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进二百人男团中 > 第134章 134 回校
    从《星际觉醒》剧组回学校后,顾熠偶尔还会产生自己在拍戏的错觉,早上不必扛着厚厚的负重准备拍摄,他一时间还有些不适应。
    事实上,顾熠回京大已经是暑假了。
    大二下学期的课他基本没上,只在《星际觉醒》拍摄中途请假来学校考了试。
    期末考顾熠倒是顺顺当当通过了,就是平时分着实算不上高,和奖学金自然是无缘的。
    “顾熠,过来。”
    这一个暑假,顾熠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跟老师的项目,二是准备创作四专的歌曲,就目前来说,两项任务的进度都是……0%。
    坦坦蛋蛋。
    0%。
    老师的项目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顾熠是中途加进去的,暑假里,顾熠的几位学长也都在跟进这个项目。
    顾熠把自己当成一颗螺丝钉,认真去听目前的实验进度,他之前虽然没有参与过,但老师的研究属于什么方向,顾熠心知肚明。
    既然要专心于项目,顾熠暂时先把剧本邀约的事放在了脑后——《星际觉醒》拍得太累,那股疲惫感一时半会很难缓解,顾熠打算先暂停一阵。
    “歇歇也好。”孙有明开玩笑道,“许隽推荐给你的书你记得看,她这人比我较真。”
    顾熠:“……”
    孙有明不提这茬,他都差点忘了。
    ……
    总而言之,在京大校园里,顾熠没有丝毫明星光环,跟项目的时候,他耐心听老师和学长们的介绍,该自己动手的时候就动手,该观察的时候就观察,笔记本上记得很详细。
    事实上,老师目前在做的这个项目国内其他大学的化院也在推进,不过研究方向和京大不同,现在就看谁能先出成果。
    这种规模的项目,成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出炉,顾熠属于进组比较晚的学生,据学长们说,这个项目目前已经搞定了两届博士论文。
    顾熠算了算,如果他运气好的话,毕业论文的方向可能就是这个了。
    两位师兄和老师一起去参加某个化学年会了,顾熠也不觉得无聊,一边翻看老师以往的论文,一边听师兄们闲聊八卦。
    他们老师的各种名号很多,实验数据被核刊引用的也有不少,师兄们的论文水平也很高,论水平,顾熠是目前跟项目的学生最低的,有点像硬塞进来走后门的。
    事实上,顾熠刚过来的时候,有几位师兄的确这么认为。
    毕竟作为化院生,顾熠并没有在化学这个领域发光发热,他的光和热发到其他领域了。
    可进入课题之后,顾熠这并不是师兄们想象中那样不学无术,相反,顾熠很自然地跟上了项目的进度,提起当前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同样头头是道。
    并且,对于项目推进的方向,顾熠有一些很独特的设想。
    他来了不过一周,师兄们就都服气了。
    在京大化院这样的地方,不管顾熠有多大的明星光环,他想在项目上立足,还得靠自己的真本事。
    ……
    顾熠觉得自己像只连轴转的陀螺,每天忙到停不下来。
    相比拍戏的时候,他在京大的生活更加规律———舍友们都回家了,他一人独霸暑期的宿舍,平时的生活区域就是食堂、宿舍和实验室。
    “快半年没见化院帅比了,我还以为他办了退学。”
    “帅比的同学表示,他期末排名还挺高的,如果不是平时分太低的话,拿个专业奖学金还是没问题的。”
    “唉,我现在还在为就业发愁,帅比却完全不用为生活发愁,人比人气死人。”
    “还投了1.5亿拍电影,啊啊啊啊,我这辈子能赚这么多钱吗?”
    “隔壁物院的表示,被教授带去帅比的剧组了,新片值得期待哦!以及,帅比现在进的是朱教授的课题组吧?据说他水平挺高的,之前那篇论文虽然发在国内刊物上,但是研究很受认可。”
    “这就是顾门的power吧。”
    在顾熠自己并不清楚的情况下,顾门的魔力已经在京大各个学院流传开来,尤其在期末季和毕业季功效十分明显。
    ……
    顾熠拍摄《星际觉醒》的物料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被粉丝们看到了,因而袁承透露要给顾熠减少工作量的时候,粉丝们都很平静。
    粉丝们固然希望顾熠多露脸,也希望顾熠多接一些能让他更红的作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管是crown在乐坛的成绩,还是顾熠作为演员所取得的成绩,都足以让粉丝们觉得安心。
    “顾老师是该休息休息了。”
    “感觉拍完《星际觉醒》,顾老师整个人又干又瘦。”
    “到这个时候,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整个暑假顾熠都没有露面,为数不多的照片都出自京大,然而,这两个月,网上有关顾熠的消息却一直没有少过。
    暑期档结束后,《山花》在年度票房排行榜的位置退到了第七。
    换而言之,在竞争无比激烈的暑假档期,只有三部电影的票房成绩超过了《山花》——清一色的高成本商业片。
    辛如晨《父亲的河》在暑期档的末尾上映,因为这部电影的题材与《山花》有相似之处,剧组宣传的时候或多或少在往《山花》靠。
    唐懋倒不介意这种事,顾熠在学校里没空看新闻,再说,他也不在乎《父亲的河》这样宣传。
    非同一档期的电影本身就不是竞争对手,文艺片的票房变高,会吸引资本投资这一题材,也能鼓励更多导演和演员关注这一题材。
    客观来说,《父亲的河》剧本能递到顾熠手里,水准绝对是不错的,可《父亲的河》最终没能复制《山花》的成功。
    电影票房的确过了亿,没有太亏,却也没大赚,毕竟导演和辛如晨两人的片酬都不低。
    影评人剖析《父亲的河》时,最多的评价就是辛如晨的发挥不够稳定。
    在表演与他年龄相符合的戏份时,他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发挥,可当角色慢慢步入中年、老年时,他的表演就不太跟得上了。
    也就是说,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的水准称得上优秀的话,后半部分就有些糟糕了。
    文艺片的优势不在于炫目的特效和惊险刺激的剧情,而是细腻的情感与镜头语言。
    商业片是剧情塑造演员,角色的框架已经提前定好,演员只要在框架里发挥就足够了,但文艺片不同,演员的发挥影响整部电影的风格与节奏。
    《父亲的河》只能算一部合格之作,却算不上佳作。
    它是辛如晨满含期待掀翻顾熠的作品,却没有掀起太多水花,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父亲的河》上映并未太久,就被影迷们遗忘了。
    电影上映时,宣传的口径全是「对标《山花》」,辛如晨的粉丝也信心满满地认为,这部《父亲的河》上映后,辛如晨至少能入围一次云星奖影帝提名。
    结果却是,只有《山花》屹立不倒。
    顾熠的粉丝已经没有兴趣去嘲笑辛如晨的粉丝了。
    尽管「八卦洲」的论坛帖在《父亲的河》上映时又被顶到了首页,但却很少有网友真情实感地拿《父亲的河》对比《山花》了。
    帖子的第一页里,辛如晨的名字还被反复提及,可到了现在,帖子已经被刷到了第十页,后面的楼层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顾熠的实绩。
    辛如晨的粉丝或许还把顾熠当成竞争对手,但顾熠的粉丝已经不这么认为了。
    ……
    “顾老师,你怎么这么憔悴?”
    开学后不久,顾熠的舍友们都回了学校,他开始一边上课一边跟项目,偶尔还嘲笑一下在烈日里被晒成黑皮的新生们。
    ——虽然他自己没有白多少。
    回了学校之后,挨晒的日子少了,顾熠依然没有恢复原本的肤色,还是很黑,不过皮肤干裂和破皮的情况倒是已经不见了。
    舍友们给顾熠带了家乡特产,顾熠尤爱川省的风干牛肉干,吃到上火也必须多吃。
    除了泡实验室外,课题组的讨论也很频繁,顾熠偶尔会被老师带出去开会,在一众博士生和研究生里,他是为数不多的本科生。
    虽然……
    同一间会议室里,会有刚刚20出头的博士和他这种稍显沧桑的本科生。
    “g大的课题挺有意思的,这个课题我之前也考虑过,但是一直没做。”老师道,“我对结果没有把握。”
    顾熠点了点头。
    巧合的是,类似的课题他上辈子的确做过。
    “你是不是有其他想法?”老师问,“我看你对这个课题挺感兴趣。”
    “说来听听。”
    顾熠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老师只听了一会,就让他把总结的内容发过来。
    “这个内容跨学科了,你要是感兴趣,等我那边的项目结束了,你可以单独做一个。”
    这次老师倒没有和顾熠说别浪费化学天赋类似的话———在化学和演员两个领域,能做到顶尖的只有一小撮人,顾熠在化学上的成果还没有显露出来,身为演员的天赋却完完全全凸显了。
    也有实绩在。
    顾熠刚考进京大的时候已经是大明星,而在京大这两年,他没有丢下自己的学业,知名度反而越来越高。
    朱教授最欣赏他的点是,在他的课题团队里,即使顾熠从事的是最简单的工作,他也没有从对方脸上看到一丝一毫的浮躁。
    做科研,天赋很重要,严谨也很重要,能走下去的未必都是天才。
    “我能行吗?”顾熠疑惑道。
    “有什么不行的,谁不是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