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四十三章 中秋团圆
    在汉代,用麦子磨面做成的食物通常称为饼,而用稻米磨粉做成的食物则被称为糕。当然,糕也并不一定都由米粉做成,将米蒸熟后再碾压处理的也叫做糕。因其简便易做,之前陶应在市坊之中就吃过不少回。

    陶应既然想要做米糕代替月饼,便得翻些花样,做得与众不同才是。

    他把磨好的秔米和秫米粉带回家去,让擅木工的忠伯等人做好一个个圆形的模具,然后不停地调配秔米和秫米的比例,使得蒸出来的米糕既不过于疏松又不过于粘糯。

    在试出秔米和秫米的比例后,他又尝试往米糕中添加馅料。馅料也全部采用天然的食材,比如晒干的枣肉和栗肉,将其切碎后混入米糕中一起蒸制。

    因着米糕制作之中没有混入糖浆,故而只是淡淡的米香,再加入果肉碎末后隐隐能吃出些枣仁和栗仁的清甜,但陶应尤觉不足。

    某日里陶应在城外遛马之时见着一小片在北方罕见的桂树。正值丹桂飘香,陶应便作了一回煞风雅的俗人,带着小猴儿和大笨牛等人打了许多桂花下来。

    将桂花拿回家洗净后,浸泡在采买来的蜂蜜和柘浆之中,做成了桂花蜜浆。然后在每个米糕入甑笼蒸制前,都要用细刷在糕面上抹上一层桂花蜜浆。

    于是乎,在蒸制之时,陶家别院的桂花香气就会飘出老远,连蜜蜂都因此而被招来不少。当然,被招来的可不仅仅是蜜蜂。

    “应弟,你这是不打算入朝为官,打算去禁中做御厨了吗?”

    陶升左手拿着一个枣肉米糕,右手拿着一个栗肉米糕,嘴巴里还塞着一个,正在吧唧吧唧大嚼特嚼。

    “嘿!有吃的还塞不住你的嘴,难道是这米糕不好吃吗?”

    “好吃好吃,比市坊里摊贩卖的可好吃多了。你咋就想起在家里做米糕了?莫不是想要去抢生意?”

    “这不,后天便是仲秋月圆,我打算在那时将此糕献于父亲,阖家之人共同食用,以寄托思念亲人之情,祷祝家人团圆之美。”

    “哈?原来还有此等吉利寓意,那你赶紧与我说说怎么做的,我回家后也好给我阿父阿母做来尝一尝。”

    “那你可问错人了,我只是个出主意的,做可都是张婶做出来的。”

    光和元年,八月戊申朔,十五日壬戌。

    因着陶应的提议,陶谦在刺史府设宴,遍邀蓟城之中所有头面人物。其中有广阳太守刘卫,右北平典农都尉弋门樊、监营谒者丁肃,辽西典农都尉公孙度、监营谒者吴伉,辽东典农都尉邹靖、监营谒者徐衍,蓟县令张普等人,以及刺史府、太守府、各都尉、蓟县的属下丞史掾吏们。

    四个银印青绶,近十个铜印黑绶,如此高规格的宴会在幽州地界上可不多见,能够与会的本地士绅都与有荣焉。

    “自打陶使君临州之后,这蓟城内一日胜过一日的热闹,足证使君之才干卓绝呐!”广阳太守刘卫是在座秩禄最高者,虽然他不是此间主人,但他适时地捧了陶谦一捧。

    “蓟县乃是幽州首县,本就繁华,其中自有刘太守和张县令的功劳。”陶谦虽然心中暗自得意,但却不愿在人前自承。

    “郡守施政有方,刺史监察严明,在下只是依法施为罢了,实不敢居功。”

    年纪已经不小的蓟县令辽西阳乐人张普说话之间却陪着十二分小心。缘着他是这个宴中,乃至于整个蓟城身份最尴尬的官员,虽说是堂堂幽州首县的千石县令,但蓟城既是顶头上司广阳太守的治所,又是幽州刺史的治所,可谓是头顶高山一重又一重。

    别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小县之长都是城中一把手,不说随心所欲也至少是说一不二。但他一个千石县令都不敢在县令官寺之外造次,生怕有什么风吹草动传扬到太守府和刺史府中惹些不必要的事端。

    “大家不用拘谨,今天正值仲秋月圆之夜,邀各位来便只是赏月闲谈。加之几位典农校尉即将奔赴各自驻地,也正好借此给诸位壮行。”

    “多谢使君美意!”

    “多谢州伯款待。”

    进入到八月之后,日头便落得早,虽然辰时刚至,但夜幕已经罩住了大地。不过今夜天边少云,又时值月半,一轮皎月正慢慢升高,一芒清冷地月光洒在地上,一点都不觉昏暗。

    “夜久无云,月华如水,如此良辰美景,正当与诸君满饮此杯水酒,祝各位马到功成。”

    “满饮!”

    “满饮!”

    由于前段时间经常会商,已经把公务上的事情都研究得差不多了,所以今天夜里的饮宴便只谈些逸闻聊些家常。聊了一会,酒过三巡后,陶应特意准备的桂花果仁米糕也已经蒸好。

    当陶应亲自带着仆从们将一个个笼盒端入堂中后,从笼盒内逸出的浓浓桂花香气便已经令人称异。在众人的注目之下,笼盒的盖子被掀开,只见笼盒内盛放着一只只杯口大小的米糕。米糕洁白如月,中间嵌着些许或红或褐的果仁,在每只米糕的上方还涂抹着一粒粒桂花碎末,看上去很是喜人。

    陶应亲自将米糕端给在座的每一位来宾,每个人的面前不多不少,正好四个,两个枣仁的两个栗仁的。

    待到米糕被放到面前,借着堂中亮如白昼的烛火,座中之人才发现杯口大小的米糕之上竟然还阳刻得有字。右侧的两枚枣仁的米糕上分别阳刻着“中”、“秋”二字,左侧的两枚栗仁的米糕上则分别阳刻着“团”、“圆”二字,合起来正好是“中秋团圆”。

    待得每个人的案几之上都端到了,陶应端着一个盛放着四个米糕的托盘,膝行至陶谦的主座前,举盘过顶道:“父亲大人,孩儿自随大人北上之后,每每念及家中的母亲与兄长、小妹。时值今日仲秋月圆夜,为了一解思忆之苦,渴盼团圆之情,故而制此糕饼奉上。与大人与诸位宾朋共啖之,以遥祝家中亲人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陶家小郎君纯孝啊!”

    “州伯教得好儿郎!”

    “严父佳儿,相得益彰乎!”

    “人间美事,人间美事哉!”

    陶谦尚未回应,座中诸人听闻之下已经是耸然动容,纷纷击节赞叹道。

    而陶谦也没料想到陶应来着一出,但有汉一朝向来以孝为重,故而对陶应寄情亲人,渴盼团圆而制糕饼的举动颇为欣慰。

    见座中诸人纷纷夸耀自家儿郎,也是心中高兴,接过陶应奉上的餐盘,端详了一眼阳刻着“中秋团圆”字样的米糕,微笑问道:“孺子可教也,此糕饼可有名称?”

    “孩儿称其为‘月饼’。”陶应倒是没想到为米糕起名,听父亲问起,只得把最熟悉的名字说了出来。

    “月饼,月饼,倒是形象,只是不够寓意,不若就称它为‘团圆饼’,你看可好?”

    “但凭父亲吩咐。”

    “团圆饼!好名称!好寓意!”

    “取团圆之意,纳月华之精。使君父子好才情。”

    “此物甚是讨喜,不知小郎君处可还有多,我正可拿些回家给我家中妇孺分而食之。”

    “正是此理,我也想向小郎君讨要几个,不曾想却被你抢了先去。”

    “呵呵呵!你们都别争了,我看陶家小郎君定然早有准备,保管你们人人有份。”

    陶应不曾想,为了满足自己过中秋节的愿望而制出的不似月饼的月饼,却引发了好评如潮。以至于带动了中秋月圆夜分食团圆饼以庆祝家人团圆,祈求阖家安康的习俗。

    或许,这样的变化,也是值得欣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