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八十四章 适逢昏礼
    接下来的几天,使团在白岩湖畔驻扎了下来。毕竟之前路上也是好一阵忙活,还穿插了飞狐谷缉盗这样的插曲,现在把陶谦吩咐的正事搞定之后,略作休整也是应有之意。

    白天里,李羽、陶升会和丘力居等人商谈一些官榷、屯田的事宜。

    而陶应对这些细务不感兴趣,反倒是整天带着陶茂、樊槐、孙康、尹礼等人在各个乌桓营地里到处转悠。

    陶应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无论是放牧、挤奶、制酪、酿酒、制作皮袄、编织毛毡、制弓矢鞍鞯、打铁锻刀,他都会观摩一番甚或聊上几句。

    白岩湖畔驻扎的乌桓族人大都知道首领丘力居处来了一支汉家使团,而这支使团的豪爽与勇武早就通过前些时间的接触在乌桓部族之间传播了开来。

    因而,大多数乌桓族人对于几个汉人少年都很是友好,任凭他们旁观,有的还会拿出野果、浆水来招待他们,甚至陶应走在路上还被顺路拉去参加过一个乌桓人正在举办的婚礼。

    说起乌桓婚礼,和汉族人的婚礼可大不相同。汉人讲究明媒正娶问名纳聘那一套,但乌桓人则随意得多。

    大多数的乌桓男女都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一些节日集会上放歌邀舞,若是看对了眼,则会把姑娘带走试婚。若是双方试婚合意,过上两三个月后,男子会带着姑娘,牵着牛羊做聘礼一起回娘家,这就算是完成婚礼的前半部分。然后男子会住在姑娘家一起生活一两年,姑娘家会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送夫妻回夫家,这才完成整个婚礼。

    陶应遇到的正是乌桓婚礼的前半部分,一对新婚夫妇正沿着白岩湖驱赶着几十头牛羊欢欢喜喜回娘家。沿途有不少好热闹的乌桓族人跟随着他们歌唱着吉利的祝辞,闻讯赶来的乌桓少年们奔前奔后好不热闹。

    陶应见有热闹可看,也随着送亲的大部队慢悠悠地走。到了地头后,已经收到消息的娘家人早就准备好了美酒、燃起了篝火,架起了烤架烤着牛羊。

    古时候“昏”通“婚”,最早的一些典籍,比如《礼记》中都是写作昏礼。而既然写作昏礼,那当然就是在黄昏的时候举行。

    这对乌桓新人算好时间,将将在黄昏时分赶到新娘家中,一番问答叩拜之后,便正好进入婚宴的环节。

    乌桓人认为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越多,新婚夫妇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美满。因而对于前来送亲的人,不管是从夫家一路送来的,还是半路加入的,全部被邀请参加新婚夫妇的婚宴。

    陶应等人反正到了白岩湖后,天天就是蹭吃蹭喝,在哪儿蹭都是蹭,便也就欢欢喜喜地加入这个异族婚宴中。而新婚夫妻看到有出没于首领大帐的汉人贵客前来参加自己的婚礼,也觉得与有荣焉。

    乌桓人的婚宴十分热情奔放,大家伙儿不管男女老幼,全部围着一团巨大篝火席地而坐。在族中长者给新人进行了一番简单的祷祝之后,便开始自由发挥了起来。

    用过了一些酒食之后,新郎新娘带头载歌载舞起来,每每舞到来参加婚宴的宾客面前,来宾们也都欣然放歌起舞或是献上祝辞。

    不消多时,全场的气氛就被带动了起来。年长的乌桓族人们还比较稳重,注意力多放在喝酒吃肉上。而那些荷尔蒙充沛年轻的男女则根本不用人邀请,自发地参与到了歌舞盛宴之中。

    既有男子对着女子放歌的,也有女子邀请男子同舞的,被拒绝了也不尴尬,被接受了则皆大欢喜。或许,今天的这对新人也是从某一场婚宴中结识,最终走到了一块儿也未可知。

    陶应几人作为旁观者来说,自然不会像乌桓人那么嗨,而他们几个看上去都还小,所以也没闹出什么乌桓少女主动邀请汉人小哥跳舞的尴尬场景。

    当新人们巡场巡了大半圈,来到了陶应的面前时,新郎已经喝得脸通通红舌头都有些大,但还是意兴盎然。新郎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些喝高了,但一旁新娘略有些担心地看着他,几个年轻的兄弟姐妹更是随侍在侧唯恐他一不小心踩空摔倒。

    这种似曾相识的欢乐场景,让陶应有些出神,心想两千年前和两千年后人们的在婚宴上的表现还真是没多大变化。

    这对新人给陶应等人一一斟满了潼酪,按照陶应先前观察的经验来看,客人喝了这杯酒之前通常都要或歌或舞地为新人送上诚挚的祝福。

    对于乌桓人的歌舞,陶应自然是不擅长的,他先前便想好了应对之策。陶应面对新人,将酒杯平举,说道:“今日我等适逢其会,事先不知两位今日喜结良缘,也未能置备下礼物,实在是有失礼数。如今两位这良缘美酒,我等自然不敢不饮,我便以一首诗赠予两位,恭祝两位幸福美满,百年好合。”

    婚宴中很多都是路上随缘拉来的宾客,所以陶应的前半句话也只是表面上的谦辞。乌桓人的习俗率性得很,新人们根本也不会在意来宾有没有带上礼物,新郎大着舌头红着脸带着酒气说道:“你们能来,便是最好的礼物了。”

    陶应见场面话应付过了后,便清了清嗓子吟起了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国风·周南·桃夭》与先前乌桓族人的祝辞和歌声风格迥异,颇具韵律的四言诗被陶应还没发育的清亮童声念得朗朗上口,虽只区区几十字,但已经成功吸引了周边正在饮酒作乐的人们注意。

    念罢第一遍,陶应用手势示意了一下,又重复了一遍。只不过,前一遍时是陶应一个人,这一遍时身后的陶茂、樊槐、孙康、尹礼跟着一起念,来了个童声大朗诵。

    陶茂、樊槐两人常年陪同陶应打拳念诗,早就把诗经背了个囫囵熟,而孙康、尹礼两人离家跟随陶应闯荡后,也多次与他们一起打拳念诗,因而这齐声朗诵显得既整齐又响亮,让新人与来宾都觉得很是惊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悠扬的诗声回荡在白岩湖畔,与篝火前载歌载舞的人们相得益彰,融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