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二十一章 农尉人选
    兄弟俩人到了陶谦暂住的屋内时,只见屋内早就已经坐满了人。仔细一打量,都是陶谦手下的亲近属吏如治中刘舒、别驾卢敏、簿曹孙宪、主簿李羽等人。

    因着都是自己人,两人也不用考虑太多礼节问题,直接侍坐在陶谦的左右两侧。

    见所有人都到了,陶谦环顾一匝后缓缓说道:“诸位,本次巡州,督促州中防务乃是首要之目的。至此,上谷、代郡等缺兵少员的边郡已经找出了‘捐资助国’的方案。各郡长吏也对州中新设农都尉一事持赞成态度,愿意一同上表副署。”

    “此事业已获得了护乌桓校尉,渔阳营、扶黎营谒者与校尉的支持。如此,则此议被中枢通过的可能极大。”

    “今天召诸位前来,便是商议一下具体的章程,表文又当如何写。若是中枢通过决议,州中又将如何实施。在此之前,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陶应虽说提前知道一些陶谦的打算,也推动了一些他认为有助益的事情,但自从前次差点捅出篓子后,在考虑事情上谨慎了许多。

    仔细想想,自己即便把之前上学、当兵、工作的日子全部算上,中学时候的语文课代表兼中队长和部队里的副班长便是自己当过最大的官了。

    论治政和做官,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经验,又岂能比这些从懂事起便一心想做官的士族做得更出色呢!

    自己比起这些士族精英,或许只是占了能够预知大势的便宜,又或许只是自己看待问题时的角度更具多样性罢了。先前自己面对董昭、蔡邕、韩说、公沙孚、皇运等人时的那些夸夸其谈,细想之下也是这两点起的作用居多。

    但治政治军又岂是夸夸其谈便能做到做好的,若如此,自己与那“清谈高论,嘘枯吹生”的孔伷之辈又有什么区别。

    想明白了这点,陶应便决定低调藏拙,多从大汉朝遴选出来的官吏们身上学习学习,尤其是不动声色间便把自己的计划给调整补完的父亲陶谦。

    “在下以为,议设农都尉一事,要点有二,一为择址,二为选人。择址一事,使君已拟定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之地。选人一事,也当早定,可以一并向中枢荐举。”

    首先发言的治中从事刘舒这次倒是没有说废话,直接指出了该计划中择址选人两个要点。

    “治中所言甚是,那人选方面,有什么讲究呢?”

    “在下以为,农都尉一职非比寻常职事,平时治田,战时治军,需有与州中同心同德之人,方堪充任。因此,当向中枢提议,以本州之人担任。”

    刘舒这话说得很是流畅,估计是早就有所预备,正等着陶谦问起。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治中一职本就有向刺史举荐人才的职责,如今州府之中诸多吏员,就有不少是他向陶谦推荐。现在要新设农都尉,他自然是希望本州士族能在这件事情中得到更大的收益,又怎么会不为州中士族而代言呢!

    陶谦对于刘舒能够这样说丝毫不觉意外,地方保护主义哪里都存在,任谁都不想辛辛苦苦做了个蛋糕,却让外人划拉去了一大块。

    但刘舒话中“需有与州中同心同德之人,方堪充任”却着实有几分道理。

    作为州刺史,他当然也不希望朝中选派一些如同皇运一般既不知兵,又不想在此地常任的官员来担任三郡农都尉。毕竟,这可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打实可能会和鲜卑人兵刃相见的高风险职位。

    “那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推荐?”

    “在下适才想起一个人选,乃是渔阳郡潞县人弋门樊。弋门弘盛昔年曾游历太学,师事卫尉刘文绕,后仕郡县,州举茂才,历任狋氏长、常山长史,现为雁门郡广武县令。”

    刘舒把弋门樊的履历报得清清楚楚,谅谁都听得出来,这肯定是他“适才”刚刚想起来的。

    不过弋门樊的履历还真是挺合适的,师傅是当今帝师之一的刘宽刘文绕,幽州茂才,千石县令。

    其实,要从幽州本地遴选农都尉一职说来简单,其实又不简单。

    简单的是,幽州地方如此大,辖郡、国十一,县国邑道九十个,四十多万户,两百多万人,选三个农都尉想必还是选的出的。

    不简单的是,农都尉秩比二千石,是个不尴不尬的职位。当过郡国守相二千石的人不太会降职来任,普通的低阶官员又不符合条件,而能够担任比二千石都尉的,要么是比二千石平调,要么是在任或曾任六百石、千石的职位来升任。按照这个条件来筛选,那可供选择人选就有限得很了。

    恰恰好,弋门樊的资历正好符合全部条件。

    “弋门弘盛果敢有为,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

    “弋门弘盛颇有担当,由其担任此职正合宜。”

    其他诸人也多有附和,显然弋门樊在州中颇得人望,名声甚佳。陶谦虽然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弋门樊,但州中从事众口一词推荐此人,料来不会差到哪去,便认可了这个人选。

    “如此说来弋门弘盛倒也合适,可还有其他人选?”

    诸从事互相看了看,倒是平时不太说话的公孙范起身说道:“在下有一人选,正是前时在渔阳时,渔阳营校尉向州伯荐举过的帐下左司马,辽西人邹靖。此人文武兼得,以孝廉而出仕,更有协掌军旅之经历,实乃农都尉之良选。”

    这次陶谦没有等其他人继续表态,直接回复道:“文常所言甚是,那日我观邹安初气度不凡言之有物,渔阳校尉又极力推崇,我正属意向中枢荐举邹安初担此重任。”

    接下来在座诸人又推荐了几人,但要么资历差了一些,要么担当差了一些,要么能力差了一些,均没能达成共识。显然,按照弋门弘盛和邹安初的资历与能力来考量的话,可选择的余地就并不大了。

    正当众议难决之时,在一旁久未发言的陶升却开口道:“族父大人,小侄有一人推荐。”

    注: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