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13章 十三章 社死现场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把这个丢人现眼的堡宗除藉,我老朱家没有这种子孙后代。”
    朱棡酸溜溜道:“老四,可以啊!后代出了两个皇帝,算起来应该是你曾孙。代宗,上一个用代宗庙号的应该是唐代宗吧,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乱,有不世之功,本应为世宗,但为了避讳太宗,改用代宗。
    所以史书上说代宗相当于世宗,你这另一个曾孙倒是干得不错。”世宗是个好庙号,汉武帝庙号便是汉世宗。
    问,偶然得知自己有两个皇帝曾孙是什么感受。
    朱棣:头疼,谁能告诉他未来怎么会是他的曾孙坐在那个位置上,还不止一个。
    **
    汉
    刘彻精准捕捉到关键字,然后毫不留情的嘲笑。
    “哈哈哈哈哈,这后世的王朝也太弱了,天子北狩[1]被俘,还不如战死算了。堂堂一国之君竟沦落为俘虏,真是丢人。”
    “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这后世之人怎么连这也不懂?”
    身为帝王,身系天下,更该如此。虽然他成天嚷嚷着要打匈奴,可从未想过御驾出征。
    打仗的事情就应该交给将军,不然要将军干嘛?帝王有帝王该做的事情,什么都要插一手,只会越弄越糟。
    朝臣们也捕捉到了‘武将勋贵几乎全军覆没,文官集团首脑被创’的信息,这一刻无论文臣武将都齐声到:“陛下英明。”
    他们有点理解天幕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了,陛下真乃明君也。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唐朝。
    君臣同乐后,房玄龄劝道:“殿下如今身份已然不同,君子不立危墙,殿下日后莫要同从前一般身先士卒,奋不顾身。”
    正觉得自己文武双全,万军从中来去自如的李世民:“……”有心说只有他俘虏别人的份,绝不会有别人俘虏他的可能,但想了想还是算了。
    房玄龄他们不爱听这个,他们更喜欢他坐镇后方,别乱跑。
    “咳,还是继续听天幕讲故事吧。”
    【医馆挣钱后,陈姣购买了大批的防疫药材。她记得史书上记载汉武帝在位的55年里,一共发生了43次灾害,几乎年年都有灾情。
    史书上陈阿娇被废是元光五年,也就是今年,史书记载元光五年夏,大旱,有蝗灾。
    久旱必有疫,到时候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义妁悬壶济世肯定会去救治百姓,她能帮的就是多准备一些药材。】
    天幕的话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大汉。
    百姓们六神无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般到处乱走。
    旱灾已经很难熬了,更何况还有蝗灾。
    而且听天幕说几乎年年都有灾情,老天啊,你让他们怎么活啊?
    各地县令看着惶惶不安的百姓,心中一叹,对衙卫说,“这段时间多注意些,恐有人趁机生事。”提前得知灾情是好事,但所有人都知道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远的不说,物价必乱。
    人都有私心,大部分人得知灾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如何在灾情中保全自己,而不是如何抗灾。
    太学,董仲舒听到这个可怕的数字眼皮跳个不停,他向陛下提出“天人感应[2]”学说,用神权制约君权,这还没过去几年呢,怎么就翻车了呢?
    连年不断地灾情,陛下是疯了才会背这个锅。他的“天人感应”论要成为荒唐之言了,唉。
    天幕突降大汉,也不知是福是祸。
    其实刘彻一时间还真想不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他这会脑子里都是在位五十五年。
    天啊,他这么长寿的吗?他以为高皇帝活了六十二已经很长寿了,没想到他更长寿,竟有七十年寿命!
    直到汲黯出声,汉武帝才回神。
    “关中地区确实许久没下雨了。天幕说的大旱恐怕是真的。臣恳请陛下下旨,让各地县令督促百姓抢收地里的粮食。能挽回多少算多少,免得大旱颗粒无收。”
    “准。”
    【旱灾过后,果然爆发了瘟疫。陈姣和义妁不仅免费送药,还在城外施粥,救活了无数百姓。
    许多百姓自发的帮医馆干活,医馆名气越来越大,惊动了宫里的汉武帝。
    汉武帝得知这一切都是陈姣做的后,心情相当复杂。有些人当皇后的时候没想过母仪天下,不是皇后了反而关怀起百姓来。
    就离谱。
    你们以为汉武帝会就此后悔,然后追妻火葬场吗?并不,汉武帝只觉得陈姣是想吸引他的注意力。
    恰逢此时卫子夫难产,汉武帝想了想,决定去请陈姣进宫给卫子夫看看。如果陈姣愿意进宫,那就证明她对他还未断情,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力,让他刮目相看罢了。
    陈姣不是陈皇后,她对卫子夫不仅没有意见,还颇有好感。毕竟谁不喜欢温柔漂亮的解语花呢。
    听说卫子夫难产,陈姣瞬间想到了前段时间刚做出的助产钳。
    在助产钳的帮助下,卫子夫顺利产下一女。卫子夫很感激陈姣,并且因为这件事扭转了她对陈姣的看法。
    陈姣又比较主动,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友。为后来卫子夫勇于反抗汉武帝那个大猪蹄子埋下了伏笔。】
    尴尬,尴尬是今日份挥之不去的情绪。
    众臣看着坐在陛下左右两侧的陈皇后和卫夫人,对汉武帝投去怜悯的眼神——陛下竟先后被两位皇后抛弃。
    刘彻虽然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的感情问题,但不代表他愿意被人围观啊。
    他气得拍桌:“后世的人没有别的可以写了吗?”为什么非得抓着朕的感情写。
    写写朕的丰功伟绩不好吗?
    陈皇后看着被气到变形的刘彻,嘴角轻勾,别说,还挺爽。
    卫子夫还在想天幕刚才说的助产钳,女子生产不易,每次生产都是用命在搏,这助产钳能助生产,若是天下女子生产时都能用上该多好。
    【在卫子夫的调解下,卫青也放下对陈姣的成见。
    陈姣对此喜而乐见,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活生生的站在她面前,简直不要太激动好吧。
    元光六年,卫青第一次出征就取得了龙城大捷的好成绩。就是那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诗里的龙城。
    这里歪一下题外话,有多少人上学的时候被这首诗误导了?当年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这首诗里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后来清清才知道,其实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当年迎击匈奴取得龙城大捷的是卫青,那一战,卫青攻打龙城斩首和和俘虏匈奴七百多人得胜而归。
    同是领一万骑兵出击的公孙敖损失七千骑兵,而飞将军李广被俘,后逃归。
    被欺骗了有没有?嘤~】
    刘彻今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时而大喜时而火冒三丈,情绪值波动得厉害,现在又忽上忽下来了一遍,差点没心哽,心道:李广这么没用的吗?
    作战多年的老将军被俘?
    武将集团里的李广脸色涨得通红,天幕刚提起他时,百官都投来羡慕的眼神,结果才刚听了个名,就开始了他不爱听的话。
    甚至还说他被俘。
    方才羡慕的目光已经荡然无存,唯剩幸灾乐祸,李广心情复杂地出列跪下请罪,哪怕天幕说的事现在还没发生。
    还没发生的事刘彻也不好说什么,“将军年事已高,抗击匈奴这种事就交给年轻人吧。”
    【话说回来,卫青凯旋,因为龙城之战在汉匈交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以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汉军士气。所以卫青独得赐爵封关内侯。
    卫子夫担心卫青的身体,特地让卫青去陈姣的医馆检查一下。
    陈姣看卫青是滤镜拉满,又是送药,又是给人家调理身体,还整理了一份军用急救法送他。】
    大臣们又再再次捕捉到了关键词“送”,上一次被送东西的是扶苏。
    对陛下就是大猪蹄子,对卫青就是送这送那。一时间,众臣看汉武帝的目光更怜悯了。
    刘彻对此倒是不以为意,书中的汉武帝关他什么事,他不生气,嗯!
    已经走到宫门口的卫青脚步一顿,就不是很想继续走了怎么办。
    小黄门催促道:“卫大夫,陛下还在等您呢。”
    卫青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臣卫青,拜见陛下。”
    “仲卿快平身。”刘彻亲热地扶起卫青,并将他的座位安排在自己身边。
    原本坐在左右两侧的陈皇后和卫子夫被迫换了位置。
    陈皇后:“……”陛下你可以再小心眼一点。
    “刚才天幕之言,仲卿可听见了?”
    卫青身形一僵,试探性道:“陛下说的是?”他跟陈皇后真的一点私情都没有啊!!!
    “天幕提起的龙城大捷,仲卿有何看法?”
    卫青微不可见地松了口气,他认真想了一下说,“龙城在匈奴境内,臣只有一万骑兵,想来定不是大军对峙,臣猜测是匈奴又南下抢掠大汉百姓,陛下令我等兵分多路一起围击匈奴。
    应该是臣这一路骑兵侥幸遇上匈奴兵马,将他们打溃散后一路追至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