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沈剑这样的批评,婉的心里一下子被触动了,说道:“本来我们也决定最多再杀两窝鬼子撤出来,一直也很顺利,营区里的鬼子根本没有察觉呢!是那个突然出现的鬼子,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兰馨听婉这样说,也说道:“姐,你想到没有,那突然出现的鬼子好像很不一般呢!”
婉思索着说道:“嗯,那应该是一个军官,他用的是王八盒子手枪,都跑到距离十多米了,我们才听到声音,而且很轻微。这人好像会功夫!”
兰馨说道:“一定是的!想我们杀那么几个帐篷里的鬼子都是无声无息,阿水他们的脚步声也不是很重的,最初我还以为是他们呢,等发觉是从南面来的声音的时候,他的枪已经响了!这小鬼子虽然是在他自己的营地里熟悉地形,但那是在夜里啊,他脚的功夫跟咱们和二师兄差不多呢!”
婉点点头,说道:“嗯,能够那样奔跑而且准确射击,恐怕也你兰兰可以做到,我不如他脚步轻捷,二师兄不如他射击准!不知道他是不是是世杰大哥和家荣医生说的什么日本武士?家荣医生说日本武士的刀术可是很好的呢,不知道咱们能不能再和这小鬼子遇?如果真遇了,咱们用的刀是他们用惯了的,兰兰,你可不许一个人逞能,至少得等我一起,或者和二师兄一起!”
兰馨说道:“哦,我知道了。不过,我想,二师兄的刀棍一定会那小鬼子的武士刀厉害!我一个人和师兄过招的时候,手里的刀都不太敢和他那把鬼头刀碰,而且他还有那怪的‘棍’,多少人都得吃亏!”
因为还没有和李小刚会合,所以锋芒铁血队仍然还是按照今晚出发前的临时队伍,罗武自然还是跟在婉姐妹身后的,听到兰馨这么说他的功夫,心里感到非常得意,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已经用黑布又包起来的刀棍,恨不得那小鬼子立刻出现在眼前,他好用这刀棍好好收拾他,既给几个牺牲的战友报仇,又能够让兰馨看到她刚才说的话没错!
队伍以极快的速度撤出来,斜插进西南面的山地间,进入了国军的防御阵地后与接应的谢华彬会合,从国军阵地后方经过,往车站西北方向去和李小刚会合。
汪少勇从锋芒铁血队临时驻地离开后,带着沈剑的信回到自己的阵地,把自己所见所想报告了周浩。
周浩是山东郓城人,和罗贯笔下《水浒传》里的宋江是同乡,不过却远宋江高大,倒是更像梁山好汉武松,而且也的确从小跟着外祖父学了些功夫,读过几年私塾,可是,因为幼年时候家里出了些事故,使得他的性格很内向,不爱多话,好像总是在思考着什么,外表看去可以说是老成持重,也可以说是对人冷冰冰的,而实际他不过22岁!
看完沈剑的信,听了汪少勇的汇报,周浩心里却并不赞同汪少勇那些有点矛盾的看法,他可不会小看这个民间抗日队伍的战斗力!
汪少勇虽然看到他们每个人都挎着驳壳枪(而且不少人还是挎着两把),但是更看到了他们身的弩箭,以及他们那显然是自制的军装,而且,几十人的队伍竟然还有两个女人!
周浩却从刚才的战斗听到的枪声知道,那是由几十支驳壳枪,和十多挺捷克式机枪,以及他都不熟悉的那种扫射起来如泼水般的自动武器(冲锋枪)射击时发出的声音,什么样的军队能够同时配备这样的武器装备啊!
他清楚地知道,他自己的一个连队所拥有的驳壳枪不超过10把,机枪还没配备到每个班一挺的水平,他们一个营所有的轻机枪恐怕也不见得这锋芒铁血队的多!虽然因为坚守车站团部临时调了两挺重机枪来让他指挥,但是,全团可是只有5挺啊!而那冲锋枪,他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从那射速和火力来看,怕是央军里也是极罕见的!
汪少勇说到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带着弩箭,他相信这个国古老的兵器,在他们手一定有极其特别的用处,而且,汪少勇说他们每个人都背着的刀竟然都是鬼子指挥官用的那种,联想起刚才他们那凶狠的战斗,更让周浩坚信这个队伍一定和鬼子狠狠地干过许多仗!
算是民间抗日武装,这也是太不一般的武装了!
至于说到这队伍有两个姑娘,而且看来还是指挥员,周浩可不会像汪少勇那样想。
周浩的故乡山东郓城是一个武术之乡,那里的姑娘婶子、大妈老太太会功夫像会做饭纳鞋底一样,保不定这两个姑娘有着一身不俗的功夫呢!他还记得,小时候私塾,先生给当时只有六七岁的他们讲《木兰辞》时说过,这个流传于北朝时期的民间故事很可能是真实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只不过,周浩却不会反驳汪少勇这个师长的远房亲戚的。而事实,汪少勇是一个月前才由团长亲自交给他,说是汪少勇不肯留在机关,坚决要求到一线部队来,于是团长把他放到最具有战斗力的13连来了。
一个多月来,周浩还只是冷眼观察着,虽然有时候这汪少勇做事没有章法,显然是穿军装当了少尉,但是,这个刚刚满20岁的年轻人也不是那种没有本事又盛气凌人的公子哥,还是肯干也肯学习的。
周浩虽然读过几年私塾,却并没过正规学校,更没有在军事学校学习过军事,他的战斗经验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16岁的时候,周浩从山东流浪到安徽庐江,被国军抓了壮丁。当时国军向江西去“剿匪”连续失败了两次,此时正在招兵买马还要再次去。虽然是被迫的,而且舞刀弄枪的很可能会丢掉性命,但是当他知道是去参加剿匪,却也心甘情愿了,觉得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和一起被抓的壮丁们一边被驱赶着往南边的江西走,一边在路学习使用武器,一个月后到达营区立刻分到连队,虽然连一发子弹都没有真正放过,但是他们当天了战场!
三年里,他和“共匪”打了数不清的仗,虽然周浩最初只有16岁,但是因为个子高大而且有些功夫,又聪明机灵,总能在激烈的战斗化险为夷,只是负过三次伤,至今在他身留着几颗铁砂没有挖出来,那是“共匪”们用自制的原始武器松树炮打的。也正是那次被松树炮打之后,被弟兄们抬到一个小山村,看到乡民们憎恨的眼光,他才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的意义了,因为他一点也找不到剿匪英雄的感觉!他觉得那些所谓的匪好像与民是同义词,或者,这些“匪”与他的故乡流传下来的梁山好汉们是一样的吧?
因为沉稳的性格和一身过硬的功夫让他总能化险为夷,他也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成为国军的一名军官,但是,这些战斗也让他逐渐清醒过来,到了1936年末,刚刚20岁的周浩已经是国军尉了,很受他的司赏识,但是他却打定主意要脱离军队,并且默默地寻找机会。却正好遇到了“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兵谏总统,最后促成了国共合作开始了一致抗日!
于是,周浩决定留下来,毕竟只有军队里才可能战场杀鬼子!然而,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所在的部队并没有走到抗战的第一线,直到几个月前被调到这柳林站来,一天一天紧张的局势让他知道战斗不久要开始,他正擦拳磨掌地准备要和鬼子狠狠地打一仗!
因此,他并没有因为守在较后方而有所松懈,而是要求每一个士兵加强训练,对自己负责的防区的每个细节都仔细研究,这也才有头天傍晚时候,与偷袭而来又武器装备强过自己的鬼子作战,并且支撑到沈剑带着锋芒铁血队的支援。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