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二十三章 路漫漫兮
    本次巡州刺史车驾的最后一站是玄菟郡。

    玄菟郡从汉武帝时设置在朝鲜半岛,再到后来移镇到了此地,主要还是为了防备东面的扶余人和高句丽人。

    那为什么陶谦在提议设置农都尉时,没有考虑玄菟呢?因为玄菟郡内为了防备边患,早就设置了六个屯田部,安置了当初被扶余和高句丽掳掠去,后又归还的汉民。这些屯田部亦军亦民,在保卫边疆上出力不少。

    处于玄菟东北面的扶余人相对比较落后,还过着农牧渔猎相结合的生活,其官员以牲畜为名,唤曰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等。部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大都长得粗大强勇,但却比较淳朴。

    虽然扶余人民风淳朴,但也总有些意外的时候。十一年前的永康元年,扶余王夫台大约是自信心膨胀过了头,带了两万多人试图入寇汉界,结果是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功绩簿上填了浓重的一笔。自此以后,扶余人就老实了许多。

    到了四年前,也就是熹平三年,认清自己,摆正位置的扶余人重新派使者到汉廷来奉章贡献,这才恢复了正常的邦交。

    而玄菟东南面的高句丽人,这些年来倒是向中原民族学习了不少文化礼仪。但国中还是沿用古老的部落首领制,五个大族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中最强者为国王,其余四部分享权力。

    其地域多山少田,故而生活不易。但凡生活不易的民族,要么苦苦承受,要么力求改变。而高句丽人选择了主动改变,而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抢。

    高句丽人不是北面抢扶余人、挹娄人,就是东面抢沃沮人,要么就南面抢三韩人。当然,也没少对西边的富贵邻居大汉下手。

    只是大汉国力强盛,向来是以牙还牙,每次入寇都会被狠狠地打回去。并且,高句丽与北边的邻居扶余人向来不怎么对付,只要大汉朝吆喝打高句丽人,扶余人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帮着下黑手抄后路。

    就在九年前,颇有威名的玄菟太守公孙琙离任,新任太守耿临继任。高句丽人以为有便宜可占,又在边境搞些小动作,结果耿临二话不说,带着郡兵和屯兵便是一顿胖揍,斩首数百,打得高句丽王伯固遣使乞降。

    事实证明,想要周边的异族服服帖帖,宣扬礼教文化是有效的,但首先你得有足够硬的拳头,让其不得不听你宣扬礼教。

    到了玄菟之后,路上的情景有有了改观。

    麦田依然金灿灿地喜人,但路上的行人,包括田间地头的农人却各色陈杂了起来。

    除了汉人和陶应已经见怪不怪的乌桓人,还有各色各样衣着打扮的异族。听人介绍才知道这里既有近一些的扶余人、高句丽人,也有远一些的挹娄人、三韩人,甚至还会有鲜卑人出没。

    如今的玄菟郡疆域并不大,只相当于二十一世纪的沈阳、抚顺、铁岭三个市的部分区域,而其郡治高句丽城位于沈阳以东几十里的地方。

    玄菟郡地域小归小,却着实都是辽水灌溉的平原沃土。放眼望去,尽是一望无际的金色。

    时值盛夏,路过的田地中,有一部分已经开始收割。

    随着农人们的镰刀刷刷,整齐的麦田被一茬一茬地消去。刈下来的麦秸被码放在空地之上,随后将被取脱杆去壳,收获出其中的麦粒,经晾晒之后存入仓库,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口粮。而余下的秸秆,要么留作烧火之用,要么焚烧后用草木灰肥田。

    农人们汗流浃背,但脸上的神情却都充满了欢快与满足。他们是如此地专注,以至于刺史庞大的车队行经,都没能引起他们过多的关注。

    “伯欣兄,辽左之地收成向来这么好吗?”

    “与往年也差相仿佛吧!”

    “看不出来,塞外竟然如此富饶。”

    “此地虽然孤悬塞外,但土地实是肥沃,养息了众多生民,也因而可以凭借诸郡之力抵挡北面与东面的异族侵袭。”

    “伯欣兄对于农都尉一事,如何看?”

    陶应与孙宪正策马趋近一处忙着打谷子的空地处旁观,陶应因而问道。

    孙宪听了此话,小心翼翼地四处张望了一下,确定四周没有其他人,才说道:“农都尉一议的确是好计,如今更是拟定了几个人选,然则塞外之地辽阔,具体选址在何处,是否会与当地汉民和乌桓邑落有冲突,会否受到鲜卑人的袭扰,诸多因素尚且未知。可谓是,长路漫漫,方才开始。”

    陶应听其意思,知道他是持谨慎的态度,说不上乐观,也说不上悲观。这点倒是在意料之中,毕竟仅凭一个计划便能消弭鲜卑的威胁,那可是痴人说梦。最终能否有效,还要看计划的实施过程。

    邓子曰:“实践乃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真言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在自己的记忆中,在三路北征失败后,到黄巾起事的这段时间内,鲜卑人并没有闹出多大的动静,至多也就是中小规模的劫掠罢了。

    若是历史没有大的变化,自己的老爸在幽州刺史的任上并不会有什么差池,会顺利进入雒阳成为二千石后备的议郎。

    而自己撺掇出的州兵计划被父亲顺势改进成农都尉计划,想来只会对幽州的局势起到更好的作用吧!

    想到这里,陶应也有些不太确定。不过,事已至此,开弓没有回头箭,除了更好地实施这个计划外,别无他法。

    “伯欣兄,不正是因为路漫漫其修远兮,才需要吾辈上下而求索吗?”

    “呵呵呵,我可不敢自比于屈子。”

    “那是自然,我知道你不会投江的。”

    “谁要投江?”

    远处的陶升策马赶到,遥遥听到一声投江,连忙大声喊道。

    “哈哈哈哈!”

    陶应和孙宪四目相对,纵声大笑起来,让陶升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

    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