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123章 一百二十三 凶手是谁
    公元前120年, 汉武帝时期
    刘彻斩钉截铁道:“人肯定是妻子杀的!”
    语气之肯定,让一众还在猜测的大臣愣了一下,然后忍不住顺着刘彻的想法往下想。
    连卫青都忍不住问, “何以见得是妻子杀的?”
    刘彻解释道:“这还不容易, 前面天幕不是说了吗?公主要救她脱离苦海,她不愿意。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一国公主屈尊降贵帮她一介妇人, 正常人都知道顺着杆子往上爬。
    放着青云梯不上, 非要回去过苦日子, 肯定有诈!”
    卫青:“……”好像很有道理, 又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
    唐太宗时期
    “这也太巧了吧?”李世民语气肯定道:“白天才打了人, 晚上人就死了, 其中定有隐情!”
    长孙无忌附和道:“陛下所言甚是, 臣也这么认为。”
    有人猜测道:“会不会是妻子怀恨在心,谋杀亲夫?”
    “我看不像。”杜如晦分析道:“妻子差点被卖,说明她没有娘家人撑腰, 否则丈夫怎敢?也说明妻子不敢反抗其夫,或者说无法反抗。试问一个弱质女流如何能将一个男人打成重伤?”
    “莫非凶手另有其人?”李世民和大臣平日都是商议国事,这种审案断案的事一向都是由大理寺管的,除非有大理寺管不了的案子比如涉及宗室、涉及敌国等才会上报,由李世民和三省六部长官一起商议。
    像这种小案子李世民还真没见过几回, 加上说的又是他最感兴趣的宋朝, 李世民兴趣颇高,拉着大臣们一起讨论案情。
    此时, 房玄龄悠悠道,“怎么不可能啊?”
    众人:“嗯?”
    房玄龄:“谁说女流就不能将男人打成重伤。”
    众人先是一愣,随后恍然大悟,大笑不止。
    尉迟敬德拍了拍房玄龄的肩膀, “老房,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和你夫人一样彪悍的。”
    房玄龄无语道:“敬德上次提到尊夫人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是只有他夫人凶悍吗?在座的有几个敢对自家夫人呼来喝去?
    怕老婆的只有他一个吗?五十步笑百步也好意思。
    李世民看着一众属下相互揭短,笑得直摇头,“玄龄还是这么怕夫人。”
    ***
    【在赵凌舒的坚持下,展昭只能带着她前往死者家中。
    平民百姓一般都住开封外城,距离内城越远地就越便宜,相反距离内城越近地越贵。
    意外的,死者家中距离内城并不是很远。
    按照后世的算法,死者的家庭算中产家庭,家中有房有地,还有一间铺子。
    看到男人卖妻,赵凌舒还以为是个输急眼的穷光蛋呢,没想到居然不是。
    来的路上赵凌舒已经了解到死者家中情况,上有双亲,下有幼子,哥嫂俱在,并未分家。
    但巧的是这些人昨日都不在家中,嫂子前日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五天前父母去看望嫁到隔壁村的妹妹,至今未归,大哥则是三天前外出收账去了。
    据死者妻子说子时过后丈夫就一直喊疼,疼得脸色发白、浑身冒冷汗,她看丈夫实在难受就连夜去请大夫,谁知大夫请回来后,丈夫已经没气了。
    赵凌舒已经认定这桩案子不简单,太过巧合的案子往往就是人为。
    死者家中已经被围了起来,官差衙役正在维持秩序。
    包拯看到展昭居然带着赵凌舒一起过来,眉头紧皱。他把展昭拉到一旁,低声问道:展护卫,你怎么把公主带来了?
    本府只是让你去公主传唤动手的家丁。
    展昭无奈道:公主非要过来,卑职也没办法阻拦。
    二人正说着话,突然听到公孙策的惊呼声。
    包拯循声看去,只见刚才还在马车上的公主不知何时溜到公孙策身边。
    看两人的样子,似乎是公主想对尸体出手,而公孙策不许。
    包拯连忙赶过去,说:公主千金之躯,实在不宜出现在此。此乃案发现场,公主应该回避才是。
    赵凌舒:你们不是认定人是被我公主府的人打死的吗?事关公主府,本公主当然有权了解事情经过。
    再说了,昨天公主府的家丁不过是打了他几拳而已,他走的时候可没事,怎么过了一晚上就重伤而亡?
    我看分明是有人想讹诈本公主。
    都给本公主让开,本公主要自己看个究竟。
    赵凌舒挥开挡在她前面的人,终于看清了躺在担架上的死者,确实是昨天的男人。
    男人身上很多淤青。
    赵凌舒看了看简陋的验尸工具,下意识后退了两步,不做好全身防护她可不敢碰尸体。
    她转头看向仵作:他身上的致命伤是哪里?
    仵作畏于赵凌舒的气势,老实答道:死者腹腔有大量积血,是被人大力击打腹部造成,死者腹部的淤青就是致命伤。
    死者的妻子也说了,公主府的家丁打了死者腹部好几拳。
    赵凌舒:只有这些伤?其他地方都没伤?
    仵作摇头:并未看到有其他伤势。
    赵凌舒语气肯定道:那这里一定不是第一案发现场,他是被人打死后挪过来的。】
    大秦
    太过巧合确实只能是人为,秦始皇对此深有同感。
    “何以肯定不是第一案发现场?”
    在天幕出现之前,大秦连纸都没有,更别说这种题材的小说了。秦始皇坐拥四海,每天日理万机,哪有空看底下的官吏是怎么断案的。
    头一次听到这种题材的故事,加上顾清瑜念得抑扬顿挫,不知不觉中,秦始皇听得入迷了。
    甚至将心中的疑惑脱口而出。
    话刚出口,秦始皇就后悔了,怎么可以被天幕牵着走呢!
    失策失策。
    好在在场之人也同样困惑,没人发现他的异常。
    秦始皇望着顾清瑜手里的小说若有所思,将断案经过编写成册竟如此引人注目?
    区区一部《包公案》就能造就包拯青天的美名,此后代代相传,甚至到了将之奉为神的地步,果然不能小觑。
    而且他还从中发现了“法”的痕迹。
    “儒”被秦之后的各个朝代尊崇,用来治国,他用“法”肯定也可以的,只是没用对方法。
    更何况后世已经给出了答案——依法治国。
    法制是可行的。
    或许天幕这回所讲的内容就是一个契机。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
    不是案发现场?为什么?
    难不成是他想错了?刘彻皱了皱眉,挥退了扇扇子的宫人,端坐直身子,他倒要看看这个案子有什么玄机。
    宋仁宗时期
    赵祯一开始也觉得是妻子干的,但如果案发现场不是家里,凶手是妻子的概率就很低了。
    “包爱卿,此案你怎么看?”
    被点名的包拯在同僚们羡慕嫉妒的视线下,淡淡道:“未经审讯,臣不敢妄言。”
    赵祯:“……”猜猜都不行吗?
    还是书里的包拯更有人情味一点。
    现实中的包拯只会喷他,喷大臣,唉。
    --------------------------------
    【包拯诧异道:公主何出此言?
    赵凌舒说:他如果是死于内伤,应该会吐出大量的血,可这屋里可没多少血。
    出血量多且出血速度快的内出血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如果出血量较小、出血速度也不快的话,一般是不会致死。
    家丁打得那几拳根本不足以造成致命伤。
    屋中虽然凌乱不堪,但是血迹极少,只有被褥枕头沾了点血迹而已。
    最关键的是妻子说子时的时候男人才开始喊痛,子时就是现代的23点,这个时间在现代可能夜生活才刚开始,但在古代已经进入梦乡好几个小时了。
    睡觉肯定不会穿着出门的衣服吧?
    子时男人喊痛,大晚上的,家里又没有其他男人,妻子第一个想到的肯定不是去找大夫。她想的肯定是先缓解丈夫的痛苦,比如烧水热敷什么的。
    实在没办法了才会去找大夫。
    算这段时间花了十五分钟好了,也就是古代的一刻钟,妻子子时一刻去找大夫,来回花了半个时辰,四刻钟。
    也就是说妻子是子时五刻回来的,而那个时候男人已经死了。
    说明男子死的时间是在子时五刻之前,换成现代时间就是23:15之后,01:15点之前。
    而现在是辰时四刻,早上8点钟。
    如果才死了八个小时左右,尸斑不应该是这样才对。
    尸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叫做坠积期,一般在死亡1~2小时后开始出现,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
    这个阶段的尸斑被按压后会褪色或者消失,停止按压后尸斑会重新出现。
    尸斑发展的第二阶段叫做扩散期,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要8小时,可延续26~32小时。
    这个阶段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渗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完全消失,只能稍微褪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很慢。
    到第三个阶段时,怎么按压尸斑都不会再改变颜色,也不会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不会转移。
    死者如果才死了八个小时左右,尸斑应该刚进入扩散期,甚至可能还没到扩散期,按压尸斑可以达到褪色和消失的效果才对。
    但死者的尸斑更像是进入扩散期好一阵了。
    由此,赵凌舒推测死者在子时之前就死了,妻子在说谎。】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又支棱起来了,“朕说得没错吧!妻子果然有问题!”
    大臣们:“……”可是你刚才不是这么说的,你说人肯定是妻子杀的!
    现在只能证明妻子说了谎,不能证明人是妻子杀的。
    刘彻可不管,他只觉得自己英明神武,断案如神。
    不过对于天幕提到的出血量和尸斑,刘彻还是挺有兴趣的,看尸体就能知道这么多吗?不仅能推测出是不是案发现场还能推断出死亡时间?
    “之前天幕说仵作是验尸人?这倒有些像令史,不过令史负责的事更多一些罢了,今后大汉每县也设仵作一职,单独负责验尸,找出死者死因。”
    大臣们纷纷道:“陛下英明。”
    大秦
    之前天幕说过一个时辰等于后世两小时,似乎这种算法更精确,尤其用于推测死亡时间上。子时前后时间太广泛了,若是改用后世的小时制,时间线上便清晰得多。
    秦始皇越听越惊讶,后世都是如此断案的吗?仅从尸体上就能得到这么多线索?
    “人死后尸斑真如天幕所说的那样吗?”
    蒙毅在拜上卿之前也曾和兄长上过战场,对这些还是了解一二的。
    他回道:“禀陛下,确如天幕所说,人死之后一个时辰之内就会浮现尸斑,之后尸斑会越来越深,也会更多,至于时间臣并未细算过。”
    ……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震惊道:“不用审讯、不用言行逼供,仅靠验尸就能知道妻子撒谎?”
    真有这么神奇?
    李世民吩咐宫人:“快宣太医。”说完,又补了一句:“如果孙思邈先生在,把他也请来。”
    众臣闻言,不由看向李世民,“陛下不舒服?”
    李世民摆了摆手,“朕就是想宣太医来问问,天幕所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万一又是编撰的呢。
    贞观群臣:“……”
    ****
    各个时空的古人,尤其是男人听到这受不了了,纷纷骂道:“这女人果然没安好心,肯定是她伙同人把丈夫杀了。”
    “就是,最毒妇人心,居然伙同人谋杀亲夫,先前她不肯离去还以为是个情深义重的女人,没想到居然是想谋杀亲夫。”
    “要是不满丈夫和离便是,怎能谋杀亲夫呢?”
    他们厉声指责,全然没想过妻子为什么会与人谋杀亲夫,在他们看来,无论丈夫如何混账,妻子都不能杀夫。
    男人们义愤填膺,却不料天幕接下来的话狠狠给了他们一巴掌。
    【事实确实如赵凌舒推测的那样,妻子说谎了。
    不过赵凌舒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包拯等人,在她看来这男人死有余辜,不仅家暴妻子,连用妻子还赌债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这种男人还是趁早下地狱好些,省得继续祸害别人。
    有嫌疑的妻子何尝不是个受害人呢。
    她来这里只是想洗脱公主府仗势欺人、打死人的嫌疑,其他的她还真不想管。
    如果死的是个无辜百姓,她还会积极调查,死的是个人渣,那对不起,他不配。】
    大秦
    秦始皇:??所以凶手到底是谁?为什么说到一半不说了?
    秦始皇脸黑了,他听着正起劲,突然告诉他没下文,好气好气。
    不同于众人捉心挠肺想知道凶手是谁,公主更多的是纠结,她们既想知道凶手是谁,又不想可怜的妻子受牵连。
    就不能偷偷查,然后不告诉黑黑的包大人吗?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傻眼了:不是,凶手呢?凶手是谁啊?不想惩治凶手你可以不惩治啊,这和破解谜题找凶手不冲突!
    你是个公主耶,你想在县令手上保个人还不容易吗?
    刘彻很不爽,刘彻开始迁怒,“这宋朝的律法到底怎么回事,不就是杀个赌徒吗,交点罚金不就好了?罚这么重做什么?”
    害得他连凶手都不知道是谁。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
    无语了真的,你整得煞有其事,结果就这就这?
    耿直的尉迟敬德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凶手到底是谁?怎么做的案?”
    宋仁宗时期
    赵祯:“……”凶手是谁,朕可以赦免他。
    赵祯心痒难耐,再次转头看向包拯:“包爱卿可有猜到凶手是谁?”
    再次万众瞩目的包拯:“……未经审讯,臣不敢下定论。”
    “没事,这不过就是个故事罢了,爱卿但说无妨。”只要你说,朕就信那是凶手,朕就不用再好奇了。
    包拯迟疑了一下道:“若凶手是天幕提出的人物之一,臣以为应是死者的大哥。若不在天幕提出的人当中,臣也没地方猜去。”
    赵祯:“为何?”
    包拯刚要开口,忽然听到天幕又提起他:
    【赵凌舒不想管,可包拯想管啊。
    包拯可是自带主角光环的人,天底下就没有他破不了的案子,当然他也是一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命案的人,这都是主角光环。
    包拯从赵凌舒口中得知死者家中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后,立即派人搜查附近。
    并且通过调查,得知死者劣迹斑斑,嗜赌成性、殴打妻子、不孝父母、不敬兄嫂,导致兄长外出收账,嫂子就回娘家,不肯留在家中。
    还得知昨日酉时末,死者还出去了一趟。
    通过重重分析,以及狼犬的敏锐嗅觉下,没多久包拯就找到了第一案发现场,正是死者家中的商铺。
    原来死者被公主教训后不敢再打用妻子还赌债的念头,于是他将注意打到家中商铺上。
    天黑之后,他偷偷潜入家中商铺想偷钱。没想到遇上了提前回来的兄长,本来因为死者赌博,兄弟之间就有龃龉,加上死者对其嫂子言语不敬,目光猥琐,兄长怨其久矣。
    见到死者又偷家中钱财,怒气不打一处来,和死者发生了剧烈的争执,最后失手打死了死者。
    兄长又惊又怕,但想到家中只有弟媳和年幼的侄儿,加上回来路上听到弟弟惹上公主府的消息,一个栽赃嫁祸的想法浮现在他脑中。
    公主府势大,家仆打死个人也不是事,他们作为苦主也不敢惹上公主府,最后这事不就不了了之了吗?
    到时候他们家中除了一害,弟媳想改嫁也好,想在家守寡也罢都好过从前,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兄长说通了弟媳,两人合伙做了一出戏。
    可惜他们遇上了不想背黑锅的赵凌舒把自己瞥干净了,又遇上较真的包拯把案子查得水落石出。
    最后死者兄长被判充军,妻子倒是没事,包拯念在她是个可怜人,加上死者兄长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便没有对她判刑。】
    宋仁宗时期
    赵祯激动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下台阶,来到包拯面前,赞道:“果然是他!爱卿果然如书中所写断案如神!”
    包拯:“……”不!并不是,他只是从天幕说过的人物中选了一个最有可能行凶之人。
    再说了,连最基本的审讯都没有,断什么案啊!
    然而赵祯不这么想,“爱卿果然不负盛名,大宋有爱卿是大宋之福,也是朕之福。”
    包拯:“……”
    朝臣们:“……”呵呵,之前你被包拯喷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丫的,好气哦。
    包拯不过是四品官,还是从四品,天幕有必要这么抬举他吗?
    大秦
    秦始皇的关注点在于“主角光环”四个字上,主角他知道,光环又是什么?
    而且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命案,这算哪门子光环?难道这不是灾星吗?
    秦始皇: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还有这宋朝的律法怎么这么宽松?殴打妻子、觊觎兄嫂难道不用受罚?家中有两个男丁为何不分家?
    他的秦律都没传下去吗?不是百代行秦政法吗?怎会如此?
    **
    一波三折的案子听得揪心不已,听到结局,阴嫚松了口气,“幸好结局是好的,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
    “可是,”有公主不解道:“男人的妻子为什么要百般隐忍,男人殴打妻子,妻子可以打回去啊,如果打不过,告到官府,男人不是应该要受罚的吗?”至少得割去耳朵吧!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和离了,哪至于沦落到后面的典妻还债。
    阴嫚叹了一声,“宋朝的律法和大秦不同,没见明朝的公主连奴仆都能欺负吗?宋朝或许也没好到哪里去。”
    ……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得到想知道的结果后,刘彻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不过还是道:“这人劣迹斑斑,判其兄长充军未免太过,倒不如罚点金子了事的好。”
    大臣们:“……”
    汲黯忍不住道:“陛下忘了,天幕曾经说过大宋富庶,想来不缺这点钱财。”
    刘彻瞪了汲黯一眼,不会说话就别说。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唏嘘道:“原来如此,这人既是失手杀人,杀的又是个劣迹斑斑之人,去官府自首就是,怎能妄想嫁祸他人,嫁祸的还是当朝公主,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要真有其事也就罢了,公主还会赔偿钱财,可栽赃嫁祸,当人家公主是傻子呢。
    要是碰上个脾气不好的公主,何止是充军这么简单。
    【这个案子之后,包拯等人对赵凌舒刮目相看。
    尤其是包拯。
    包拯问:公主如何得知死者吐血量不对?
    他也是问过展昭才知道内伤会大量吐血,甚至还会尿血、便血等。公主并非江湖中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赵凌舒:自然是从书中得知,本公主以前看过一本名为《洗冤录》的书,书中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众多内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