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贞观鸿图 > 第39章 声韵始生
    说到娱乐,现在好像还没有戏曲吧,不过皮影是早就有了。

    但是四五却很少见到,或者说是从没看过。

    ……………

    不说其他的,四五明天以后还要跟李承乾着书呢。他还没想好该写什么书。宋朝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实在是士人太多了,所修之书不知凡几。加上印刷术大众化,更是使得书籍成为了寻常物。

    明朝时,写书成了常态,明小说跟唐诗宋词可论,元朝虽然短短一世,但元曲熠熠生辉。

    唐诗宋词元曲,成了每个朝代的特色。得益于文化的繁荣开放,不说比得上春秋鼎盛时的百家争鸣,也相去不远了。

    除此之外,宋朝是正规书籍最多最有名的朝代,比如《三十六计》,再比如《资治通鉴》、《太平御览》,还有《四书五经》………

    都是对以后几百年存在重要影响的书籍、籍册。

    睡觉之前,四五才想起来,他是去借人的,在宫里绕了一大圈,人没借。倒是给自己揽了许多事……又闲不住了,四五叹息着入睡,但嘴角的笑意却暴露了他的心思。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潜意识里不愿做个闲人,只是身体不允许,多做点事就会睡觉……这已经是习惯变成了本能了。

    ————

    ————

    一早醒来,四五就去了弘文馆,太子李承乾与李泰李恪都早早的在弘文馆等着了。

    “见过太子殿下,蜀王、卫王殿下。”

    “四郎不必多礼!”李承乾拉过四五,欣喜的说:“昨日孤将新制好的印刷雕版,献给了圣上。”

    “想必很有收获。”四五也轻笑。

    “嘿嘿嘿………”李承乾傻笑不语。“四郎,我们该做什么书?”

    “字典!”四五早已经想好了。

    “字典…《说文解字》?”李泰问道。

    “不错,就是做一本大唐的说文。”四五点头。

    “太多了吧!”李承乾有些头大。

    “是常用字字典,你们按着说文找出来,就可以了,也就不到八千字。”

    “这书毫无价值…”李泰说。

    “如果不是按照比划来排列呢?”四五笑着反问道。

    “那要按照什么来排列?《说文》《玉篇》具以偏旁比划划分。”李泰不解的问。

    “按照注音的声韵来划分,如何?”四五回答。

    这个注音不是拼音,但是也是同根同源,注音在很早就已经有了,前为声,后为韵。

    古代没有注音字母,却很重视。他们将字、声韵、训诂作为小学必须内容,《说文》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注音是用字来借代。

    声韵对于古人来说很难,而我们在几岁便已经完全的学会了,差别就在于拼音字母上,现代对于古音的研究有很多,所以也省了四五很多力气,只需要把后世的研究借过来,用在大唐的字典上。

    字形、字音、字义(训诂)作为一种语言的三种元素,字形、训诂早已有许多人编纂过很多便。然而字音,也就是声韵却是一直用字形来代替,也就一直原地踏步,难有起色。

    这本字典一出现,它所惊起的波涛会惊动整个大唐。注音字母的存在,也会使这本字典的意义不亚于《说文》——这个史上第一部字典。

    “可是声韵没有规律啊?”李泰还是不敢相信,他…他居然想用声韵来排列。

    “怎么没有?唇舌齿牙喉,这不就是规律么。实在不行,我们列一个表,把他们排成有规律不就行了!”四五反驳,学过汉语拼音看这些很简单,但他们却没有办法理解。

    四五拿过几十个长长的卷轴,在上面写上声母韵母,古音与现代音也是相同的,可以理解为各地方言的区别。

    “四郎,你这写的是什么?”李泰看着上面勾勾画画的鬼画符,挠头不解。

    四五想了想,在第一张卷轴的“b”字下面写上了四个字“把本帮别”。

    “哦~”李泰看着这个熟悉的注音,就知道了,指着这个卷轴说:“这个是‘帮’母!”

    “不错!卫王殿下果然聪慧!”四五欣赏的看了这个小胖子一眼,不过七岁,就这么妖孽了……

    第二个是“p”,四五写下“胖跑平盘”。

    “这是滂母。”

    ………

    韵母也有更多的不同,但是四五写一个,李泰就认出来一个,在熟悉一下,他就能够使用拼音字母了。

    四五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一半。

    等到三十张卷轴写完,四五对着几人说:“诸位现在就拿上这些卷轴,再拿上说文、玉篇,就可以选字了。”顿了顿,看着有些激动的几人,四五笑着说:“我看好你们呦!”

    然而李恪听出来他的话外之音:“四郎不和我们一起挑么?”

    “我还有其他的书籍要整理。你们可以找几个书童跟你们一起,速度也快些。完全用不到我的。”四五回答,他才不说他的懒得动脑袋了。

    李承乾相信了,他说到:“四郎尽管忙去,这里有我几人便可。”

    四五点头,走到史部那里,取来好多本史书,摆在桌案上。李恪见他真的有事,便不再管他了,和李承乾一起坐下来,查书捡字。

    四五见他们居然想自己捡字,摇头晃脑的走了回来。

    李承乾抬头疑惑道:“四郎还有事么?”

    “殿下去寻三十名书佐,每人拿着一张卷轴,这样会省时省力许多。”四五提议到。

    李承乾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如果就他们四人,捡一个字都要翻半天的卷轴,便点头应是:“好,就按你说的办。”

    四五说完,就又回到了史部的桌案旁。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史书,非《史记》和《资治通鉴》莫属了。

    历时十九年的《通鉴》,为以后学习历史的人,省了很大一功夫的事。四五当然不会把完整的《通鉴》编出来,他只写《通典》,也就是《周纪》、《秦纪》的区区八卷,为大唐人开一个头,以后自然会有人效仿补充。四五觉得,孔颖达和陆德明这两个大儒定,然忍不得这个诱惑。

    等四五把《通典》印出来,他们定然会想要以后的部分,然后四五就可以顺势将这个苦差事送给他们,虽然四五认为是苦差事,但想必他们会欣喜若狂,以为荣耀——任何人都会,除了四五这个懒人。

    那是不是也把老师扯进来呢?四五想着。想着想着又想到了傅奕,这个对四五有救命之恩的老者,四五只以为傅奕给他治病,却不知傅奕救了他的命,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出来。

    傅伯伯是道家人,是不是把信使时代之前的神话传说加上呢?

    不对不对,四五摇头,道家不是道教,至少傅伯伯认为不是。

    上古史也挺有意思,要不要加上。四五考虑了一会,觉得还是算了,他可没有司马光的文采能力,再说了:直接抄,不用费脑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