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所见。你看见什么,譬如春花、譬如秋月,那春花秋月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的,把这个样子写出来就行了。
二、有所思。看见什么,经过什么,然后能够记住,必然是因为有所感触,把这份感触写出来,也是一种意,但这种立意,更多的是在写内在的思想感触。
三、有所得。看见、经过,然后思索、考虑,就会领悟一些道理。在诗词之中把这个道理表达出来,就是有所得以立意。
这三种实际上是一种,你有所见必然有所思,有所思必然有所得。当然,根据侧重点不同,也能分开来各自说道说道。
譬如相对纯粹的有所见,这种立意一般是外在的,譬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全篇就做到了别人读到以后,就看到了李清照看到的场景,李清照看到的,通过这首词别人也同样看到了。
有所见,就是所谓的白描,描述看到的。描述经过的人生经历的,也有此种,但我读书不求甚解,或者说记性太差,就不举例了。
有所思的诗词文章最多,我自己写的大部分都是,侧重点大部分在于个人的内心感触,写出来就行,围绕某个重点。
有所得的诗词文章最少,纯粹的更少,一般传世名篇里找就好找一点。譬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个中翘楚。
初学者写诗,虽然七言字多,但是还是从五言开始最好,以三言练笔更佳。五言则先写五绝,然后五律、五古,然后是七言的器具、七律、七古。
填词的话,小令简单一点,然后换韵的短篇如菩萨蛮、调笑令、减字木兰花等词牌也比较容易些。
读诗还是从杜甫、王维、孟浩然的五律读起,然后是陆游李商隐的七律,然后再读其他。读词可以随意,诗能写好,词也能写好。
诗词平仄最基本的就是平仄仄对仄平平,平平仄对仄仄平,仄仄平连平仄仄,仄平平连平平仄,五七言不过于平平前添仄仄,仄仄前添平平而已。其实就两套体例: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以及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现代人作诗填词可以用我归纳的二十部《国语新韵》,很简单,就是一佳、二歌、三沃、四月、五泰、六微、七萧、八尤、九元、十寒、十一真、十二侵、十三江、十四庚、十五青、十六东、十七支、十八锡、十九屋、二十鱼等二十部,因为它主要依据就是普通话发音,大家都会说国语了,那就不会用错韵了。
我自己写诗填词不怎么用《国语新韵》,因为更喜欢古典诗词的缘故。但是《国语新韵》肯定是有前途的。因为古人囿于古韵,很多话很多事情,都没有用在一起,自然给用国语的创作者留下了出传世名篇的空间。连唐朝人都说诗已经被前人写尽,就因为古韵的框架在那,限制了某些思维的发扬光大。
但是,诗词毕竟推崇凝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尚书那样费解。所以初学者因为见闻不广,容易浮躁。有时会想包容更多,譬如上述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成篇如亲眼所见,但你如果想加入女子的美貌、是谁来拜访等枝蔓,那就等而下之了。
又有时候,初学者勉强敷衍长调,前后不搭杠,看不出中心点,空虚无物。
这些,都是不好的。
题外话:
文言版就像讲义,统领纲目,细节自知;白话版则像课本,巨细靡遗。
我的诗词写有所思的多,有所思里面有所见的篇幅少。算不得多好,也无意细细雕琢,写是写了很多,写过了就算了,自己也记不得详细。很多时候就好像别人写日记一样,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好好坏坏自己很多时候也不在意,在意的时候就注意点、用心点,不在意的时候就看心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