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166章 一百六十六 秦始皇的丞相
    公元前120年, 汉武帝时期
    刘彻:“……”什么叫他以为平衡术奏效?
    若是他想平衡臣子的势力会平衡不了?用得着自以为?
    别说就曹操和司马懿两人,就算把三国那堆被夸上天的谋士武将都送来大汉,他也不带怕的,照样把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
    可惜……没人。
    唉, 刘彻叹了一声。
    大臣们面面相觑, 谁也没上去问为何叹气, 肯定是见人家曹操和司马懿能当武将,想要了呗。
    他们这会凑上去,万一陛下来一句“曹操和司马懿原本都是文人,怎么人家就文能弄墨,武能上阵杀敌。”然后暗示他们文转武, 他们找谁说理去?
    文臣不凑, 武将就更不会凑了。
    被嫌弃得还不够多吗?凑上去找骂?
    大秦
    扶苏激动道:“诸葛亮没去汉武帝手下!!”
    公子高:“那他会来大秦吗?要是诸葛丞相选父王就好了。”
    公子将闾:“就是, 要是诸葛丞相选父王,咱们也算和诸葛丞相‘会面’了。”虽然是假的,但能和诸葛丞相出现在同一本书里足以!
    虽然他们也能自己编写, 可惜他们对诸葛丞相的了解只有一本《三国演义》,到底不如后世了解得多。
    扶苏偷偷买的《三国演义》被秦始皇没收后不久又拿了回来, 公子高等人看到扶苏如此宝贝《三国演义》便借来一观。
    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有一个算一个都入了三国的坑, 对《三国演义》里描写千军万马的战争、不见硝烟的政治斗争、美好的爱情、如鱼得水的君臣之情、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之情等都充满了向往之情。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塑造饱满,把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都写活了, 仿佛他们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形象。
    在众多人物中, 他们对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最是敬佩,若是诸葛丞相都来大秦,他们做梦都能笑醒。
    扶苏和一众弟弟一样, 也很希望诸葛亮来大秦,他敬佩诸葛亮的治国之道,看了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后,更是钦佩,若不是隔着几百年,他都想拜师诸葛亮了。
    几人动静不小,秦始皇很快便发现了。
    听到他们的话,秦始皇:“……”明知道是假的,还这么高兴,无语。
    若是真的,高兴也罢了,假的高兴成这般,秦始皇默默移开视线,没眼看。
    虽然他也挺想要诸葛亮,毕竟诸葛亮会得多,那个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八阵图都是好东西。
    三国时期
    曹操人傻了,争宠是什么鬼?而且还是和司马懿争宠。
    郭嘉脑补了一下那个画面,没忍住笑喷了:“噗嗤——”
    郭嘉这一笑,荀攸等人也没能忍住跟着笑了起来,就连一向端庄雅正的荀彧都有些忍俊不禁。
    曹操:“……诸位,你们够了!”
    话落,看向郭嘉,“尤其是你奉孝,嘴都要笑裂了。”
    郭嘉一边笑,一边道:“主公,我也不想,可是天幕说您和司马仲达争——”
    曹操现在最听不得‘争宠’两个字,连忙打断郭嘉的话,“好了,此事揭过,别笑了,正事要紧。天幕这次提到这么多朝代、人物,恐怕会上架不少书籍,我们还是商议一下怎么买才最划算。”
    虽然还是很想笑,但郭嘉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清了清嗓子道:“主公说的是。”
    另一边,颍川
    焦头烂额的司马懿:“……”求天幕放过。
    之前提那些已经够让他头疼了,司马家直接断绝了他出仕的路,不让他出仕。
    他这半年来一直在想以后的路,还没想通呢天幕又提起他。
    司马懿:并不想被提起,难受jpg。
    而且还是这种提法。
    曹操逢迎天子后,名义上虽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但实际上天子早就成了曹操手中的傀儡,曹操虽还未恢复丞相制度,但早已和丞相别无二致。
    如今谁不知道司空曹操权倾天下?本来袁绍才是北方最大的一路诸侯,曹操手上有天子也远不如,然而天幕出现后,扭转了时局。
    天下皆知袁绍会败,曹操会胜出,不少人转投曹操,加上袁绍确实不堪大用,局面虽还不至于一边倒,但也相差不远。
    这样的曹操,岂是如今一无所有的他能比的?
    司马懿长叹一声,若是天幕不曾出现,或者不曾透露将来的事就好了,他也不用如此发愁了。
    现在的他,别说和曹操争宠,他能不能在曹操眼皮底下活下来都未可知。
    【汉武帝和曹操、司马懿三个人都是心眼比筛子还多的类型,而且曹操虽然一开始想做大汉的忠臣,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手里的权势越来越大之后,他也不甘心只做一个忠臣啊。
    按理说曹操做了那么多年说一不二的丞相,不甘人下的心肯定是有的,他要是隐藏不好被汉武帝看出来,那就等着被汉武帝收拾吧。
    而司马懿就稳妥得多了,司马懿善谋,懂人心,又会隐忍。他如果和曹操处在一个位置上,肯定比曹操更讨人喜欢。
    可惜他面对的人是汉武帝,汉武帝虽然是千古一帝,文韬武略,雄才伟略,但这并不影响他刚愎自用,他决定的事很难改变,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感觉。
    曹操有时候也这样,他太了解汉武帝这种想法了,也知道汉武帝更吃哪套。
    相对于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上谏的臣子,汉武帝更喜欢创新、不走寻常路的臣子,这里从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也能看出来。
    当年东方朔向汉武帝自荐时,用词可不谦虚,把自己大夸特夸,汉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
    后来东方朔又屡出奇招,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和宠幸,官拜太中大夫。
    除了东方朔外,还有不少大臣是这样上位,就连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三个骗子——少君、少翁、栾大,都是靠着吹牛皮得到汉武帝的青睐。
    这三个骗子的事迹不用多说了吧?栾大不仅骗到乐通侯的侯爵,官拜五利将军,还娶到了汉武帝的嫡长公主。
    扯远了,书里提到司马懿为汉武帝提出了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方方面面都规划到了,汉武帝也很满意,但他更喜欢会说话的曹操。
    还有,别忘了曹操最爱什么!当然不是人.妻,是别人家的武将!!
    曹操对于别人家的武将那是念念不忘,总想勾搭回来,到了大汉也没能改掉这种毛病。
    于是刘彻发现曹操越打手下武将越多,再这样下去,大汉根本就不会缺武将,对曹操更喜欢了。
    曹操仗着汉武帝的喜欢,打压司马懿,司马懿本来就不爽,还被曹操欺负,于是暗戳戳地玩起心眼。
    汉武帝对他们两的不合喜闻乐见,还将激将法用得炉火纯青,导致曹操和司马懿在汉武朝干得那叫一个卖力,卷生卷死,带得汉武朝臣们也苦不堪言。
    只有汉武帝坐收渔翁之利,笑得合不拢嘴。】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沉默,沉默,朝臣原本听得挺开心的,不管是听到别人在陛下手上倒霉,还是听到别人怎么讨好陛下,都是他们想听的内容,前者快乐,后者可以学一学。
    可谁知听着听着就听到了不该听的内容。
    陛下刚愎自负,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他们能听的吗?
    还有陛下屡次被骗,不仅封骗子为侯,还将公主嫁给了骗子,这等宫廷秘闻是他们能听的吗?
    陛下不会恼羞成怒,要灭口吧?
    刘彻脸上的笑容凝固住,他正因天幕夸文韬武略高兴呢,没想到又是先扬后抑,但是什么啊但是,朕不想听但是!
    咽回去!
    可惜他的愤怒天幕视而不见,甚至还火上浇油。
    于是刘彻炸了:“岂有此理,少翁、栾大欺君,罪当处斩!”少君已病逝,便宜他了。
    大臣们:果然,陛下恼羞成怒了。
    不过……这吹牛**好像确实挺管用,陛下挺吃这套。
    要不试试看?
    胆大的大臣悄悄抬眸看了眼愤怒的汉武帝,果然摇头,算了,试试很容易变逝逝,还是别乱试。
    能在陛下面前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别的本事不知道有没有,但胆量是有的。
    三国时期
    曹操:累了,毁灭吧。
    司马懿:“!!”曹操原来是这样的人!
    其他时空
    也有过被骗经历的秦始皇:“……”要不是骗子诡计多端,又岂会上当?都是骗子的错。
    李世民瞪大眼睛:“!!”没想到汉武帝居然是这样的人,看不出来啊。
    还有曹操是喜欢别人家的武将,可是他的武将不是越打越少吗?哪有越打越多?
    越打越多的应该是他才是!
    【这边曹操和司马懿在汉朝卷生卷死,另一边,地府的名相再就业也在火急火燎的进行。
    为什么说火急火燎呢,因为名相们不肯配合,玩政治的心眼都比筛子多,和武将的爽快是截然相反的类型。
    阎王一连提了几个皇帝,都没有人自愿去。
    阎王:提醒一下,如果接下来的几位皇帝你们还是不想选,那只能去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乱世了。
    不要以为岗位少就轮不到你们,缺丞相的朝代多的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政权更替迅速,换丞相的速度更快。
    哦对了,除了乱世,还有明太.祖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的丞相是什么下场,不用本阎王多说吧?
    众鬼听完一改之前摆烂的态度,要多积极有多积极。
    虽然乱世出英雄,更好混出头,但是有些乱世还没等混出头,头就先没有了,比如魏晋南北朝、比如五代十国。
    鬼都不愿意去。
    还有朱元璋的丞相,那是人当的吗?汉武帝的丞相好歹有善终的,朱元璋的丞相主打一个无人生还。】
    洪武时期
    因为明末的消息,朱元璋胸口还在闷痛,没缓过来呢,就听到自己被天幕提起。
    还是以这种方式被提起,朱元璋脸黑了,大骂:“胡说八道!胡惟庸谋反,李善长、汪广洋牵扯其中,死有余辜,朕杀他们还有错不成?
    再说了,还有徐达,徐达是病死的,关朕什么事?”
    大臣们连大气都不敢喘,胡惟庸案牵连甚广,没必要牵连的也被牵连了,冤屈着不少。明眼人都能看出圣上是想借着胡惟庸案清理一波人,谁敢求情?嫌自己命不够长?
    朱元璋见不少大臣都瑟瑟发抖,顿感没劲,转头看向一众儿子,老二老三全然没当回事,老四面无表情,看不出什么,老五欲言又止……
    到头来竟是一个敢说话的都没有。
    朱元璋觉得心里更闷了。
    大秦
    秦始皇:“这就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原因?”因为无人生还?
    废丞相,收相权,忙得过来吗?
    他左右丞相都不够用,如果废丞相,那不是忙死?
    若是觉得丞相权力过大分化相权便是,直接废除,每天处理的奏章能再多几倍。
    这朱元璋果然勤政。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倒也不必如此比较。
    没有大错,他也犯不着杀人,顶多是罢官。
    他比朱元璋还是好点的吧?
    唐太宗时期
    尉迟敬德连连点头,“天幕说得对,你们这些文人就是心眼多,一肚子弯弯绕绕。”天幕说得可太对了!
    “把曹操司马懿坑到了大汉,结果后面的皇帝比汉武帝还难整,后悔了吧?还没混出头,头先没有了。哈哈哈……”
    文臣们:“……”关他们什么事,你是不是入戏太深了?
    李世民:“朕比较关心阎王念了哪几个皇帝?为什么不光明正大说出来,是朕不配听吗?”内心:到底有没有他啊??
    【有机灵鬼试图道:不对啊,明太.祖朱元璋不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吗?明朝不需要丞相吧?
    阎王看了他一眼:明朝的内阁充当宰相职责。
    众鬼闻言心里拔凉拔凉的,明朝的内阁说的充当宰相职,但终究不是宰相,且和宰相相差甚远。
    明朝的内阁看起来权势滔天,但都建立在皇帝相信他们并且自己犯懒不想干活的基础上,一旦皇帝下了决心,倒霉也就是时间问题。
    比如张居正。
    想到这里,众鬼看向张居正:张首辅,可还想去大明?
    张居正:你看我像是冤种吗?
    阎王:咳咳,你就算想回大明也回不去。好了,接下来这位皇帝也是千古一帝,而且还是知名度最响的那一位,也是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
    有想去秦始皇手下当丞相的吗?
    李斯站了出来:在下想去,在地府学了那么多东西,斯有自信能挽救大秦的颓势,必不会再让秦二世而亡。
    阎王看了他一眼:可是你去不了,不能回原来的朝代。
    李斯指了指聚在一起的鬼魂,心不甘情不愿道:那他们去了,原来的‘李斯’呢?他们不会要变成‘李斯’吧?
    阎王: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成为别人。
    李斯对阎王躬身一拜,行了很多年没有行过的大礼:斯辅佐大王二十七年,误信赵高、胡亥之言,害死公子扶苏,使得胡亥上位滥杀无辜,大秦社稷毁于一旦。
    斯愧对大王,想将功赎罪,求阎王成全。
    阎王:不行,这个先例不能开。你可以把你的治国政策告诉要去大秦的人,最多只能这样了。
    你回不了大秦。
    李斯失望地低头,一步错,步步错,连将功补过的机会都没有。
    公孙鞅(商鞅):先秦与大秦不一样,吾是否可去大秦?
    阎王点点头:可以。
    王安石站出来:不知去大秦有几个名额,我也想去。
    诸葛亮几乎是同时和王安石站出来:亮也想去。
    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站了出来。】
    大秦
    秦始皇露出满意的笑容,嗯,甚合他意,他果然比汉武帝受欢迎。
    汉武帝的曹操和司马懿是被坑去的,他这些都是自愿的。
    李斯眼底闪过一丝失落,同时心里松了一口气,他这么说陛下应该不会生气了吧?
    李斯余光偷偷看向秦始皇,见其面带笑容,一副心情很好的样子,陛下是因为他选大秦而高兴,还是因为其他人选大秦高兴呢?
    公子高等人惊喜道:“父王,诸葛丞相选了您,太好了,诸葛丞相会得可多,他不仅……”
    秦始皇瞥了几人一眼,难得没呵斥,“朕知道。”
    李斯:“……”哦,我懂了。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凭什么?凭什么去秦始皇那里的人那么多?来他这里的就两个?
    他不服!
    刘彻咬了咬后槽牙,“朕哪里不如秦始皇了?”太区别对待了,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回 了!
    文武百官:“……”这谁敢说啊。
    刘彻声音沉了下来:“嗯?”
    于是文武百官纷纷看向卫青和霍去病:你们倒是说啊,陛下最宠信你们了。
    再不开口,陛下要炸了。
    霍去病:“陛下是第一个,那些人都在观望,选陛下的自然不多。选秦始皇多是因为阎王威胁他们再不选就让他们去乱世,所以他们才变得那么积极。
    陛下远胜秦始皇。”
    刘彻闻言点了点头,“有道理,若是秦始皇是第一个,肯定也没什么人选他。朕吃亏就吃亏在是第一个。”
    宋仁宗时期
    众人纷纷看向王安石,好家伙,抢着选秦始皇啊这是。
    王安石顶着众人的目光岿然不动。
    宋仁宗赵祯看了看王安石,又看了看一众臣子,总觉得不妙,他这些大臣不会都很积极的选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