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爹我娘分居七年后 > 第115章 少年臣
    何错比世子年长一岁。
    十二岁的那年冬雪,他被老燕侯看中,从此跟在世子身边。他是暗卫营里最耐磨的一把刀,独属于世子掌心,日后也会磨砺出世子的锋芒。
    幽州兴战事,连年烽火不灭,常有敌探入城意图不轨。世子敏慧,往往只用一把弯弓,便可将敌人射杀于百步之外。
    如游猎时偶然遇见一只盘旋不去的孤隼,世子也是这般漫不经心地搭起羽箭,指腹一松,猛然回弦的啸鸣声中,猎物挣扎着落在脚边。
    世子喜剑舞,府中门客多擅此道。每至暑热,闻世子叩桌打令,廊庑下便有双剑行云流水。
    众人皆以为世子惯爱执剑,其实不然。世子善使万兵,弓枪剑戟,无一不绝。
    曾有将士酒后胡言少主顽劣,年及十六仍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有人宴前献刀,欲观世子难堪。
    众目睽睽之下,世子垂眼笑了一声,抚了抚刀身金纹,随意一掷,仅仅呼吸之间,那人的束冠便猝然碎了一地。
    何错冷眼旁观良久,底下三军诸将面色戚戚,方知世子刀术甚绝。
    后来,等到长安传召世子入京时,府内谋士纷纷进言天子不安好心。
    何错被老燕侯传唤在旁,看着有谋士头戴高冠,消瘦脸庞蓄着美髯,怆然恳劝道:“世子为我幽州命脉,万万不可啊。”
    屋内众人听他出声,嘈嘈话音渐消。
    老燕侯坐在主座上,手旁是一柄脱鞘的弯刀。那双眼睛如鹰如狼环视一圈后,他笑问道:“天子之令传达十三州,要各地世子进京入学。幽州嘛,自当不可幸免。我儿去不得,那……”
    许是见得老燕侯听进了话,谋士面皮微松,赶忙续上他未尽之话,“世子按期出行,幽州府自当没有话柄能被天子拿捏。可入京之路千里迢迢,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李代桃僵,最是稳妥。”
    沉寂气氛被这句话打破。众人似乎找到了喧嚣出口,屋内交头接耳声绵绵不绝。下一瞬,紧闭的门扉被人推开,数道目光闻声望去,天光明敞,只瞧清一截雪白的袍角。
    何错心下一紧,怀里抱着的刀松了几分。
    少年人身量颇高,乌发散在背后,面容静得像冬日里的一捧雪,清隽剔透。他来得突然,无视众人惊艳目光,翘起嘴角,那两片薄红唇瓣一张一合,慢悠悠吐出惊人之言,“我去长安。”
    老燕侯额角抽搐,熟悉的头痛感席卷而来,没忍住沉声接话:
    “……你去不得。”
    “你觉得我会死在那儿?”
    “当然不会。”
    “唔。”
    世子俯身拾起案上弯刀,腕骨轻挽,漂亮的银花一闪而过,“我就是过来告诉你一声。”
    刀身回鞘,他眼一掀,乌黑的眼珠莫名渗人,“可没征求你的意见。”
    众人缄口不言。侯爷早年丧妻,后院妃妾虽多,这么些年却没再诞下一个子嗣。如今膝下惟有世子一个儿子。薪火飘摇,幽州长孙氏的这根独苗更显珍贵。无论是乖戾也好,多智近妖也罢,就算是这位世子明日起兵掀了他爹的主位,只怕老燕侯因着多年愧对亡妻之情,也会欣然笑纳。
    “铛锵——”
    弯刀甩落在案,世子看向众人,温和笑了笑:“诸位请便。”
    他笑声清雅,未束乌发落满肩头,端得一副琉璃玉郎的好相貌。若不是众目睽睽刀锋冷色,恍惚方才的争锋相对只是一场错觉。
    老燕侯不发一言,却将那柄弯刀递给何错。他眼里是沉甸甸的黑潭,似想交代什么又咽下。
    何错瞧不清,也不敢再瞧。
    他知道,世子必将去往长安。
    京都繁华,轩盖如云。世子一路乘着马车,慢悠悠晃到长安。街上行人夹道蜂拥,何错一边喊着避路让行,一边观察左右楼阁。他目力极好,没两下就瞥见朱红楼栏后的两道身影。看客头戴幕篱,垂遮着大半白纱,教人难以分辨身形。
    似是瞧够了兴,看客转身而去。一股风撩开些许,露出那人低眼回眸的清绝容色。
    何错下意识偏头,帷帘不知何时被人搭起,世子的脸影影绰绰,只露出修长如玉的指尖。
    此一瞥,像戏文里唱的那出命中注定,挡也挡不住的令人难安。
    长安八十二坊,善剑舞者颇多。学宫里想要拥附幽州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每每相邀一二,世子却少有涉足。
    何错万分不解,直至一日从铁铺归来,忍不住提及发问:“世子既铸短剑,为何不观剑舞?”
    世子闻言一笑,手中那把短剑刃如秋霜。
    他说,他已寻得他想看的剑舞。
    再后来,平就殿课业花样百出,依旧招架不住各地而来的公府贵人。也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六艺考学期至,三十三博士却让诸生唱出折子戏。
    乱世之中礼乐崩坏,过年时节总有许多世家都不再搭台看戏,反而学外地圈兵一方的诸侯,聚到庄户上演练部曲。平就殿不缺千奇百怪的课业,可若真说唱戏,大多觉得失了自家颜面。
    偏生有那位公主在。
    她虽年少,可已生得宛若明月般美丽。学宫里有不少人想要摘下这颗天子掌上珠。每至歇课时分,那些公侯子弟们聚在一处,看着她走出大殿,穿过弯弯绕绕的曲折环廊,一路远去。
    主与燕世子向来不和,甚至连面上功夫也不屑做。有不少小娘子心生不满,绞着帕子悄声说些闲话,何错耳朵尖,总能听上几句。
    世子人缘不错,再加上天生的好相貌,一身白衣往殿里一站,小姑娘们先是红了脸,拿倒了书卷也不知,再不敢多说上几声话,生怕惊走这天仙似的人。
    平就殿牛鬼蛇神众多,但这变脸功夫实在出神入化。
    何错站在树枝上,怀里抱着的刀松了又紧。学宫景致深处,有连绵环绕的石林假山,世子那身白袍落了灰,而那轮明月藏在他怀里,裙角如江波凝光般青碧潋滟。
    待到翌日,两人一个著词、一个润笔,洋洋洒洒戏文出世。平就殿里无人不惊,无人不讶。这二人平日里最不对付,饶是魏先生跟前,也会各执一词冷笑连连,何来如今这么好颜色。
    何错摸摸鼻子,望天又望地,突然听得世子含笑咳了一声,说:“这出戏还没来得及题名。”
    都是些十五六岁的少年,脑子里奇思妙想,最喜欢替人拿主意。有人提议就叫平就学考,立马博得众人反驳,如此直白实在对不起这满篇辞藻。又有人嚷嚷取戏文第一目,不如就叫赵生拜佛。
    看了通篇戏文的觉得这名不错,故事起于乱世之中,赵生无门投帖,怀才不遇,遂于梦中拜佛,求一伯乐。赵生既得伯乐,壮志凌云,可惜二十年黄粱梦醒,才知是一场空。
    这名儿取得雅俗共赏,妙哉。
    头一个被驳回的人眼睛一转,问向公主:“殿下以为何?”
    案头那侧,她执着青管,舔饱墨汁的笔锋一顿,“赵生虽拜佛,可谁又知道他心中真正所想?这一拜,到底是心甘情愿,还是为势所迫。”
    “殿下是说赵生不愿拜佛?”
    “愿与不愿,我说了不算。”她吹了吹最后一页纸,让墨迹干透,“这得让看戏的人来评说。”
    照这么说,还得等六艺考学当日,由出题的各位先生们来拟了。
    众人相觑一眼,又将目光放在另一位话本家身上。
    世子淡淡看着她,似乎早已料到这副景色,难得和气地问:“看来殿下心里已经有了好名字。”
    她云淡风轻地回道:“你不也想好了?”
    “我可没想好。殿下写就了这出戏,如今让我们聚在此处,怎么能说是我想好了呢。”
    平就殿为谁而设,学宫人又为何来此,这出戏到底是不是言下之意,都已经不重要了。
    一袭青衣的公主走下廊庑,身后是几株池柳,正静静垂头。她走到世子身边,说:“我的确想好了名字。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苍生若能太平,何有赵生拜佛一说?”
    世子挑挑眉毛,“赵生拜佛与否,梦里梦醒皆为空。归根结底,只在一个乱字。殿下这出戏,试以戏文说天下,谁人敢唱?”
    众人不再说话了。湖面上有惊飞掠过的鸟儿,压弯了柳枝,公主抬手折下一段,平白无故地递向世子,“此戏名为苍生望。至于谁唱……”
    她笑起来,清凌的眼眸似含秋水,也像两轮小小的月亮。
    “你演伯乐,我扮赵生。世子可愿应下?”
    世子静静看着她,那折柳枝停在那儿,还带着新鲜晨露,汇聚着、缓缓淌在她手背上。
    众人看来看去,只觉得这幅场景好生熟悉,与平日里互不顺眼的捉弄有何区别。何错站在一旁,暗叹这位公主太过强势,露水情爱怎会让世子放在心上。真要唱了这出苍生望,可不就在俯首称臣,明摆的归顺于她。
    何错想归想,怀里抱着的刀却紧了几分。慢慢地,他看着世子的眼神,莫名感到一阵害怕。
    公主手里的柳枝被风吹得颤颤巍巍,世子垂眼问她:
    “你要唱?”
    “无人敢唱,自然由我来。”
    世子便笑了,春日里的学宫开满琼树,白色的花瓣像柳絮般随风飞来,洒落在他肩头的黑发上,所有人都恍惚地看着他。
    “好。”
    何错从那时,隐约悟出老燕侯眼里的话。
    ——他是世子手中的刀,可惟有长安才能让世子磨砺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