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清穿之德妃的宫斗路 > 第138章
    康熙五十年年中, 圣上下达圣旨——
    十公主册封为和硕温恪公主,赐婚于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仓津;
    十一公主册封为和硕纯禧公主,赐婚于散秩大臣、一等侍卫乌雅博启嫡次子乌雅博勇;
    太子长女册封为和硕格格, 赐婚于礼部尚书董鄂席尔达长孙。
    皆择良辰吉日成婚。
    此三则圣旨一下, 朝廷后宫当真是热闹极了,后宫热闹的自然是两位公主下嫁一事, 同时永和宫出来的公主,一个远嫁蒙古, 一个则是直接嫁到京城人氏, 还是皇后的母家, 这难道不是皇后对和硕纯禧公主的庇护吗, 到底是从小养到大的女儿,是视若亲女的存在, 自是舍不得让其远去抚蒙。
    也不知敏嫔如若在世,会不会后悔自己没能讨得皇后欢心、将女儿养在皇后膝下了,当初敏嫔生下孩子时, 温禧贵妃都还没有难产离世, 谁先谁后有机会将女儿养在皇后身下已经很是明显了,也不知敏嫔如何将机会丢失的,不过这种事后悔也没用, 世上最难买到的便是后悔药。
    且敏嫔也已经不在了,后妃们是一面嘲笑一面觉得世事无常了, 皇上不出入后宫, 她们也只有这些事可以谈论了, 到底谁都没有想到当初那个乌雅贵人如今会是中宫皇后, 真的是谁都没有想到, 且最后登基的还是皇后所出的太子爷, 这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上天也太偏爱乌雅氏了,出了太子爷还不够,连空了数十年的皇后之位也会落到她头上。
    倘若一个人与自己差距不大时,是争口气的事,倘若一个人刚好越到自己头上来时,是心有不甘的事,倘若一个人是自己无论如何都涉及不到的高度时,剩下的就是仰望那个人的事了。
    世人皆如此,后妃们已经生不起要和皇后一拼的念头了,剩下的就是说起皇后曾经居住的永和宫里出的两个公主,最后的结局那才叫天差地别啊,谁都清楚乌雅氏是下一任皇帝母家,但是唯有和硕纯禧公主是真正入了皇后娘家的,这般事实属世事无常了。
    谁都认为,若是和硕温恪公主养在皇后身下,现在绝对能留在京师被皇家视若珍宝对待,毕竟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了——和硕温恪公主的同母兄长十三阿哥胤祥,皇后现在就是将十三阿哥视作亲子,那永和宫三个亲生的阿哥也将十三阿哥当成亲生的兄弟。
    和硕纯禧公主原本就不属于永和宫的一份子,说到本质,这两人的地位实际上还要来个对调的,毕竟和硕纯禧公主即便生母为贵妃,但那都是逝世的宫妃,给不了自己女儿任何庇护,而和硕温恪公主还是在永和宫出生的子嗣呢。
    按宫里人说的话,低位妃子所出的子嗣都是可以视作高位妃子亲生的孩子,这是一种归属感,也是不放到明面上的默契。
    因而这最后的结果才让人称得上是一句世事无常啊。
    而朝廷上关注两位公主的婚事落定的臣子就没多少了,大都关注和硕纯禧公主最后嫁入乌雅氏,还有太子长女和硕格格嫁给太子侧妃董鄂氏侄子一事,这乌雅氏是皇上妻族,能让一个公主下嫁是皇上对乌雅氏的看重,勉强算得上合理,可是让太子长女嫁进董鄂氏就是对董鄂氏太过看重了。
    董鄂氏有一个太子侧妃还不够吗,非得加上一个公主额驸。
    朝廷上对此不是没有意见的臣子,只是皇上已经下了圣旨,且在皇子阿哥、公主格格的婚事上,他们这些臣子也插不了手,只能惋惜的看着大格格下嫁董鄂氏。
    皇上这是意欲何为?
    不光如此,等到众臣缓过气后,皇上就将廉亲王大阿哥弘旺的嫡福晋定为噶尔卡思多罗郡王阿保之女鄂勒特氏了,并且没过一天就正式册立大阿哥弘旺为廉亲王世子。
    眼看这廉亲王世子之位都定下了,臣子们更是摸不着脑袋,不过也只将这当成是时候到了的安排,毕竟廉亲王嫡福晋没有生下嫡阿哥,只有一个嫡出格格养在膝下,将来继承王府的世子就从长子开始考虑了,而弘旺看着是个孝顺的,对底下弟弟妹妹足够温和善意,还是嫡福晋亲自养大的,被封为世子是迟早的事。
    而在这之后就是两位公主的出嫁了。
    长者优先,和硕温恪公主先行嫁给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仓津,再然后是和硕纯禧公主嫁与散秩大臣、一等侍卫乌雅博启嫡次子乌雅博勇。
    大格格是晚辈,自然是等前面的姐姐都出嫁后再商量婚事的议程。
    和硕温恪公主出嫁的当天,布贵人哭的要死要活,压根不为嫁女而欢喜,这也与她亲生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于康熙四十九年去世有关,这也堪堪为一年的事,转眼养女也要出嫁了,此次过后死生都未必见上一面,就和她的亲生女儿一样。
    这怎叫一个残忍。
    让一个栽花人眼睁睁看着朵朵花的花开花败。
    芷嫣听说这事以后让她亲自给公主送嫁,无论如何布贵人都是和硕温恪公主的养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多的她就管不着了,宫里几乎日日都有花开花败之时,她看得多了,就不将那些事放在心里了。
    尽管她心里明白自己是不能感同身受罢了,要是将和硕温恪公主变成和硕纯禧公主,哭的是死是活的人是谁就不清楚了。
    “娘娘,御花园的月季开的正盛,您要去看看吗?”双喜给她敲着肩膀,温柔细意道。
    “不去了,本宫也不是什么惜花之人。”何必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让自己觉得没意思的模样,而且她现在也没有心情。
    “传本宫懿旨,永和宫布贵人养育公主有功,享嫔位份例。”
    “是,娘娘。”
    双喜退下了,芷嫣看着自己长长的指套,莫名觉得嘲讽,她也活成了自己看不透的模样,享嫔位份例是自己对布贵人尽力而为了,现在还不到要大封后宫之时,最起码也得等到太子登基之前,那时的册封才是恩典。
    永和宫内
    布贵人双目含泪收下了皇后的懿旨,“多谢娘娘恩赐,婢妾多谢娘娘。”
    她心里清楚在后宫里最大的倚仗就是她曾经在皇后手底下过活过的情分了,看在这点上,就算她无儿无女,也能安然无恙过完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当初她将十公主养在膝下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即便知道十公主到最后有很大可能抚蒙,她也只是念着自己有亲女,即便多出一个养女也不会对养女上心的,但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她想借十公主让自己在皇上面前更得青眼,死后亦能追封为嫔位,结果自己这点心思瞒不过老天爷。
    老天爷硬是让亲女早早离世,养女也只隔一年就要出嫁,她心里难受,对高位的执着已经没有过去的强烈了,但是该感谢的还是得感谢,这道懿旨可以让自己接下来的年岁过得舒坦了,这是确确实实的。
    布贵人难过过后就收起眼泪了,回了屋子,久久不语,过会儿就说道:“这样也好,我也不算遗憾了。”
    等她没了以后,皇后应该会看在过往情分上将她册封为嫔位吧,毕竟皇后最是念旧情了。
    ……
    和硕纯禧公主下嫁的当日是近十年来京师最为热闹的婚事之一了。
    天子嫁女,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十里红妆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场热闹了,后来有专门记载此事的官员写到:和硕纯禧公主出降当日,胜似皇后亲女出嫁,公主府建成为固伦公主的品级,指婚、纳彩、出降、合卺、归宁无一不是按照固伦公主的品级进行的。
    可谓是极风光的场面了,和硕纯禧公主虽说没有被皇上封为固伦公主,却是头一个在康熙朝以固伦公主排场下嫁的公主,毕竟皇后的亲生女儿是在后来被加封为固伦公主的,也就是说当朝的两位固伦公主最初是以和硕公主的身份下嫁的,这其中区别确实是让人觉得意外了。
    也真得感慨皇后对养女的用心。
    芷嫣不觉得伤心难受的,女儿不是嫁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方,而是自己熟知的地方,她是没怎么见过二侄子,可是二侄子有小弟的看管,不至于对小女儿不好,且关系这么近,她更好知道这对小夫妻感情如何了。
    总不能可能一面敷衍她一面又说自己对公主好吧。
    茉雅奇出嫁后回宫的次数日渐减少,芷嫣心里还觉得好笑,当初那个打定主意非要陪在皇额娘身边的女孩儿也会有为夫婿所动的时候,她是知道这对新婚夫妇感情甚笃,可还真没想到博勇居然能让茉雅奇时时留在他身边。
    尽管在两个月后公主府传来的消息让她后知后觉自己的想法有多离谱,原来茉雅奇不是不想回皇宫了,是怀上身子了,等坐稳三个月胎儿才特此将喜讯先告知皇额娘。
    芷嫣心里高兴,大手一挥就将私库里诸多珍宝都赐下了,她大概是能经常看见茉雅奇带孩子进宫给她请安吧,这可是难得的经历,要知道她两个亲生女儿都随着夫君,一会儿到京师一会儿又到蒙古部落,生下的外孙都没见几面就匆匆长大了。
    还是留京的小女儿让她觉得欣慰,起码她是真的能亲眼目睹小外孙的长大了。
    而佛拉娜的婚事就有些复杂了。
    佛拉娜被皇上封为和硕格格,出嫁时的规格也应该按照和硕格格的品级来办,只是明眼人都知道大格格会是将来的大公主,这婚事太低办了就不太好,太高办就不符合礼节,礼部的官员为此都愁出白发来了。
    废太子是大清头一个被册封太子之位的阿哥,在成亲前的礼节也难倒不少官员,尽管有前朝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不能照搬,且这都是大清了,还不得自己弄出一套太子娶妻的礼节规格吗,这也是废太子早早定下婚事却迟迟成婚的缘故了。
    而对于太子的大格格成亲一事,也是大清头一遭对太子亲女出嫁规格的争议,还是那句话,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也不行,太高了就是将当今皇上的女儿低看了,毕竟人家那是正儿八经的公主,大格格现在只是和硕格格,而太低了就不能突出这是太子亲女的出嫁,搞得好似寻常宗亲格格成亲的场面。
    这对于一个笃定能成为公主的格格来说太憋屈了,也不能显示太子正统的储君地位。
    芷嫣初听闻这事时还觉得这些官员是想得太多了,现在是什么身份就按照什么身份来不好吗,太子现在是没有登基,就按照宗室格格出嫁的规格来啊,将事情搞得太麻烦,她怕佛拉娜成为第二个废太子,等到二十多岁才能出嫁,虽然这两者的重要程度根本无法比较。
    只是眼看着朝廷臣子都为这事争吵起来了,她在后宫仍有所耳闻,她就不得不为此事上心一些。
    这问题大概就是取个中间值的问题,略高于寻常和硕格格,略低于皇室公主,不同于废太子,废太子当时还是储君,娶妻之事只能往上看,能多高就多高,这定量很难斟酌的,顶多是略逊太子迎娶皇后时的规格,而大格格的婚事没那么难定夺,格格与公主之间下嫁的场面区分不大,就是这些臣子借着大格格成婚一事非得吵上一架罢了。
    芷嫣想了想,到底大格格是胤禛头一个孩子,珍重以待,趁着朝廷臣子争论之时,她给了雍和宫旨令,将大格格的生母宋庶福晋提为宋庶妃,这样大格格出嫁时生母的地位能好看许多。
    不曾想她这个做法让雍和宫后院都是一片争风吃醋。
    尽管现在雍亲王已经转变为太子了,可是除了皇上赐婚的那两个侧妃算得上是太子侧妃外,她们充其量只能看作是亲王妻妾。
    只因太子妃未立,内务府不敢擅自做主将太子后院的妻妾都晋封为侧妃庶妃,亲王侧妃的也是有个册封礼的,就好比从郡王侧福晋到亲王侧福晋,总不能自家爷地位变了,旁人将自己的称呼也变了,就自以为自己成了亲王侧福晋吧,还得走个流程的。
    如今后院因为四福晋迟迟不得封为太子妃一事起了不少怨念,而新来的侧妃身份都高贵,一个不理事,一个凡事都想理,后院因为她们俩的不同早就在心里憋得慌了,眼下中宫娘娘还念着大格格即将出嫁一事将宋氏提为庶妃,直接就让她们刺激到了。
    李氏嘴里呢喃道:“都是庶福晋,没理由娘娘只想到了宋氏,我这还活生生的一个人呢,娘娘怎么没想到我,难不成我也得等嫁女儿时才能被娘娘记起。”
    可她才不想那么早嫁女儿,不是为女儿能不能长久留在自己身边着急,而是等爷登基以后,女儿出嫁才会以公主的身份出嫁,而不是和硕格格的身份,和硕格格可比不过和硕公主,这点算计她心里清楚,她还巴不得女儿迟点出嫁。
    她现在着急的也不过是知道中宫娘娘可以额外将她们封为侧妃或是庶妃,心里盼着娘娘能主动想起她,但她是一点法子都没有,光是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等的来,而不将她提为庶妃,她就总是觉得自己与太子爷好似差了点什么。
    明明太子爷都是储君了,没理由太子爷的女人名义上还是归属于亲王妻妾啊,就感觉是宗室阿哥妻妾和皇子阿哥妻妾的区别,隔着层东西哪哪都不舒服,这也导致她现在对上宋氏总觉得气短一截。
    李氏这边焦灼着,宋氏心里欢喜一片,总归是将女儿好好养大,女儿也平安出嫁了,而且她还得了娘娘认可,有了正式的太子庶妃名分,等太子爷登基了,她说不准能被太子爷封为妃位,面对太子爷登基就是皇上,而她是宫妃的未来,即便是一向自持冷静的她都忍不住激动了,都翘首以盼那一天的到来。
    毕竟太子爷是个孝顺的儿子,而她对娘娘足够恭敬,在爷面前处处表露出她对娘娘的关心,被晋升为妃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即便她没有生养一个阿哥,可是她大女儿是太子爷的头一个孩子,这份意义是不同的。
    正当宋氏心里打着好主意时,瓜尔佳氏和年氏已经想通里面的关键了,就是让府邸唯一一个可以经常出入宫所的董鄂侧妃向娘娘求情,这一来二去的,娘娘肯定会看在她们为爷辛辛苦苦生下几个孩子的情面上将她们册封为太子侧妃。
    但董鄂氏并非是好说话的,皇后娘娘不将她们提为侧妃自然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若是提了侧妃,有不长眼的臣子非得说将四福晋册封为太子妃该怎么办,庶妃又不是上了玉牒的侧室,娘娘想抬就抬,而且她觉得现在这种局面已经足够稳妥了,不需要这点节外生枝。
    只是董鄂氏越隐隐感觉到距离她心想事成的那一天不远了,只要那一天尽快到来,她就算是成天供着雍和宫后院的这群妻妾都不成问题,而四福晋……那就没话说了,好好的地位都能拱手让人,这也怪不了她心狠,谁不想当皇后啊,换做任何一个出身好的贵女,迟早经历选秀的时候,看着宝座上高人一等的贵人们,心里起了妄想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四福晋只是技不如人罢了,她就想夺过她的嫡妻之位又如何。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