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雄说到:“朝廷法度就是如此规定的,而且对于这一户百姓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判,而是赶快判,不管怎么样,尘埃落定就好。”
朱元璋接着问道:“说说,你对义门郑家的想法?”
甚至朱元璋一度也很推崇。因为朱元璋对官吏有深刻的不信任。正是这种不信任感,他其实支持百姓自治的。所谓朝廷官员不得私自出城都规定。
朱元璋并没有抬头看朱雄英,而是说道:“方孝孺给你说什么了?”
这才朱元璋最欣赏的,朱雄英有这个心思。将来即便力有不及,但也决计不会是一个暴君。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做事的事情,从来不为百姓着想的人,才是祸害。
但是对于,这案子的当事人。却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但是何夕来之后,给朱元璋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土豪劣绅。而新法之中,给予个人的权力,其实就是瓦解宗族权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士大夫们不满意的原因。
朱雄英说道:“在我看来,这案子这样就行了。刑部判卷就很不错。”
朱雄英说道:“我只想一件事情,那就是晋国六卿,化家为国。”
他一直在太子身边,其实是知道太子的真实心意的。太子或许也想推动变法,但是决计么有想过如此,大张旗鼓的。更没有想到。如此声势浩大,倒行逆施。
朱元璋听朱雄英说,而今对于这一户人家最好的办法,就赶急判下来,怎么判都不重要。
朱元璋忍不住抬起头看了朱雄英一眼。说到:“不错。”朱元璋在乎的并不是,这一件案子的成败,甚至朱英雄偏向那一方。而是朱雄英在这一件事情所透漏的平民视角。
其实。朱元璋对士大夫的态度,可以从义门郑家看出来。义门郑家数千口人聚集,有族长理事,没有私财,所有人一同耕作。粮食村里分配。
只是,不知道怎么的。这个想法偶尔在方孝孺内心之中转一个圈。
没错,朱元璋心中想的就是崇祯。崇祯在儒家士大夫口中,简直是道德完人了,但是就是他将天下逼得造反的地步。这里固然有很多不得已之处。
他其实希望朱英雄能与太子站在一切,而不是与陛下心思相通。
朱元璋心中暗暗摇头,心道:“我孙子,都比老大有底气。”
将所有工厂都纳入内廷之中,看似让大明皇室独享工厂与先进技术带来的利润。但是吃独食的下场从来不是太好的。
而百姓的自治体系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宗族。
内府就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外廷就是大明官府下辖的机构。
这种感觉也只有朱英雄有,毕竟他在营口大学堂看见太多底层百姓,甚至好多不是最底层的,因为上面轻微一道命令,就改变了人生。
这个时候,忽然有人传话,却是朱元璋要见朱雄英。
——
片刻之后,朱雄英来到朱元璋这里。
京师是朱元璋的主场,在这里,很少有事情能隐瞒过朱元璋的,而秘书监之中,更是如此,可以说,一举一动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
朱元璋说道:“这里有一封何夕的奏疏,你看看,给我意见。”
这两种状态,其实也是两个长成的时间不同,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打下南京,甚至一度处于危机之中,这些事情朱标其实都有印象的。
所以,在朱标的心中,大明其实并不是固若金汤的。这里面有很多问题的。朱标是有危机感的。而朱雄英却不一样,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是皇帝的,一出生就是皇孙,在他心目之中,大明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并不觉得下面有人敢造反作乱。
就好像一则故事,范蠡的儿子在楚国犯事了,范蠡派自己的幼子去。而夫人不高兴了,觉得这一件事要让长子来办。
于是范蠡只能让长子去了,不久后传来消息,楚国大赦,范蠡的儿子却被杀了。原来范蠡的长子去找楚国的大臣,奉上金银,让大臣开口求情,这大臣想了办法,推动楚国大赦。但是范蠡的长子觉得,这是碰巧。于是就去找这个大臣将金银要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