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头一次与杨峥大交道,不知深浅,一看他语气有些服软的味道,心头大喜:“人都说这杨峥能言善辩,最能以气势压人,今日一见不过如此?”
“杨大人说笑了,下官刚入翰林院无大事可做,平日里也不过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责而已?”这话儿说得谦虚,但语气里却透着几分傲气。
“胡说八道,一个刚入翰林的编修,从未经过政务,不过是仗着侥幸写了一篇好的八股文而已,便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胸无点墨,竟敢说自己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责,试问一个不通政务的翰林编修,能处理什么政务,本官先去过安南,后去过江南,见过不要脸的官儿不少,可没见过这等不要脸的?当真是奇葩,奇葩啊?”
“该来的,果然来了?”众官儿也不知谁嘀咕了声。
其实徐有贞的一番回话并无任何的问题,一个翰林院编修平日里的大事也不过是读读书,写写文章,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但这样选出来的官儿也有一个短板,那就是没有政务能力,阁臣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不知民间疾苦,所作所为说到底还是写一些政务文章而已,杨峥拿着这一点呵斥人家,饶是徐有贞素有才学也被这一顿呵斥说得哑口无言,似这种情况,从他诵读诗书以来,都不曾遇到过,他自幼聪明伶俐,无论是道德文章,还是政务能力,莫不是获得众人交口称赞,就是三杨也对他的才学表示出赞扬,走到哪里听到最多的都是奉承,做的最多的也是诗词文章,自从入了翰林院,他莫不是积极的学习政务,希望有朝一日能入阁好不负生平所学,却不想今日被人当孙子一般训斥,偏偏自己还发作不得,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了,恶狠狠瞪了杨峥一眼,有心想找些脸面回来,苦于刚才的呵斥太过厉害,一时竟没回过神来。
“趁你病要你命?”杨大人嘀咕了声,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与徐大人怨恨的目光,仿佛没看到一般,继续呵斥道:“徐大人文不足以流出千古,武不能开疆拓土,不过是侥幸考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便自命不凡了,你问问在站的诸位大人,那个刚入翰林的那会儿,不是在翰林院研习经史、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好报皇上恩宠,那个不是熬上了几十年才学会了政务,从地方官做起,一步一步脚印走到今日这庙堂之上,你徐大人说到底不过多诵了几本圣人书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不知政务不说,才学更是不堪大用,似你这等轻浮无行,不知进退的编修,还敢站在这庙堂之上侃侃而谈,难不成我大明的翰林院的进士、庶吉士、编修都死绝了么,没有吧,就是这站着的文武百官,也有不少是进士出身、做个庶吉士,做个编修吧,难道他们的见识不如你,学问不如你,还是他们的人品不如你,他们慈眉善目, 学富五车尚且不说一句话,你一个刚入翰林院的编修,寸功为立,文章不显,武功未建,有何面目站在这儿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的,似这等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容人之量的人物,也中进士,入翰林院,可见这进士、翰林院也没什么了不起,我杨峥堂堂八尺男儿,不屑于入罢了!”
这一番话杨峥有意在气势上给徐有贞的压力,因此骂起人来用的是最恶毒的言语,徐有贞何时受到这等辱骂,心头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