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之顶级摄影家 > 第284章 《长江五号》天价拍卖!

第284章 《长江五号》天价拍卖!

 热门推荐: 亏成麻瓜从文娱开始
    第284章 《长江五号》天价拍卖!
    “各位,现场、网络、电话委托的客人,晚上好。”穿着正装的女拍卖师站在木色的讲台前,身后是淡紫色的雕墙壁,似乎正在进行某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这是佳士得拍卖会的现场直播,陈平生虽然没有去现场,但他正和黄蓼坐在房间里通过电脑观看着。
    “下面进行的,是我们佳士得拍卖行,首个摄影艺术及现代艺术专场。”女拍卖师停顿片刻继续说道:“将为大家呈现五位世界级摄影大师的六件佳作。”
    镜头转移到了大屏幕,将拍卖师和艺术品展示屏幕都框在了一个画面里。
    “我们的第一件拍品,2058,吕文,《疯狂的念头》。”
    “起拍价两百一十万!”
    话音刚落,就有人举牌。
    “好,两百一十万,一次。”
    “两百二十万,一次。”
    拍卖师嘴里不断地刷新价格,现场的举牌此起彼伏,看起来大家对于这张作品还是挺有兴趣的。
    吕文是国内艺术摄影领域公认的大拿,只是他独来独往,不与人沟通,也和业内人不太联络。
    甚至只在年轻时参加过格赛两次,拿了一些奖项后,就再也没有往格赛投过作品了。
    所以在哪儿都看不到他的影子。
    只有业内人和拍卖行能看到他的新作品。
    陈平生也是第一次看到吕文老师的作品,在经过五分钟的拍卖环节后,终于以三百二十万的价格成功拍卖。
    这一次拍卖是面向国内本地的,所以使用的单位也是人民币。
    而在经历一阵焦急的等待后,陈平生和黄蓼终于看到了他自己的作品。
    “下面这件拍品,1995,是来自于陈平生的《长江五号》。”女拍卖师说完,大屏幕上立刻展现出了这张照片的真容。
    “这张照片,长度为3.6米,宽度为2.1米,是一张巨幅照片。并且陈平生在同时间创作的长江二号,目前已经正式被长江国家博物馆列为馆藏,是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拍品。”
    女拍卖师说完,底下的委托方和买家们都不由得点点头,认可其中蕴含的收藏价值。
    “我们的起拍价是五百万。”等大家消化完后,女拍卖师正式开始拍卖。
    “六百万,一次。”很快,就有一位买家举起了牌子。
    “能拍到多少钱啊。”黄蓼目不转睛的问着陈平生,不得不说这种拍卖会看起来十分令人上头,恨不得自己也加入进去举起手中的牌子。
    “我也不知道,不过估计能有一两千万吧。”陈平生觉得也就在这个区间,毕竟他还活着,这张作品还没有最珍贵的buff加成。
    “那么多!”黄蓼第一次意识到陈平生的吸金能力,作为摄影师,他毫无疑问已经站在了整个行业金字塔的顶端。
    “七百万,一次。”举牌的人开始变多起来,并且数字也很大。
    “八百万,一次。”
    “九百万,一次。”
    到了九百万,那些举牌的人开始明显减少,似乎已经到了他们的心理价位。
    不过有三个人依然很坚持,女拍卖师在他们的举牌下不断刷新着嘴里的价格。
    “九百五十万,一次。”
    “九百八十万,一次。”
    “九百九十万,一次。”
    女拍卖师停顿片刻,随后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牌子举起,语调也跟着激昂了起来:“一千万,一次!”
    没想到到这个价格竟然又有新买家杀了出来。
    而突破了一千万这个心理价格后,《长江五号》的身价又开始了水涨船高。
    “一千三百万,一次!”
    “一千五百万……”
    “一千七百万,一次!”
    女拍卖师随着几个人的举牌不断张嘴,感觉嗓子都有些发干了,但专业素养让她还是保持着热情,不断口播新的价格。
    “一千八百万,一次!”
    “一千九百万,一次!”
    “两千万,一次!”
    在跨过两千万后,竞拍者们终于只剩下最后两个人了。
    一个是从头到尾一直坚持,一个半途杀出的新竞拍者,很显然,他们将会进行最后的价格决斗。
    现场所有人都好奇了起来,不知道谁能坚持到底,而屏幕外的观众也紧张起来。
    “这什么照片啊!能卖两千万!天价啊!”菲林杂志社里,余响和一群新人摄影师正在通过电脑观看直播,其中一位短发男孩看到这个价格后忍不住发出惊叹。
    “是啊,我拍的照片能卖两百我都高兴惨了。”另一位摄影助理也附和起来。
    他们都是刚刚加入杂志社的新人,是菲琳交给余响的徒弟们,特意告诉他要拉拢一下人心。
    所以余响直接给他们看拍卖会,为的就是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神人!
    “知道陈平生吗?”他翘着二郎腿,抽着烟,一副拽拽的样子。
    “不知道。”短发男孩摇摇头,有些疑惑。
    “这你都不知道,你别干摄影了。”另一位撇撇嘴:“人家是国内现在最厉害的摄影师,前阵子国外天天报道,格赛大奖拿到手软!”
    “这么厉害!”短发男孩恍然大悟:“怪不得他的照片这么贵。”
    “这还不是最牛的,你知道吗?他之前在我们杂志社干过!”有新摄影师给大家科普起来:“之前我们杂志的精品专栏就是陈平生拍摄的。”
    “啊!真的!”几个纯新人震惊起来。
    “是的。”余响点点头:“陈哥出道的时候我就给他当过助理,合作过,那时候还是一起拍摄影后秦怡。”
    “出道就给影后拍照!”
    “卧槽!”
    几个人第一次知道这样的事情,顿时觉得余响的身影也跟着高大起来。
    “响哥,给我们讲讲呗。”他们纷纷将其吹捧起来,用好奇的态度求着他多讲一些过去关于陈平生的事情。
    “咳咳,别急,等拍卖会结束咱们在说陈哥。”
    余响指了指电脑里的直播,此时,拍卖会已经到了最高潮的地方。
    “两千七百五十万,一次!”
    “两千七百八十万,一次!”
    双方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每次举牌都意味着摄影界艺术照片价格的新高,所有人的嗓子都跟着提了起来,甚至有些呼吸困难。
    “两千八百万,一次!”
    女拍卖师也打起所有精神,看着举牌的买家,然后等待着另一个人的竞争。
    不过另一个人似乎对这个价格产生了迟疑,所以没有举牌。
    “两千八百万,两次!”女拍卖师手里的锤子终于连续敲响了两次。
    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尘埃落地的时候,另一位竟然再次举牌!
    “两千八百五十万,一次!”女拍卖师重重落锤。
    而这一次终于没有人再跟了。
    “两千八百五十万,两次!”
    五秒钟后,“两千八百五十万,三次!感谢我们的委托方,恭喜我们的买家。”
    终于,在一片安静的氛围中,陈平生的《长江五号》刷新了全世界摄影作品拍卖记录,达到了两千八百五十万的高价。
    核算成美金的话,有三百八十九万之多。
    “天哪!这么高!”黄蓼捂着嘴巴,满脸震惊。
    陈平生也笑开了,毕竟能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最高价格,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所以伱是不是也想进拍卖市场了?”他笑着调侃黄蓼。
    “看起来真的好诱人啊!啊啊啊啊!”黄蓼抱着枕头在床上来回翻滚,最后停下来,说道:“还是算了,我先奔着格赛去吧!”
    “冷静下来了?”陈平生把电脑关闭放回包里。
    “是啊,不能好高骛远!”黄蓼伸手给自己打气:“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出版一本影集,然后参加一下格赛!”
    “确实,不过我的要求很严格的。”陈平生说的没错。
    比如之前的《浅田家》,浅田政志的照片就被他打回去重新拍摄了几次,就是为了最好的效果。
    而黄蓼现在的心情也和面对老师批改作业时那般忐忑不安,生怕陈平生说她的作品还不符合出版的资格。
    不过暂时她还不用担心,因为她的照片还没有全部拍完。
    陈平生对她的要求是拍够一千张,再从里面找出水平一致,表达内容也相辅相成的照片组成一本影集。
    这一千张照片每一张都要按照影集的要求去拍摄,不是随手抓拍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陈平生那样的系统加成,可以一直稳定保持自己的状态。
    拍照就和写小说一样,在状态好时,看什么都是灵感。
    状态差时,拍一张能别扭一天。
    所以黄蓼她面临的就是这么一种局面,不过她本人却觉得这很好,因为只有高要求才能有高水平发挥,再厉害的大师也不是拍多少张成多少张。
    哦,除了陈平生。
    黄蓼看过许多摄影师的纪录片,但她觉得陈平生要是把自己的经历拍摄成纪录片,那可就太打击人了。
    谁见过不需要挑选,每一张都是影集水平的摄影师啊!
    至少黄蓼自己都觉得好像在做梦一样,每天的拍摄工作就是摆摆道具、摆摆灯光,然后咔嚓一声,结束拍摄。
    没有纠结,没有犹豫,似乎每一本影集都已经存在他的心中很久了的样子。
    想着关于陈平生的事情,黄蓼带着困意闭上眼睛,他们明天还要进行一项新技能的学习,紧接着就是新影集的拍摄。
    “啊!”她打了个哈欠,慢慢进入睡眠中。
    ——
    第二天,黄蓼和陈平生站在户外,这里是飞行基地,无人机的。
    他们是来学习无人机的飞行要领的,毕竟陈平生下一部作品,就需要从高处俯瞰整个地面。
    而为了保险起见,黄蓼也要接受这种训练。
    等两个人练了半天,已经逐渐熟练的时候,陈平生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
    “喂,您好,是陈平生,陈老师吗?”
    “是我,怎么了?”陈平生听声音,不是熟人。
    “您好,我们是哔哩哔哩官方的纪录片频道,这次给您打电话,是想为您拍摄一部纪录片。您看看有时间,我们聊一下?”
    “纪录片?”陈平生有些啼笑皆非,他才多大岁数,竟然就要有纪录片了,这感觉也是有些奇妙。
    但他没有拒绝,因为他很好奇记录片要怎么拍摄,而且他觉得这种体验还是很有趣的。
    自从有了不存在眼镜,不担心拍摄时被人认出的他已经放飞自我了。
    “行,我现在在厦门,要怎么聊呢?”
    “厦门,好的!我们的导演会在一天后去您那和您细聊。”
    “那就辛苦你们了。”
    “没事。”
    挂断电话,陈平生手持着遥控器继续玩无人机,喝水休息的黄蓼走过来:“是有什么新工作了吗?”
    “对,不过不是我拍摄别人,而是别人拍摄我。”
    “要给你拍纪录片?”
    “你怎么知道?”陈平生纳闷的看着她。
    黄蓼吐吐舌头:“还真是啊!我就随口说的。”
    “是b站官方的纪录片频道,估计也是因为我比较年轻吧。”陈平生确实很年轻,是那种令人不敢置信的年轻。
    “不过如果这部片子真拍摄出来,估计很多人都要疯了。”黄蓼忍不住吐槽道。
    “诶?为啥?”陈平生有些疑惑。
    “因为你拍摄照片的效率太高了,会让人有种不切实际的感觉。”黄蓼一本正经的说着陈平生。
    “好像……是这么个理。”陈平生笑了笑,觉得自己确实表现得比较成竹在胸。
    这和其他摄影师那种疯狂纠结的状态是截然相反的。
    “不过我接下来面对的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看了看天上嗡嗡作响的无人机,感叹这玩意真的好用。
    不过它自带的那个镜头并不太好,所以拍摄起来有些差强人意。
    陈平生打算搞一个特殊的无人机,就是无人机的外壳和飞行器,再加上额外添加的相机,这样就可以实现最好的风景拍摄效果。
    但现在嘛,他看了看飞的有些不太平稳的无人机,表示自己对此还需要更多的磨炼。
    至少要做到可以在任意地形安稳起飞降落,才算是靠谱。
    否则相机安装上去,等待他的就是一次次炸机事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