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四十五章 海阔天空
    这个年代的娱乐生活是匮乏的,既没有电视又没有手机还没有电灯,到了晚上不点灯的话便是两眼一抹黑,唯一能够自娱自乐的事情或许就是看书了。

    但是这年代看书可与二十一世纪的看书大有不同。先不谈书籍获得来源之稀缺,即便这个年代的书籍予取予求,也大都是学术经籍,小说这样的体例根本没有出现。倒是传记体在太史公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书里较多采纳,但这些属于史书,都是以叙事为主,甚少修辞描写,也就谈不上阅读体验了。

    幸好陶应对于当下的处境有着深刻的危机意识,才能够耐着性子阅读学习着身边所能获得的一切书籍。但长时间埋首经籍总是单调乏味的,所幸此次得了陶谦的准允可以外出历练,一方面可以更深入了解幽州的民生和乌桓部族,一方面也正好散散心。

    纵马驱驰在田野之间,方才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含义。那种感觉和走马郊野完全不同,而是真正不受羁绊的洒脱。

    陶升与陶应好的就快穿一条裤子,自然不会去约束他,而李羽对自己上官的儿子更不会说上什么。好在陶应也是个成熟稳重的性子,除了经常与路过的百姓攀谈几句,对所有事情都保持着好奇心外,也没有什么出格之举。

    一行近二十人均是一人双马,没有带什么辎重,一路穿郡过县只用了两日便到了右北平郡治所在土垠城。

    由于此次明面上是由主簿李羽带队出行,因而便直接找了城中的邮舍歇息。土垠城的邮舍在城南,与土垠县寺隔着城中的主干道面对面相望。

    陶应一行人进入邮舍时,自然动静不小,引得路旁之人观望,而陶应也发现了路上有不寻常之处。

    邮舍对面的县寺之外,与其他各处相仿,都高高挂起一面募兵的旗帜,旗下铺着筵席,放着案几。

    此刻时值黄昏,仍然有位吏员安坐在案几之后在向前来询问的百姓耐心解释着。秋日的夕阳淡淡洒在而那位吏员的身上,而他身后还站着两员穿着皮甲握着铁戟的县兵,站姿笔挺目不斜视。即便是陶应一行闹出的动静,也没有引起那位吏员的分心,依旧不急不躁地做着他的本职工作。

    专注于工作的吏员让陶应留上了心。注目看去,那名吏员冠帻齐全,黑袍佩剑,腰带之上系着青绀色的绶带,绶带的一头归入鞶囊之中。从其绶带颜色来看,竟还是个百石吏。

    陶应这一路上经过潞县、无终县,加上他所居住的j县,也见识过好几个同样的募兵处,但其他县的募兵处大都是派一个书佐在此接待,罕有像土垠县一般由一个掾吏亲自坐镇。且这个掾吏身后两个犹如标榜一样的卫兵甚有威风,对募兵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一行人拐弯进入了邮舍,陶应结束了对这个掾吏的打量,不过心中始终留着个大写的问号。

    “士翼兄,土垠县之前募兵的情形你可知晓?”

    李羽作为刺史陶谦的主簿,向来是被视作亲近吏,刺史府中的文书基本都有过目,与陶谦一家的关系也处得不错,故而陶谦派他与陶升搭档一起出使乌桓各部。

    “具体情形记不太清,不过前次护乌桓校尉营募兵时,土垠县募得的兵员在州中九十多个县中是排在十几位的。”

    “噢?我记得右北平的人口在各郡中算是较少的?”

    “凤声记性不错,右北平户不满万,约五万多口,仅比上谷、玄菟、辽东蜀国略强,比之涿郡、渔阳、辽东等郡那是大有不如。”

    “既然右北平人口少,而土垠募兵数又能排在诸县上游,如此看的话此县募兵之收效算是上佳了吧?”

    “的确是这样,凤声见解独到。”

    “非是我见解独到,而是我方才进邮舍前看到对面募兵处之情形,方才有此一问。”

    “可是那名正在募兵的掾吏?”旁边陶升突然插言道。

    “正是,元亨兄长也留意到了?”

    “方才你眼光直瞅,我还以为你在看哪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呢,原来是在看个大老爷们。”

    “哈哈哈哈!”陶升的调侃引来了一阵哄笑。

    这个队伍里的主事人都是年轻人,故而互相之间的气氛很融洽,没有太多的尊卑之分。而陶应被众人讪笑也不气恼,跟着呵呵傻笑了一番,又重新引回了话题。

    “出门之前父亲曾吩咐让我们留意一下沿途郡县的募兵情况,我见对面那处募兵点做的不错,不若我们去看一看?”

    “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瞅一瞅有没有大姑娘小媳妇。”

    陶升的调侃又引起了一阵哄笑,不过笑闹之后,就陪着陶应一块儿出了邮舍大门,往对面走去。

    此刻已经入了卯时,对面募兵处的百姓也已经散去,方才所见的那个掾吏正执笔在竹简上写着些什么,而背后两个卫兵依旧站得笔直。

    走到近处,看那掾吏约莫二十三四岁,生得浓眉大眼,颌下留着短须,看上去甚有威仪。

    “诸位,可是要咨询募兵之事?”

    “正是。”陶升在幽州逛了一大圈,学会了几句幽州腔,如今学来说倒也像了七八分。

    “此次募兵乃是为了充实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典农所部。当今天子思我幽州常被鲜卑入寇,百姓疲敝,故而特拨六千万钱,及调运各常平仓之粮秣,抽调诸营兵精锐,特设三郡典农都尉,以屯守边疆,为黎民百姓之屏障。”

    “此番征募,年满二十岁之民皆可应募。当今天子仁厚,凡应募者皆可得赏安家费三万钱,并可减免家中一人之算钱。凡戍边屯田之卒,除正常休沐外,满一年者皆可有探亲假计壹拾伍天。三位还有什么问题么?”

    这个掾吏寥寥数语,便将征募士卒之前因后果,要求与报酬等条款说了个一清二楚,语气从容,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

    注: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