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兰馨也端起枪来,脚下极快地往前走去——说是走,那是看的人的感觉;说极快,那是真实的速度。眼看距离那鬼子只有不到十米了,那鬼子也正好转身,看到兰馨正走过来,他很惊讶,紧张地端起枪来,大声问道:“一郎,有什么情况吗?”
兰馨听懂了他的问话,但是不知道已经死了的那鬼子的语音语调,怕过早露馅,对着他却歪着头,往身后指着什么,哑着嗓子说道:“嗨咿!请过来。”
那鬼子没想到会有诈,赶紧加快了脚步往兰馨这边跑来,可是才跑了几步,前面这个人突然转过身来,却不是他的同伴“一郎”,正要高声喊叫,兰馨右手里的三根钢针已经飞射而至,一根在眉心、一根在大张开的嘴里、一根在脖颈下天突穴!那鬼子身子一顿,眼还保持着惊骇的神色,生命的气息瞬间离开了这罪恶的身体——这是一个从南京过来的鬼子兵!
兰馨快步跑去,左手用那把步枪的刺刀背挑住这鬼子的枪带,再跨步前,右手一把拉住鬼子腰间的皮带,用右脚踩住他的右脚,于是,那第二个死鬼子以这样的怪异姿势被兰馨拖着没有马倒下。
兰馨不知道这里距离第三个鬼子哨兵有多远,但是刚才这鬼子是在走到他巡逻位置的尽头,转身看到自己问“有什么情况”的,如果再弄出大的响声,兰馨怕引起鬼子的警觉,那么可能失去预期的偷袭效果!
等沈剑带着战士们跟来,两个战士抓住兰馨手里那个死鬼子往后面路边拖,于是,兰馨放下步枪,从后腰把别着的驳壳枪拔出,右手又扣住三根钢针,身子很快地闪到路边石壁处,眼睛看向沈剑。
沈剑站在那第二个死鬼子旁的山壁处,抬头往山坡看,直到李小刚用旗子示意他们可以继续前进,于是沈剑挥手让大家跟着兰馨前进。
兰馨点点头,沿着石壁悄无声地快步往前跑去。后面紧跟着两个战士,沈剑示意何利和吴元保护好李家荣跟着自己,然后也随后跑向弯道口。
但是,李小刚和两个战士趴在山坡,眼看着下面山路那第三个鬼子哨兵,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这里与桥对面的醉翁亭之间只有一道桥,而且这桥不长,也七八米,下面的溪水从高处泄流下来,而那鬼子哨兵站在桥头,距离沈剑他们所处的弯道有近十米,虽然不会发现沈剑他们,却更无法无声无息地干掉他!
因为桥对面是一块小平地,有道只有十多梯石阶去,在临水的一边是那著名的醉翁亭 —— 这亭子顶的四个角高高地翘起,那两个相对的角形成的顶面,远远看去可不是像鸟的翅膀(“翼然”)么!
此时,亭子里面坐着的四五个人,山坡的李小刚与弯道口小树林旁的沈剑和兰馨不用望远镜也能看清楚了:那里面对这边山坡坐着一个鬼子大佐,一个少佐站在他身旁。另外一边则背对着他们坐着一个穿长衫的国人,另一个国人站着。
亭子下面的台阶旁站着一个鬼子哨兵,亭下外面的平地放着三个铺着棉垫的竹躺椅,抬轿子的人却没有看到。北面有山路向远处顺着山势向下延伸着,李小刚只看到距离这山路尽头处有一个鬼子哨兵,一动不动地站着,再往五六米远处还有一个哨兵在晃动。
对面醉翁亭里鬼子与那两个国人的对话,在这寂静的山间隐隐约约地传到沈剑他们耳朵里。
原来那个站着的国人是鬼子的翻译!
只听他说道:“田阁下是说,这欧阳修很可悲,你们国人的祖先不知道好好珍惜人才,竟然把他给发配到了这个地方来!……不过,这欧阳修也真会找地方,到这里来游玩连带办公,公私兼顾,太不严谨!……只是,这琅琊山和醉翁亭倒是很不错的呢!”
那坐着的国人却只是敷衍地哼哼了几声。
可是,接着却听到那鬼子大佐用流利的国话背诵起了《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立于泉者,醉翁亭也;……”
这国人翻译竟然说“你们国人”,那鬼子大佐竟然会流利的国话还会背《醉翁亭记》!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