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协军的校团长叫崔一民,可这个校却不是真正的军人,两年前还是山东菏泽一带的大土匪,凶狠残暴又贪生怕死,因为周围百姓生活并不富足,占山为王虽然自由却出路艰难,于是给前来招安的官员送了些金银珠宝,带着弟兄们下山,摇身一变成了国军保安团校团长。本来,他感觉这有身份有地位,照样能够吃喝嫖赌的日子做土匪滋润多了,没曾想小鬼子来了,最初他也慷慨激昂地对手下说要保家卫国,可是,被整编派往徐州增援却迟迟疑疑,还没到战场边被鬼子给包围,鬼子没打两枪,他赶紧举白旗投降了!
这崔一民的凶狠残暴,那是对弱势的百姓和土财主们,面对强悍的小鬼子,他用尽方法,虽然不懂日语,但是那谄媚的笑脸、点头哈腰的姿势,以及双手奉的一切,都让鬼子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卑劣的国人。于是,在形势所需下,不仅没有杀他,也没有把他送去当劳工,而是直接把他的那些土匪兵与其他投降的国军进行整编。
这次跟随皇军们到达了信阳,皇军虽然给了崔一民一个校的衔,却只给了他一个营不到的兵力,只是告诉他一切听从松田丸大佐的命令。不过,又给了他一个挺好的“未来”——到范县后,允许自己扩建队伍,武器装备由皇军提供,能够组成一个团是团长,如果能够组成一个旅,那可以做旅长!
于是,这崔一民带着他的部下乐滋滋地坐闷罐车到了柳林站。
说到这崔一民的皇协军14团,那是必须交代副团长、原国军少校张玉堂。因为这番号的一个团,实际的一个营,除了崔一民的两个连土匪兵以外,另外一个真正具有战斗力的连队却是这张玉堂的旧部。
这张玉堂却是正规军校毕业的,,因为所在部队被鬼子包围,团长被迫投降却又被鬼子杀害。张玉堂为人有些懦弱,但是他带兵不贪婪,也肯为部下考虑,所以在士兵里很有威信。
在战俘营的时候,一些人反抗、逃跑,都被鬼子抓回来杀害了,而这张玉堂都约束着自己的部下等待机会,谁曾想他这样的行为却被鬼子看成是听话、可以利用,于是,在整编皇协军时候,把他和他那剩下一个多连的部下一起编进了皇协军里。也正因为有了这样意想不到的结果,他那些死里逃生的部下更是觉得他们的少校营长外表懦弱,实际很有智谋,这是大智若愚的智慧,自然对他更是言听计从。
只不过,这张玉堂却知道,鬼子把他们放出来却不一定是什么善心,算不是给鬼子做炮灰,这头顶着的汉奸帽子怕是迟早要成为死无葬身之地的祸害,可是,面对鬼子刺刀和弟兄们的信任他却不能不屈服。
让张玉堂没有想到的是,他带着弟兄们被整编后,自己的顶头司竟然是一个土匪头子!但是,那说不出的憋屈也仍然只能放在肚子里,仍然是约束着部下服从这崔一民的指挥。不过,幸好此时的崔一民自己还在惴惴不安,而且鬼子也还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因此那残暴贪婪的本性还没有显现出来。
此次被派到范县来,张玉堂也只是带着他的那一个连弟兄,不过官衔倒是升到校去了,他和崔一民一起被皇军训话,明白这是用自己来制衡崔一民,又是在利用自己的军事能力补充崔一民,当然,让毫无军事能力的崔一民做团长,自然是看他那土匪的底子、奴才的面子!
张玉堂为自己当初的犹豫和懦弱而一直后悔着,但是,当他看到那些幸存下来的弟兄们,他又只好咬着牙忍耐着,走一步算一步;如今被迫当了伪军汉奸,仍然只能看着办吧,尽最大可能不去做伤害国人的事情,那么,应该求得一分安心了。
张玉堂走在队伍间,看着骑在马的崔一民,他虽然不知道在今后怎么和这个土匪司相处,但是,他在心暗暗告诫自己——军人不能成为土匪,军人的职责是打仗,或者可以不问为谁打仗,但是绝不能伤害百姓!幸好手下的弟兄们还都肯听自己的话,与那群土匪兵们不一样。
躺在担架的松田丸,不时地用望远镜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远远看去,西南面那一片连绵的山脉如一个硕大的太师椅,范县安坐其,而他们这一千多人马则正对着那“太师椅”而去。
这到范县去的一路,除了经过了一个并不很高的松树林以外,基本都是平缓的矮小丘陵,公路两边秋天里收获后的田地里,也只剩下一些收获以后的庄稼茬子和零星的几个草垛子,因此,松田丸暂时还并不担心那些袭击者,因为除了那几个草垛可以藏两三个人以外,其他地方根本是放一块衣服片儿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
也许接近范县的时候要走一段山路,嗯,那山是那地图写着叫“八斗山”的大山吧,但是,那也不足以让松田丸担心,因为由大竹冢雄指挥着的那个队正是执行的前卫任务,而松田丸对大竹冢雄对山里的事物的那种直觉和敏捷反应是很放心的,何况,皇协军的一个营还交错着跟在队伍间呢。
想到这里,松田丸抬头看了看骑着东洋马的崔一民,心里充满了鄙视,这个肥头大耳的支那土匪愚蠢又胆怯,不过,他还是赞同宫本太郎的话,在支那的土地需要支那人自己去统治,只要他对大日本皇军始终是个奴才!不过,那个看起来有些消瘦的张玉堂似乎有些意思,宫本太郎告诉他,这是一个支那军队里少有的正规军校毕业的下级指挥官,应该是有些本领的,不过好像性格有些懦弱,这,却正好是可以利用的。
松田丸把视线又转向了田野,突然,田地间一块隆起的石头让他想起了什么,他大声叫道:
“停止前进!命令大竹尉马过来!”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