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吕布再生 > 第七十二回文和之策

第七十二回文和之策

 热门推荐:
    一行人直奔彭城,中途正遇孙策信使。

    “吕大人,我主为解庐江之围,中道折返安丰津,派我特来告知,还望大人海涵。”

    信使离去,我对贾诩投去赞许的目光,贾诩微微一笑,似乎早就成竹在胸。

    张绣、贾诩来投,加上孙策送上的三千丹阳兵,令我的实力再次扩大,是不是要按照诸葛亮的说法,舍去彭城,全力进攻青州呢?

    经过连夜奔波,已经看到彭城外城。

    “子龙兄,怎么到了彭城,不是绕道顶城,以挡许昌来敌的吗?”一员将领从后队赶了过来质问道。

    “仲业,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彭城,张绣说,景升数次穷迫你,良禽择木而栖,你何不效仿我,一同归顺吕布大人。”

    听了张绣的话,我大吃一惊,竟然把文聘也给骗过来了,这贾诩到底用了什么计策!

    “景升虽对我不不义,但我不能不忠,文聘转头招呼后队,况且我的一家老小都在新野,诸位听令随我返回新野。”

    “夫君!”

    “儿呀!”

    “小叔!”

    从随行车队中下来了一群人,冲文聘喊道:我们已经随大军前来。

    “你的家小都已接来,贾诩笑着说,你还有何眷顾?”

    “贾文和,你竟然出此下策,文聘恨得跺脚,要不是看你我相交多年,我恨不得生吃你肉。”

    “哈哈,仲业,你执迷不悟吗,张绣大声说道,为了你,我和文和把宛城送与刘表,孰轻孰重,你还难辩吗?”

    “当真把宛城弃了?”文聘似乎对张绣的话难以置信。毕竟为了一个人把一座城弃了,确实让人生疑。

    “仲业,我亦随子龙前来,你还不信吗?”一个女音响起,一位中年妇女从车窗露出面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看一眼,足可推断这名妇人年轻时,必然风华绝代。

    “婶娘,您也来了,文聘大吃一惊,子龙兄果然没有欺我!”

    “叔叔、叔叔,听娘说来到这里,离父亲更近了,两个小孩围在文聘周围,兴高采烈的叫着。

    “只是……哎,罢了,文聘沉思一会,摇了摇头,既然刘景升把我当成弃子,我愿归顺吕布大人。”

    城内早已准备好了酒菜。趁着众将围坐,我扫视一圈,刘备却不见了踪影。

    “二弟,怎么不见了刘备,我悄声问高顺,他去了哪里?”

    “子仲送来消息,下邳东好像发现糜兰踪迹,刘备昨天就赶往下邳去了。”

    “还算有点良心,不过,他不在,正合我意。”

    人员坐满,菜肴上齐。

    “今日子龙、文和、仲业率众前来归顺,实则我军大幸,诸位一同干了。”

    “主公,你似乎忘了我,胡车儿见我没有提到他,急忙喊道,我虽是北地相貌,却是一颗汉心。”

    “车儿,张绣呵斥了他一句,不可胡闹,主公自不会忘你。”

    “来,车儿,共同举杯!”虽然胡车儿鲁莽,但他这种直来直去的个性,我很欣赏。

    “干。”

    “车儿,先前一战,你害我不浅,魏越晃了晃手腕,举起了杯子,敢不敢和我喝上几个?”

    “如何不敢!”胡车儿端起酒杯一口喝下,又倒了一杯一口喝下,一连喝了九杯,面色不改。

    “好酒量!”

    张辽禁不住赞叹道。

    “来大坛,魏越让人上了大坛,酒杯不算。”

    “好,我不怕你,就用大坛!”胡车儿似乎满不在乎,也换上大坛。

    “我先干了!”魏越举起大坛,灌了下去。

    “爽快,爽快!”胡车儿看到,也举起大坛喝了下去。

    嗝,嗝,连打了两个酒嗝,胡车儿脸上骤然有变,身子也开始不由自主的摇晃。

    “好酒、好酒!”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魏将军,胜之不武呀,文聘笑眯眯的说道,敢不敢在与我喝上一坛?”

    “文将军,我陪你喝,”成廉接了过来。

    “好。”

    文聘和成廉各自举起一坛,随着酒坛落地。

    两人也开始胡言乱语。

    “主公,酒后胡言,真是不成体统。张绣看着高顺和张辽向我问道,这两位不怒自威,杀气四射,恐怕不是一般将领。”

    “这是我结义二弟,陷阵营统领高顺,高荫泽,这是我结义三弟,并州骑统领张辽,张文远。”

    “果然非同一般,张绣似乎对张辽很感兴趣,不知道他的并州骑和我的北地骑哪个更胜一筹?”

    “子龙,我们不妨比较一番,张辽听到了张绣的言语,亦对张绣有了想法。”

    “哈哈,正合我意,张绣说,此处狭小,我们去外面一试,如何?”

    “求之不得,张辽说,大哥,我和子龙出去切磋一番。”

    “正好让我见识见识子龙的本事,我说,酒已尽兴,诸位随我前去观战。”

    操练场中,张辽黑盔黑甲和张绣的银盔银甲对比强烈。两人各自挑选了三十名骑兵,摆下阵势。

    “冲!”

    “冲!”

    六十名骑兵厮杀在一起。

    北地骑兵身高马大,长枪舞出,势沉力大。并州骑兵精瘦干练,弯刀砍出,灵活多变。

    北地骑兵占据优势,仗着长枪大马,往来冲突,并州骑兵,险象环生,难以自保,只能凭借灵活多变,闪躲腾挪,一会功夫还是被北地骑兵逼下三分之一。

    张绣不由面露喜色。张辽一脸焦急,确实无可奈何。

    又过了一会,并州骑兵的优势开始展现,凭借着弯刀轻巧,战马灵活,快速穿插在北地骑兵之间,不时声东击西,搅得北地骑兵混乱不已,只一会功夫,半数北地骑兵被逼下马。

    张辽开始面带微笑,张绣却紧张起来。

    虽然北地骑兵越来越没有优势,但凭借顽强的毅力,还是逼下了一些并州骑兵,最后只剩下了三个气喘吁吁的北地骑兵,面对着五个并州骑兵稍显疲惫的并州骑兵。

    “子龙,你输了,张辽说,我的骑兵多出你两个。”

    “鹿死谁手尤未知也,张绣上前指着其中三名并州骑兵说,他们几个至少是什长,我没说错吧,而我派上的只是士兵,连个伍长都没有。”

    “文远是这样吗?”

    “子龙果然好眼力,张辽说,就凭这一点我张辽认输了。”

    “哈哈,文远爽快够脾气,张绣说,如果不是你已和主公结为兄弟,我到要和你义结金兰。”

    “子龙,真有此意?”我盯着张绣问道。

    “主公,绣只是信口一说,哪敢高攀。”张绣以为自己说错了话,急忙拜倒在地。

    “哈哈,我让你和我们结为兄弟,你可愿意?”

    “主公,这?”张绣疑惑的看着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子龙弟,贾诩眼里充满欣喜,不必考虑太多,说出心中意思即可!”

    “我愿意,张绣斩钉截铁的说道,能与主公结为兄弟,更兼高、张两位兄长,我是虽死无憾。”

    “二弟、三弟你们什意思?”

    “子龙和我性格相合,我没意见。张辽说,不知道二哥有啥意见?”

    “我和子龙只是初见,高顺说,只凭车儿战败小越,足以推出武艺非凡,加上骑兵操练不逊二弟,却是大将之才,一切听从大哥安排。”

    “如此甚好,贾诩说,主公都没意见,子龙权且不负好意,不如择一良辰。”

    “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高顺说,今天大家开心,不如就此结义,已成金兰。”

    “二弟说的极是,我说,让从人准备物品就此结义。”

    一切从简,张绣年长张辽两岁,排位第三,张辽自然变成了老四。

    晚上又是大宴一场,各自休息。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急忙求见。

    昨天一天一言不发,难道你是在厚积薄发,我看着外面等候的诸葛亮摇了摇头。

    “主公,诸葛亮满脸笑容,不知道刘备的事情考虑的如何了?”

    真扫兴,一大早就问刘备,难道诸葛亮骨子里天生偏向刘备?我没声好气的说道:孔明左一个刘备、右一个刘备,到底谁是你的主公?

    “当然是主公你了,刘备虽是你的义弟,诸葛亮说,却是个外人,怎能以主公相称,称论起来,还不如主公嫡系将领亲近。”

    “那你为何总是为刘备推脱…...”

    “主公,诩不请自来,不知主公愿意见否?贾诩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

    “文和请进。”

    贾诩看了诸葛亮一眼:这位是?

    “忘了介绍,这是诸葛亮,字孔明。”我正要向诸葛亮介绍贾诩。

    “文和兄,诸葛亮说,席间我已闻知大名。”

    “主公,我虽然初到彭城,听说刘关张三人皆在帐下,贾诩皱了皱眉头说,闻之虽喜,但吾以为愁。”

    “文和怎么这么说,我对贾诩的话有些难以理解,难道有刘关张助战不好吗?”

    “这个,贾诩瞥了一眼诸葛亮,只怕不太方便说。”

    “但说无妨,孔明也是为此而来,我倒要看看你说法和他有何不同!”

    “刘备此人野心不下曹操,贾诩说,虽然现在落魄,投于主公门下,实属无奈之举。”

    “我也知道刘备素有野心,因此与他结义,以收他心,与关羽、张飞结亲,以软他情,我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久而久之,必回为我所用。”

    “不妥、不妥,贾诩说,鼠粪虽微,足以坏汤,刘备留在帐下虽非养虎为患,亦是藏鼠祸仓。最好早日移去。”

    “文和是让我将其杀了?”

    “非也,贾诩说,刘备万万杀不到,一来他为义弟,杀之不义,二来,他为皇叔,杀之不祥,三来,他久居徐州,杀之不亲。”

    “那把他放了,岂不是纵虎归山,自讨苦吃。”

    “放也不可,唯有让他独任徐州,既不失兄弟之义气,又不违百姓之心,主公乘机占据青州,意图大业。”

    一旁静听的诸葛亮,听到贾诩这么一说,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似乎有些惺惺相惜。

    贾诩和诸葛亮对处理刘备竟然有一致的看法,为了大业,我真的采纳了。

    “文和,你和孔明的意见不谋而合,我说,将徐州让给刘备可以,如何才能让刘备心存感激,不给我背后使坏呢。”

    “只要让出徐州,刘备必不会使坏。”贾诩和诸葛亮异口同声的说道。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要不是我亲自接来贾诩,我还真怀疑他们俩是串通好了的。

    “小沛现在袁军手上,彭城、下邳两城为我基业,如果让去,我该怎么办?”

    “主公只要打下北海,便可让出彭城,诸葛亮说,待收服青州,即可退出下邳。”

    “文和是否也是这个意思?”

    “孔明所言正是我所想,贾诩说,如果刘备占据徐州,主公绝无南顾之忧,尽心北伐,河北之地指日可待。”

    “如果贸然让出,刘备会不会心生疑虑?况且,他现在没有一兵一将,万一曹操打来,岂不将徐州拱手相送?”

    “主公只需将关张留下,送还他一众旧僚,则徐州稳如泰山。”

    关、张留下?我有些不爽,我折腾这么长时间又是结亲,又是喝酒的就是想用上这俩,你们竟然我留下他们,我不是白忙活了吗!

    “不行,关、张我得留下一人,我说,且不说征战需要,即使刘备想反也要考虑一下。”

    “主公此言差矣,贾诩说,没有关张,刘备难守徐州,有了关张,刘备亦难出徐州,待主公一统北方,大军南下……”

    “刘备还不顺应天时,拱手就降,诸葛亮接着说,那时主公再用关、张绝非现在情形。”

    考虑了下,刘备如果留在徐州,西有曹操、南有孙策,发展肯定受阻。反过来,又能阻止曹操东侵,再说孙策和我关系很好,刘备在旁多多少少会有收敛。

    “好,就这么定下了。我说,二位不愧是我的子房,陈平!”

    “主公过奖,愧不敢当。”

    “亮亦不敢当。”

    我看着诸葛亮和贾诩,突然想起,还没定下谁当军师,比较了下,竟然难以定论。

    “主公,何事烦心,贾诩问道,有我和孔明谋划,青州已胜券在手。”

    “我是在想,文和、孔明谁为首席军师更为合适。”

    “哈哈,何为首席军师,诸葛亮说,文和兄年长,当为军师,我副之即可。”

    “也是,文和为军师,孔明为副军师。”

    “谢过主公。”

    “明天即把刘、关、张召来,看守彭城,我说,待我打下北海,在让出下邳。”

    “主公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诸葛亮说,一切必须水到渠成,方可万无一失。”

    “孔明说的是,贾诩说,时机一到,我和孔明自会提醒主公。”

    哎,一会说我慢,一会说我躁。真是郁闷。

    “大哥,孙策派人将士兵送过来了。张辽喊道,来将有话要说给大哥听。”

    贾诩和诸葛亮跟我走出了门外。

    “文和、孔明你们也在,张辽对我说,有他们陪着,我先回去了。”

    来到南门,带兵将领正是韩当。

    “吕大人,士兵已经带到,我本应离开,可是有些话,我却不得不说。”韩当看了看跟在我身后的贾诩和诸葛亮。

    “好,来这边说,看得出,他并不想让多人知道,我招呼他跟我走到一边。”

    “多谢吕大人出兵,主公已经解了寿春之困,不过损失惨重,这三千兵马是主公嫡系中仅存的五千人马抽出来的。韩当有瑞瑞不安的看着我,吕大人能不能少要一些,让我带回。”

    “怎么会这样,我纳闷的看着韩当,伯符兵精将勇,怎么会损失这么严重?”

    “家丑不可外扬,主公和大人意趣相投,我便如实告知吧,韩当说,主公和尚香性格相合,仲谋和叔蒙、季端沆瀣一气,本来主公已经击退黄祖,只待仲谋和叔蒙带兵前来,即可全线获胜,谁知,二人姗姗来迟。”

    韩当顿了顿说:苦等不来,主公从季端之言,轻信刘勋,放弃大道,从小道走近路回军,谁知遭刘勋梅干部伏击,虽经奋力搏杀全歼梅干部,但所带嫡系战死大半。

    “难道伯符没有追究季端他们的失误?”

    “老夫人疼爱季端和仲谋,主公侍母至孝,不敢违逆。仲谋又将主公私自嫁妹的事情告知老夫人,老夫人勃然大怒,若不是众将求情,只怕主公早已权力尽失。”

    “现在伯符什么状况?”

    “虽然现在主公人心所向,但权力被老夫人分为四份,况且嫡系士兵只余两千人,韩当叹了口气说,仲谋又指使叔蒙和季端收买人心,主公兵少失权,就怕不能重振雄风了。”

    看来孙策有些失利了。如果政权被孙权把持,那对我肯定大大不利。

    “义公,你若不急于回去,我拍了拍韩当,这三千士兵我不要,我在把前些日子伯符送我的五千士兵调来,你全部带回去,支援伯符!”

    “吕大人,韩当拜倒在地,激动地说道,难怪主公说世上知己唯有奉先。不过主公先前并没有赠送兵马与大人,大人是否记错了?”

    如果不是孙策,联想到刘备和孙权挤眉弄眼,那就是孙权送的了。

    “哈,可能一时记错,我对韩当说,你在这歇上一歇息,我下午调兵前来,你带八千士兵回去。”

    “多谢大人,韩当说,如此大恩,当刻骨难忘。”

    “义公不必客气,伯符为我知己,亦是我弟,只是举手之劳,我说,英雄难免有落难之时,你先带领士兵安营休息,一切需用,我会让人送上。”

    “大恩不言谢,韩当起身说,如有用得着我,上刀山、下油锅当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