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末世重生之桃木 > 第3章 恩怨
    药力作用下,陶夏很快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再一次醒来,已是第二日的上午,屋子里静悄悄的,陶夏翻了翻回忆,很快想起来,此时正是农忙时节,爸爸妈妈估计是下地帮忙干活去了。

    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陶奶奶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因为大环境下的限制,没有上过学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她早年的教育问题,全是由陶奶奶的母亲,也是当时大地主的女儿教导的,骨子里都刻着几分三从四德。

    但这又是个不逊色于男人的巾帼女人,陶爷爷是高中毕业生,后来因为家庭困顿加上武斗的原因辍了学,但总的来说,算是那个时代的高材生。回乡后就开始担任乡里的干部,一个月总有大半个月不在家。

    才和陶爷爷结婚的陶奶奶也不过是十七八岁的年纪,硬是撑起了一个家。

    这一撑,就是几十年,不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是在大-饥-荒的年代里,旁人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因为贫穷送掉或饿死的孩子,陶奶奶却愣是让四个儿女健健康康的养大,还攒下了偌大的一份家业。

    一个女人,还带着四个孩子,在那个荒烟蔓草的时代里,若是柔弱半分,怕是会被人吃得连骨头都不会剩。虽然之后的生活好了不止一星半点,可陶奶奶勤俭节约,倔强狠厉的性格却被刻进了骨子里。

    至于陶妈妈,则是个心直口快、颇有几分现代女性思想的人,当守旧撞上新潮,再加上又是自古以来是非最多的婆媳关系,两人理念不同,合不来也是必然的,就这样,一直掩盖着的矛盾在前几年陶爸陶妈准备出外做生意时,达到了最顶峰,两家人最终还是分了家。

    但这却并不代表陶妈妈不好,相反,陶妈妈对老人那是真好,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老人,在那个大多数人都裹着笨袄的年代,上百块的妮子大衣,陶妈妈连眼都不眨的就给陶家老两口一人买了一件。甚至于连陶妈妈最宠的幺儿陶夏,都只能眼馋的看着。

    娘家夫家一碗水端平,说时容易做时难,但陶妈妈愣是没让旁人挑出一丝错来。

    这几年来,只要到了农忙时节,陶爸陶妈都会放下手头上的生意,带着哥哥陶哲和弟弟陶夏回家帮忙。

    对于从小就是在镇上长大的陶夏来说,每年的农忙时节,就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甚至连能拿红包的春节都要靠后。

    因为兰草镇靠近农村的缘故,镇上学校里的学生有一大半都是来自附近的农村。每到农忙时节,学校不但体贴的放上七天假,甚至连假期作业,也只是意思一下。

    这对于不用下地帮忙干活的陶夏来说,简直就是到了天堂。

    陶奶奶家的床都是大木床,农村的木匠实在,做的床都是又大又宽敞,反正农村的屋子又不在乎什么土地限制,都是往大了招呼。这床宽敞是宽敞,但高度也是不容小觑的。

    陶夏踮着脚小心翼翼的下了床,打开柜子,从一堆衣服里面,勉强选出了一套不算土的掉渣的衣服给自己换上。

    临到穿鞋时,陶夏终于hold不住了,这种带着土黄色顺便还是最老土款式的鞋子瞬间击穿了陶夏的心。虽说当了佣兵以后,对于吃穿都不太在乎,甚至最后逃亡那几年里,几乎是全不在乎了,但这种只存在于记忆里的东西,还是难得的让陶夏脑袋黑了线。

    穿好鞋子以后,陶夏按照模糊了的记忆,径直往厨房的方向走去。因为陶奶奶持家有道的缘故,陶家算得上是村里有钱的人家,除掉厕所、猪圈,连厨房在内一共有八间屋子,每间屋子又分为前后两进。

    从上空俯视来看,整个屋子就像是个倒下的l,陶夏睡觉的屋子在竖1的末尾,而厨房正好在两个1的交接处。

    进到厨房,屋里果然冷冷清清的没有人影,早有预料的陶夏只管去碗柜拿了碗,农村的土灶里烧剩下的柴火形成了炭,具有天然的保温作用,锅里的红薯粥还带着温度,不温不凉的正好下口。

    吃过饭后,陶夏看了看胳膊上的塑料电子表,时间正好显示十点钟,这种一块五一只的电子表也算是时代特色,至少在千禧年之后,这东西就慢慢退出了时髦的舞台,但现在还是九十年代末,就这么块东西,绝对是能引起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的流行产品。

    陶夏将碗洗完放好后,就从立柜里拿出了装水的搪瓷杯,往里面舀了勺陶妈妈带回来的蜂蜜,倒上水搅拌均匀,又拿了些叶儿耙,将东西都放进篮子里,锁好门后,提溜着东西就去了地里。

    下到地里,陶妈妈三人正在休息,见陶夏来,自是欣喜不已。之前的水库溺水一事,可把陶家人吓得不轻,再兼之陶夏出事以后,整个人变得越发的安静起来,有时候眼里透出的沉静,让陶家人看了都心惊。如今瞧这情形,总算是缓过来了。

    中午农村都吃得比较简单,只是陶妈妈和陶奶奶寻思着陶夏大病初愈,正是该补的时候,便专门给他做了酸汤疙瘩,其他人却是就着咸菜和早上剩下的红薯粥将就了一顿。直到下午太阳下山,陶夏才见到赶集归来的陶爷爷和哥哥陶哲。

    见到陶哲的瞬间,陶夏差点当着众人掉眼泪。好在经过一天平复心情后,陶夏勉强克制住了心底的激动,这才没让众人看出端倪来。

    前世他相信了杨延辉的谎话,以为家人一早被害了,便没有返家。反而是抓紧时间收集物资,跟着杨延辉一路逃亡去了y省的基地。

    家里人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b省,又无法得知自己是否安全,哥哥在觉醒了风系异能后,便带着爸爸妈妈毅然离开了本来安全的基地,前往c市寻找自己的踪迹,没想到半途遇上了杨延辉,为了防止谎言被自己识破,居然对自己的家人痛下杀手。

    哥哥一时没有防备,被那人得手打伤,爸爸妈妈只是普通人,没有自保的能力,自然也惨遭毒手。要不是自己以为杨延辉和吴思之间有什么龌龊,多疑的跟踪他,哥哥怕是早就命丧黄泉,便是自己,也要被他一辈子蒙在鼓里。饶是这样,陶哲也还是因为伤势过重,三天之后去了。

    看着健康活着的陶哲,陶夏心里的激动无法抑制,却碍于无法表达,只能深深的埋在心里,反而是想让家人活着的执念,,却愈发的深了。

    为了给陶夏补身子,陶爷爷专门上集市上割了一斤肉,这会儿拿了稻草和猪肉上门外燎毛,陶哲自发的上前帮忙去了。

    陶爷爷、陶奶奶在末世前两年就相继去世了,无病无灾,算是寿终正寝。比起末世来临还活着的老人来说,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毕竟在那个人命轻贱、处处危机的末世里,老人们活得比其他人艰难多了。

    女人好歹还能靠出卖身体混口饭吃,孩子虽然活得也艰辛,可能在末世活下来的孩子,大多都有父母的保护或是自身已经激发了异能。就算没有异能的,世上总有些特殊癖好的,虽然让人不齿,但命好歹是捡回来了的。

    可老人完全不同,日渐衰老的身体会越来越迟钝,和全心保护孩子的父母不同,儿女也有儿女需要照顾,就算有家人的保护,总有疏忽的时候。而一旦被抓伤或是咬伤,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被抛弃和等死。

    虽然这样说有些不孝,但陶夏还是认为,陶家老两口是幸运的。

    想到二姑父唐勇,陶夏心里就是一阵气。别人损人利己都是冲着外人去的,他倒好,损招全是对着自家人招呼。

    要说陶夏家欺负了他,他对陶家打击报复,那还说得过去。偏偏陶家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算得上是他们家恩人。想当初二姑陶云嫁过去的时候,唐家没地又没钱,日子过得紧巴巴,上面的唐家老太太又是个刁蛮的破落户,陶云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

    后来陶爸和陶妈出来做生意,生活比其他三个姐妹来说,自然是好很多,陶爸是家里唯一的男丁,自小就受姐姐照料,此时见姐姐家生活困难,自然是要帮扶一把的。不但请二姑来帮忙,还出钱让唐勇去驾校学习,又垫钱帮唐家买货车,可以说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惜被帮的人是不知好歹的白眼狼,逮着机会就咬了陶家一口。

    算起来,他们一家今年就要移居到x省去了。要是他没记错的话,就在忙完家里的活计过后,爸妈就会在二姑陶云的邀请下前往a市,随后陶爸爸留在了a市筹备开幼儿园的事,而陶妈妈则返回了s省接他和哥哥陶哲一起前往a市定居。

    说起这件事,陶夏心里就止不住的怨恨起来,他原本以为,二姑邀请他们移居a市是一片好意,哪知后来才偶然得知,移居这件事,根本就是他那个势力虚伪的二姑父联合唐家姐夫,给他们陶家设下的一个圈套。只是为了从他们这里捞些好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换房。

    为了防止高考移民政策的限制,凡是在x省参加高考的学生,在x省的学籍、户口都必须满两年以上,所以,想要在x省参加高考,不但要在x省内的高中上满两年。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x省内本地居民的户口。这也就意味着,想要享受x省的减分政策,除了在x省有当地户口的亲戚家挂户,另一种方法,就是买房。

    当年,陶夏和陶哲都是在升初中三年级时转学的,对于陶家人来说,第一件紧要的事儿,自然就是买房。原本陶家人看上的,是位于a市市中心不远的城市园,那里环境好、小区管理能力强、室内设计也合理,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是现房。

    唐家买的房子却是在a市最好的高中地区二中对面,在面对急着为孩子们上户口的陶家夫妇,唐家人就主动提出,把他们家买到的房子过户给陶家,而陶家已经交了订金的房子就换给他们,并且还需要陶家以每平方1000块钱的价格补偿唐家。

    陶爸爸是个老实人,只想着自家姐姐、姐夫为自家着想,一家子亲戚,总不会坑自个儿,见没人提,也就没说要过去实地瞧瞧。结果房子过完户,陶家人相约去看房时才被告知,换的房子也不是现房,还要等上半年才能交房。

    陶家人这才发现上当了,不但房子设计不合理,空间也没有换之前大,自家还倒贴钱帮别人买了房。更让陶家人生气的是,唐家早就知道这一切,有了这些蛛丝马迹,唐家人换房的举动自然就让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