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淡然说道:“今日,没有反对修订大明律是吧?”
第三种数量上并不多。
朱元璋等了一会儿,却见广场之上鸦雀无声,没有人说话。
这如何不让朱元璋失望。
天下情况,是要跟谁比的。
朱元璋说道:“那你准备怎么修订??”
何夕站在大臣之中,听着陈腔滥调,却没有一点昏昏欲睡的感觉。而是目光看着站在自己不远的刘三吾,还有大臣之中,那些素有清名的人。看看有没有谁忽然跳起来。
至于让太子为变法这一件事情收官,那不是很正常的。
不过,这戏台已经搭建好了。岂能不上台了。
以前朱元璋有为子孙将所有事情都做了,子子孙孙传承基业就好了。而今学习过一些唯物主义哲学之后,朱元璋明确一件事情,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
朱元璋这一道圣旨,并不奇怪,甚至在很多人预料之中。
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有勇气,插手这一件事情。
只是他即便不想看见,今日这局面,似乎就要向这个方向倾斜了。
朱元璋说道:“既然,赋税不重,徭役也不重,何以言天下百姓不再休养生息?”
刘三吾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于是,朱元璋直接问了。
朱元璋眼睛微微一缩,眼睛之中流露出一丝,温柔的杀意,他说道:“好。还有谁愿意自荐??”
为什么?因为,朱元璋对太子有着绝对的宽容之心。太子现在不懂,没有关系,你看着就行了,很多事情将来总是会懂的。而做出反对行为,却是万万不允许的。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又出意外了。
刘三吾见状,大声说道:“陛下,老臣愿意自荐。”
一瞬间,朱元璋下定了决心,刘三吾必须死。
如果仅仅按官方赋税来说,明清的赋税都谈不上高。只是中后期,有太多的附加税,而今还是没有的。
下面人鸦雀无声。
毕竟朱元璋杀官,那是杀得刀都卷刃了。
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朱元璋说道:“天下徭役都很重吗?”
更明白,未来的工业化时代,虽然繁华,而社会流动与变化,是农业社会的百倍千倍。一个皇帝再以静态的目光看问题,是绝对要出问题的。
朱元璋下了銮驾,缓缓走到了龙椅之上,坐了下来。
出现在他预料之外的变化。
更不要说,他们也不习惯朱元璋的变化。
刘三吾说道:“北方徭役要重一些。南方的徭役要少一些,即便上也不算重。”
总之,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减刑,不管是减少量刑,合并罪名数目。
朱元璋再次整理衣服,走了出了大殿。
——
呜呜呜,无数号角之声响起,叮叮当当的雅乐,也随风而动,数千锦衣卫,一个个身高七尺,相貌端正。脸上没有一丝瑕疵,身穿锦衣,手持仪仗,簇拥着朱元璋的銮驾,来到了奉天门下。
毕竟这才是大明洪武年间官场的常态,说人人自危,每日出门都不知道回家的时候头颅还在不身上,是有些过分了。但是在朱元璋的威势之下,大多数人都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却是事实。
朱元璋也不说话,一抬手,立即有太监又宣读一封圣旨。
然后,就是法外加刑。
之前朱元璋,办事何尝如此拖泥带水。要下面人每人发表意见,京师三品以上官员,也有一两百个,其中更有一些超品的勋爵之类的。一个个说,不知道耗费多少时间。
之前,很多大事,朱元璋都是一言以决,那么好像今日,居然问下面人的意见??他们敢有什么意见?
朱元璋说道:“刘三吾,你觉得你们两人之中,谁更适合做这一件事情。”
朱元璋看了一眼太子,眸子之中淡然如水,说道:“好。”
只是这眸子之中,似乎没有一丝感情了。
朱元璋说道:“何夕,你来说说,你的想法吧。”
何夕深吸一口气,说道:“臣谢陛下厚爱,臣以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此事当开诚布公,与天下人共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