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的岳父是宋徽宗 > 第二百二十三章 风暴前夕
    汴京皇宫,御史台。
    “我们的御史中丞大人,现在退回开封府推官位置上了?”左都御史王镇阴阳怪气的说道。
    “王镇,本官念你初犯,暂不予追究,你最好控制好自己的言语,”赵鼎从街市上处理完事务,心情很不好,王镇的言语正好触到这霉头。这梁师成1个太监都敢拘禁青年学子了,大宋1朝,宦官从不敢干政,难道在他们这1朝手中要抬头吗?
    ~ap~>*~p。,
    “你......”王镇有些语塞,不过按照官阶统属,他御史中丞赵鼎还真是他左都御史的直属上司,御史和谏院虽然可以不惧任何官阶,直接参奏,但是他们也是不能忤逆上官的,他这种行为判个守行为,写个检讨记个过还是可以的,1旦赵鼎认真起来,给到吏部意见,那么不至于有罪,升迁肯定无望。
    “王镇,你住嘴。元镇,王镇嘴贱,你不要与他1般见识才好,”李邦彦打着圆场道,这赵鼎自身太正,自带个人魅力加成,又是青年御史和谏官领袖,已是自成1派,他李邦彦纵使是他上官,也是官场老手,也是治不了赵鼎1分1毫,不过说回来,不算阵营对立的话,李邦彦也很是欣赏赵鼎的,赵鼎能力很强,又人正影不歪,为人也是不骄不狂,该有的尊敬那是1样不缺。对于这样的下属,只要上官不是太烂,都是喜欢的。
    赵鼎微微1礼,也不言语,他不太喜欢在这些个小事上攀扯,李邦彦也是点点头,瞪眼制止住王镇的欲言。
    “后日就是大朝,我御史台当统1战线,为国朝行使我御史台职责,诸位同僚以为如何?”李邦彦铿锵有力的问道。
    赵鼎、张浚等看了看李邦彦,这李邦彦要统1御史台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御史台无论如何也是官僚机构,内部管理和其他部门也是1样的,御史大夫身为主官,也是可以统1意见,对下属加以指导工作的,前提是形成决议,1旦形成,整个御史台谏还是要遵守的,否则御史大夫可以以不适合御史台工作进行调岗。
    “大人,说的是,这御史台是国家公器,有监督百官和朝政之责,当1个声音才好,下官赞成,”王镇身为蔡党嫡系,自然第1个加以赞成。
    剩下的蔡党1系和李邦彦亲近之官,纷纷拱手附议。
    李邦彦微笑着点点头,朝着天生严厉脸的赵鼎道:“赵中丞,以为如何?”
    赵鼎拱手道:“如果为国朝大事,下官自然追随上官,尽力履行我等职责。”
    “好,有......”李邦彦刚要说下去,赵鼎很不礼貌的打断李邦彦的发言道:“大人且慢,且等下官说完,”说着也不等李邦彦回答,继续道:“但是现在因为东南和北方之事,朝中乱局顿起,中书门下、枢密院、3司皆不作为,这是何故?李大人,鼎觉得,这很不称职。
    -*-*
    首先,3司救灾方案迟迟不出,国库钱粮不足,却毫无决策,这王黼还有和资格和颜面在这台上?我御史台怎可视而不见?
    其次,枢密院对南北之大事,现在才磨磨蹭蹭的出兵,京东西路梁上贼匪北上博州,童枢密却要远在登州,成军才半年的宣威将军府曹晟亲自带新兵独战,这种布局1是于国朝和博州等不利,2是有铲除异己之嫌;
    其3是皇城司使梁师成竟敢在开封城内行驶治权,刚刚我们的左都御史王大人,却是比我这个当事人还知道的迅速,这是何故?鼎觉得,这些事关大宋最高决策机关,也是最最当下最最重要之事,李大人以为然否?是否要先议1议?”
    “我等附议,”谏院侍御史张浚带头附议,表明立场,张浚出使日本有功,在曹晟与蔡京谈判中,拿下谏院御史1职,又以其才学,已是谏院明星人物。
    “这,这当然是朝中大事,但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3司有他的难处和策略,应该给他们1些时间处理和调度才是,”李邦彦没想到之前1直没有动作的赵鼎,敢直接质疑顶级3大部门,涉及首相、军相、财相和官家宠臣梁师成,这胆子也是大宋朝罕有的了,就是有张大嘴之称的张叔夜亲弟张克功,也是不曾如此过。
    看这赵鼎也不是无脑之人啊,这样同时质疑大宋3相,那么怎么可能成功呢?皇帝也不敢支持他不是。
    “赵大人,你这是把我御史台谏放在火上烤不成?”王镇首先出言质问道。
    “本官为御史中丞,只知身为御史当恪尽职守,这等大事,都不敢出声,那么要我等何用?”赵鼎依然淡淡的说话。
    “这样直接谏言,我等御史台还在不在都不知道,你赵鼎如此不智吗?”王镇言道,他其实也是很聪明的,他知道赵鼎的脾气,这正式场合辩论,他从不会计较言语不敬这些问题。
    “王御史谬论,这御史台是大宋之台谏,是陛下之台谏,是国朝之监督,若如王御史所言,不要也罢,”张浚朗声出言道。
    “按王御史所言,难道宰执有错,却是言不得吗?”青年御史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即呛道。
    李邦彦皱着眉头,他本意是统1御史台,针对其他事务,调开御史关注东南之事,为蔡京童贯等赢得决策时间。现在看来是泡汤了,李邦彦也是无奈,现在的御史台是旧官僚和新官僚两派相对,而御史台属性就是以新官僚为多,这类人有锐气,不怕事,敢出言,以前1直被压制,没有带头人,无法形成势力,现在有赵鼎、张浚等带头,太子1脉的支持,也深得徽宗赏识,那么自然敢言。李邦彦在知晓王黼国库只要2千万实际钱粮,就已是不知如何是好了。
    御史台在本次议事中,没有形成什么有决断的事务,这样李邦彦也是阻挡不了赵鼎的参奏了,看来这风暴又来了,不知道这次王黼能不能化险为夷,李邦彦匆匆向蔡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