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rì以来,建业城中的尚书台和中书监忙碌不断,为的就是统计所谓凤阁二十八功臣的一些所谓的功绩,还要写上一些必要的评语。这可是技术活呀!要知道这二十八臣有一半都是活在当世,若是你写的这个评语让他们觉得不实或是漏掉了他们的功绩,这些个功臣可是会发飙的。
特别是这群家伙不是位高权重之辈就是手握重兵的将领,他们的怒火可不好承受。故而尚书台和中书监通臂合力,辛苦了一个多月才把这些个评语给写了出来。而另一边由一代宗师曹不兴所画的功臣图也业已完成,由于曹不兴和这些个功臣大多认识,故而由其所画的图像十分的相像,就连乔仁自己也赞叹不已。不过一想到自己的画像就要挂在墙壁上,供当世参拜,一股颤栗就由脚底升起。
终于是在建武三年十月底,一座高达十二米的楼阁在宣化殿旁拔地而起,二十八幅传世国宝一样的画像高高悬于壁上,所谓凤阁功臣谱就此完工。
随着凤阁的完工,乔仁的病居然也奇迹般的好了,正当他准备再一次投入到度田的收尾工作时,一艘船悄悄的在建业港靠岸,带个东吴一个冲击xìng的消息-----------辽东使者贾范带来了一个有些莫名的消息,辽东割据一方的魏国车骑将军公孙恭要向吴国称臣。
从甘宁传回来的消息称,辽东的前任老大乃是公孙恭之兄公孙康,当时公孙康死的时候,公孙晃、公孙渊还小,根本就不可能掌握**故而才把位置传给了相对软弱的公孙恭。这次公孙恭之所以会遣使通吴,是因为半年之前魏国新任的幽州刺史毋丘俭带着三万大军和魏帝的命令到达辽东,魏国不满足于公孙恭用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做质子,而要公孙恭的儿子。这一下公孙恭当然不干了,有心反抗但又恐害了在邺城的公孙晃为人所诟病,最后犹豫再三才通使吴国寻求帮助。
如果公孙恭的父亲公孙度在,他不会这么犹豫。公孙度是个很霸道的人,他之所以能在辽东立足,就是靠杀人杀出来的威风。他不仅对蛮夷下手狠,对属下的百姓下手也狠。辽东郡虽然偏远,各方面不能和中原相比,但是世家豪门看不起寒门的习俗和中原相差无几。他出身小吏,又是因董卓的部将徐荣而得官,辽东郡的人因此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公孙度应付的办法很直接,就是杀,谁不服就杀谁。他一到任,先把当年任襄平令的辽东属国人公孙昭召到襄平,活活的抽死在襄平市,然后又把以前对他不好的名豪大姓田韶一家杀得干干净净,手段之猛烈,让一郡为之震栗。曾任河内太守的名士李敏因为害怕,举家**到海中,想逃出公孙度的控制。公孙度找不到他人,一怒之下,命人掘了李敏父亲的坟,剖棺焚尸,把他留在本地的宗族杀了个血流成河。
公孙度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他得知毋丘俭都压到了自家门口,他肯定是发兵攻击,不会有其他反应,压根就不管一个侄儿的死活,根本不可能象公孙恭这样手足无措。而他的长子、公孙恭的兄长公孙康同样是个手狠手辣的人,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被曹**击败,走投无路,来到辽东,准备谋夺辽东,东山再起,没想到公孙康比他更猛,掷杯为号,伏兵尽出,就把袁氏兄弟搞定了。如果公孙康在位,面对眼前这个情况,他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是战是还是遣质的决断,也不会象公孙恭这样计缓。
见到公孙恭拿捏不定浑浑噩噩的样子,从公孙度世开始就辅佐公孙家的治中柳毅、将军阳仪和贾范、仑直等人连连摇头,感慨公孙家一代不如一代,公孙恭一点公孙度的遗传也没有,当初立他为辽东太守实在是个错误的选择。公孙恭不管从哪方面看,都不象是公孙度的儿子。
确实,公孙恭不仅xìng格不象父亲公孙恭和兄长公孙康,就连长相都不怎么像。公孙度和公孙康都长相威猛,而公孙恭虽然个子也不小,但是却和威猛搭不上边,他甚至显得有些懦弱,一身的肥肉,一张圆脸,却没一根胡子,白净光滑的下巴堪比女人的**。稀疏的眉毛,细长的眼睛,就连声音都有些尖细,象个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