,朱元璋真要让方孝孺身首异处的想法。
朱元璋知道此早有这么一天,秘书监内阁这一套体系要运作起来。毕竟,朱元璋知道后世皇帝,不大可能如他这样勤政,但是他没有想到,他朱元璋居然有一天,要用这一套。
朱元璋的内心很是复杂。
但是承认现实,这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了。朱元璋养病要紧,而储君不定。没有人能给他分担政务。而且即便有人,朱元璋也不可能相信一个人。
朱元璋叹息一声,说道:“而今也只有这样了。不过,而今的内阁朕是信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