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提高技术什么的。很容易。但是改变人的思想却是很难的。
杨震对何夕指出的方向,心中思忖片刻,觉得可行。
何夕将靖海商号,玄洋社等资产,折成现银,给了蓝玉。从辽东这里找补。其实,算起来何夕还是亏的。不过。总要给安庆公主一些交代。
因为,在长春堡的皮毛交易,这几年一年多过一年。但是问题是,这皮毛生意的大头,其实是被蒙古人垄断的。蒙古人想要的东西,大明不可能给。而大明想要的东西,蒙古人也不愿意给。
成交量是有上限的。
在这一件事情,何夕也没有什么思路。似乎不动刀子是不行的。但是怎么动刀子?何夕不知道。
一来,他觉得这一件事情重要性远远比不上秋收。二来,何夕详细了解之后,也明白这一件事情,属于远水,不急于一时。
特别是总体上来说,辽东的粮食供应一直处于紧张之中,今年从外面进口了很多粮食,才算是将所有人都喂饱了。或许很多底层百姓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何夕却为了隔三岔五的粮食危机,掉了不知道多少头发。
他毕竟是从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来的。没有打破一切的勇气。
何夕也知道,这妥妥是以权谋私。但很多事情也分不清楚。只能这样做了。
其实何夕估计,等玄洋社的第一批人马到外东北地区,他们估计要面临冬天了。日子会很难过的。只是,如果现在不开始的话。估计明年就要迟上半年,或者一年才能盈利。
很多事情,即便到了几百年后还在一直在强调。比如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些在古代发生的事情,在现代其实依然在发生,只不过,一些事情从理所当然,变得隐晦起来。
其实,历史并非没有其他人的灵光一闪。只是,他们没有何夕的背景,成熟理论,与目的性。在商品竞争之中,很快被其他场外因素给击溃了。技术提升对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完全比不上,权力对商品竞争力的提升。
双方贸易是受到限制的。
何夕立即写了一个条子。递给杨震,说道:“你去找杨士奇。我又担保,直接从银号之中贷一笔钱,在辽东置办货物就行了。”
杨震也不会愿意这样做的。
——
何夕将自己的计划安排好之后,想到后院禀报给安庆公主。但是安庆公主依然不见他,何夕只能写好令人送进后院之中。他没有时间,将更多事情放在家事之上。
那就是秋收。
对于辽东来说,这一件事情尤其重要。因为辽东大部分地方,一年只能种一季。秋收是他们一年的粮食来源,这一季粮食收获多少,全看着十几天了。一旦粮食烂在地里,那就是整个辽东不可承受之重。
对秋收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何夕匆匆而去。
安庆公主知道了,沉默了好一阵子,其实她最不高兴的事情,并不是这些钱财。而是何远思的婚事,安庆公主看不上蓝玉这个人。也觉得从太子那里算,何远思与蓝玉的女儿是差着辈分的。
但是何夕似乎根本没有想起这一件事情。
安庆公主,既伤心又难过,看着什么都不知道何远思,一时间泪如下雨。至于,何夕写的北上开荒航线,安庆公主根本没有怎么看?
女人,你的心思叫别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