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雄狮觉醒 > 第六七回 蒋介石损兵折将 毛泽东三反围剿(下)
    第六七回蒋介石损兵折将毛泽东三反围剿(下)

    12月8日,蒋介石亲自飞到南昌,任命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指挥各路兵力向根据地中部地区推进。国民党军队进入根据地后,立即陷入了困境。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赣南山区中,敌人既找不到向导,又找不到粮食,不得不等待后方补给接上后,才能继续前进。根据地的民众坚壁清野,进山躲避,使国民党军队耳目闭塞,变成了聋子和瞎子,对红军的去向一无所知;整月在崇山峻岭间疲于奔命,四处扑空。

    相反,红军却以逸待劳,对国民党军队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毛泽东从容不迫,随着红一方面军总部转移到黄陂,主持召开总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反围剿的作战方案。毛泽东分析道:“敌军虽有十万,但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中,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的第五十师是鲁涤平的嫡系,也是这次围剿的主力军。如果消灭了这两个师,其余敌军便会闻风丧胆,敌人的围剿便可基本打破。”朱德道:“张辉瓒、谭道源两个师,各有一万四千人。我们红一方面军有四万余人。如果一次打敌人一个师,可占绝对优势,取得胜利是有把握的。”毛泽东进一步分析道:“我们所从事的反围剿斗争,犹如松鼠和大象的博弈。我们要发挥松鼠机智、灵活的特点,在高山密林中巧妙周旋,让敌人找不到、打不着。相反,每到夜晚,我们则可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敌人的驻地,让敌人彻夜难眠,得不到休息。待敌人疲惫不堪时,我们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不打则已,打则全部歼灭之。”

    次日,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召开誓师大会。毛泽东为大会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会上,毛泽东以对联为题,具体生动地解释了诱敌深入的必要性,分析了敌人必败、我军必胜的条件;号召根据地军民齐心一致,设下陷阱,乘敌之隙,加以歼灭。毛泽东的分析,鼓舞了军民的斗争,增强了取胜的信心。

    12月28日,性格狂暴、骄横傲慢的张辉瓒指挥十八师孤军深入,向龙冈推进。龙冈是红军的老根据地,群众基础非常好,能够帮助红军封锁消息。龙冈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一个狭长的盆地,而进入龙冈的必经之地五门岭,更是山路狭窄,两旁山坡林茂草密,是极好的设伏场所。敌人出动的当晚,毛泽东、朱德就得到了详细的敌情报告。其时,红一方面军正集结隐蔽在龙冈附近,毛泽东、朱德立即下达命令,全军进入五门岭预先埋伏。

    次日凌晨,细雨蒙蒙,浓雾漫漫。毛泽东、朱德登上龙冈、君埠之间的黄竹岭,进入临时指挥所。毛泽东高兴地道:“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操;今天,我们是乘浓雾伏击敌军。”朱德道:“诸葛亮借东风只是个传说,我们今天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突然,山下响起疾风暴雨般的枪声。毛泽东精神一振,拿起望远镜看了一会,遗憾地道:“可惜,雨雾太浓,什么也看不见。”朱德笑道:“那就听吧。”二人侧耳细听,山下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冲锋号声、喊杀声此起彼伏,群山回应。

    毛泽东镇定地点起一支香烟,静静地倾听着战场传来的阵阵杀声,心中想象着激烈的厮杀场面。毛泽东是个诗人,戎马倥偬之中,时常会进入吟诗填词的境界。此刻,他听着山下的枪炮声,不由得出神入化,脑海中又泛起了诗词的涟漪;竟未察觉身旁的朱总司令离开指挥所,赶往战场。

    不知不觉间,已是午后四时,山下枪声停息。雨过天晴,夕阳穿透林梢,给大地洒下一片金辉。毛泽东步出指挥所,眺望山下战场;忽听山下传来阵阵高喊:“活捉了张辉瓒,活捉了张辉瓒。”紧接着,总部通讯员飞马上山,赶来报告:“全歼敌军一万,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闻报喜不自禁,精心构思的词章脱口而出: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宵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1年1月1日,红一方面军挥师向东,翻过一座高山,抄近路直取谭道源的第五十师。谭道源老奸巨猾,谨小慎微,将师部驻扎在东韶,得知张辉瓒部全军覆没后,惶惶不安。红军在山地隐秘行动,经过三天潜行,悄悄包围了东韶,突然发起攻击,经过半日激战,歼灭该师三千多人。

    五天之内,红一方面军连打两个大胜仗,歼灭敌军一万五千多人,缴枪一万二千余支。其他各路国民党军队闻讯,仓皇逃跑,退出了根据地。

    在返回小布的途中,毛泽东、朱德接见了谭道源师投诚过来的王铮、刘寅等人。得知他们是无线电台工作人员,毛泽东表示,热烈欢迎他们参加红军。王铮、刘寅自报奋勇,愿为红军努力工作。红一方面军随即成立了无线电队,由王铮任队长,冯文彬任政委。从此,红军在开展无线电侦察,准确掌握敌人动态方面,有了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打破第一次围剿后,毛泽东清醒地估计到,蒋介石不会就此罢手,定会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因此,根据地军民必须抓紧备战,准备迎接敌人新的进攻。

    两个月后,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大军,以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采取“厚集兵力,严密包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之间,构成东、西绵延八百里的弧形战线,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步步推进。

    针对敌人的部署,毛泽东、朱德制订了“避开强敌,打其虚弱;由西向东,各个歼灭”的策略。策略确定后,根据地军民一齐动员,红军各部队纷纷召开誓师大会,全军战士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部队在东固地区耐心等待了二十多天,终于等到了敌军暴露出的弱点。红军无线电队截获了敌军之间的通讯,得知了敌军公秉藩师即将进攻东固,要从白云山下经过。红一方面军立即行动,由小道秘密进入白云山埋伏。次日,公秉藩师进入伏击圈内,红军居高临下,突然发起猛攻,仿佛飞将军从天而降,打得敌军一片混乱,鬼哭狼嚎。激战三个小时,歼灭该师大部。红军乘胜追击,连夜包围福田,又全歼王金钰部一个旅。

    5月19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猛烈向东横扫,在永吉县白沙地区歼灭敌军郭华宗一个旅。红军继续东进,一周后,在中村又歼灭高树勋部一个旅。随后,红军翻山越岭,向广昌悄然逼近。数日后,红一方面军突然出现在广昌城外,迅速发起猛攻。经过一天激战,夺取了广昌县城,歼灭守敌,摧毁了胡祖玉师部,胡祖玉被击毙。接着,红军隐入山区,昼夜兼程,出其不意的突袭建宁县城,歼灭了刘和鼎师三个团。

    半个月之中,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神出鬼没,五战连捷,横扫七百余里,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的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白云山下杀声急,红军将士齐努力。半月征战七百里,横扫千军如卷席。

    国民党军连吃败仗,使蒋介石恼羞成怒,发布《为剿匪告全国将士书》,声称:“剿灭赤匪为唯一之急务,党国存亡在此一举。”他亲自坐镇南昌,任命何应钦为右翼军总司令,陈铭枢为左翼军总司令;从中原战场调来嫡系精锐部队三十万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何应钦、陈铭枢分别从南丰、吉安出发,采取“长驱直入,分路围剿”战术,展开钳形攻势,四处寻找红军主力决战。

    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快速撤退,实行千里大迂回,绕开敌军进攻的锋芒,沿着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南下,悄然插入敌军背后,隐蔽待机。国民党军进入根据地后,东奔西走,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却到处扑空。折腾了半个多月,何应钦才发现红军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背后,立即集中九个师的兵力回头猛扑过来。毛泽东、朱德适时改变计划,以一支小部队伪装成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牵着敌军大部队的鼻子,在山间小路上捉迷藏。红军主力翻越崇山峻岭,悄悄东进,从敌人左、右翼之间约二十公里的缝隙中穿过,秘密到达莲塘,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红军一到莲塘,发现敌军上官云相的一个旅毫无戒备,正大摇大摆地向莲塘开进。8月7日拂晓,朱毛红军突然发起猛攻,经过两个小时激战,全歼该旅,击毙其旅长谭子钧。战斗刚一结束,毛泽东、朱德立即挥师北进,经过三个小时的长途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良村,向敌五十四师发起猛攻。战到天黑,歼灭该师大部,击毙敌副师长魏崴、参谋长刘家琪。残敌狼狈逃跑,红军占领了良村。一天之内,连打两个大胜仗,第三次反围剿初战告捷。

    入夜,毛泽东、朱德会商军情。毛泽东道:“我军在莲塘、良村获胜,估计敌人必将调兵东进,找我主力决战。我们应利用这一机会,乘敌军东调时,继续向东,到敌人最薄弱的地方,打掉毛炳文师。”朱德道:“对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者不能,用而示之者不用;近而示之者远,远而示之者近”毛泽东道:“善战者重在指挥敌人,调动敌人。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造成敌人的错觉。”

    次日,红一方面军紧急出动,向东奔驰三昼夜,到达宁都黄陂附近。此时,敌军以十个师的兵力四面包围了莲塘、良村,却发现红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国民党军被拖得筋疲力尽、士气低落,纷纷抱怨道:“肥的被脱瘦,瘦的被拖死。处处扑空,又处处挨打。”

    正当敌军一片茫然,手足无措之际,红军冒着大雨发起进攻,一举突入黄陂,歼灭毛炳文师两个团,俘虏敌军六千余人,缴枪八千余支、无线电机一架、军用物资无数。

    黄陂战后,红军立即撤出战场,隐入深山。次日,敌军四个师赶到黄陂,又一次扑空。此时,毛泽东、朱德令红十二军装作红军主力,大张旗鼓地向乐安佯动,使国民党军产生错觉,以为红军主力要北攻临川,吸引敌军主力向东北方向调动。毛泽东、朱德却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迎着正向东开来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寻找空隙,悄悄地向西疾进。

    率领三万兵力从敌人眼皮子底下穿插过去,甚至可以说是与敌人擦肩而过;不仅要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超凡胆略,更要有部队的严明纪律和高度素养。然而,红军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精妙绝伦、无声无息。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从敌军两部间只有十公里的狭窄缝隙中穿过,毫发无损的到达兴国县境内,隐蔽于密林中休整。

    与此同时,红十二军则牵着敌军主力的鼻子,攀山越岭,忽东忽西,望东北方向奔走;直拖得敌人疲惫不堪,狼狈至极。

    半月以后,何应钦才猛然发现红军主力早已西去,急忙命令“进剿”军主力掉头向西,赶往兴国,寻找红军主力决战。敌人像瞎子一样,在崇山峻岭、荒野密林中东奔西跑了近三个月,未能找到红军主力;每日汗流浃背,气喘嘘嘘,消极厌战,毫无斗志,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

    恰在此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桂系军阀进攻湖南,挑起了与蒋介石集团间新的大战。蒋介石急令何应钦、陈铭枢退出江西,移师两广边界,阻止桂系军队的进攻。

    国民党军队的撤退,正是红军反击的大好时机。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军一部在老营盘歼灭敌人一个旅。在高兴圩与蔡廷锴部打成平局,随即撤出战斗,开到方石岭抢先控制有利地形,截击蒋鼎文部一个旅,予以全歼。其他各路敌军闻风丧胆,争先恐后地撤出根据地。至此,第三次围剿被打破。

    三次反围剿锻炼了红军,积累了经验,创造出了一整套极具特色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避强击弱;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迂回穿插,分割包围;制造假象,声东击西。

    战后,长期被分割的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辖区范围扩展到二十八个县,拥有了瑞金、兴国、于都、长汀、上杭等十五座县城,总面积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二百五十多万。红一方面军在根据地内,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党团组织,成立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扩大红军,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战火锤炼,红军斗志更坚;政权巩固,苏区壮大发展。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