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十三章 愿者上钩
    涿郡太守韩乘,字子治,陈留外黄人。五十多岁的年纪,为人很有当代士族的名士风范。

    身为东道的韩太守,高冠博带宽袍佩绶,正襟而坐。眼前香炉中的香烟袅袅,手中的一柄玉如意随着韩太守说话时的手势挥动,端的有几分挥斥方遒的意味。

    名士风范除了姿容绝佳之外,自然不能少了清谈。自从入座之后,韩太守的话茬子便从没有断过,并且总能找到些新鲜的话题,不得不让人佩服。

    但陶应仔细一想,入座已经半个多时辰了,好像什么具体的事情都没聊到,实在是让人很无语。

    “恭祖贤弟,听说陶氏本宗正在陈留济阳,与我外黄正是比邻,你我可谓有缘。”

    “子治兄家乡人杰地灵,实乃中州腹地,我元日之时曾回本宗祭祖,所见俊杰,如过江之鲫。”

    见陶谦夸赞自己家乡,韩太守很是满意,捋须微笑道:“恭祖前些时日曾回过济阳?可曾参与了腊月里的世祖皇帝冥诞祭典?听说那次祭典场面蔚为壮观。”

    “那倒是不曾,我于元日之前一周方才从卢县赶去,不过犬子倒是提前出发,有幸与会。”

    “原来如此,凤声贤侄竟是参加了祭典,且说与我听听。”

    陶应没想到韩乘如此能扯,但想想这也是士族之间互相攀关系的正常手段,便耐着性子将在光武祭典上的所见所闻一一讲述。

    待到说道边让、孔伷等人时,又勾起了韩太守的谈兴。

    “孔公绪此人我素知之,早些时候与我从子韩卓同被辟入冯岱府中。我从子做了主簿,孔公绪做了上计吏。只是听说他入雒之后颇不如意,便去职回了陈留。”

    “边文礼亦是出自名门,京兆尹以政称道,陈相以文扬名。可惜边文礼身遭禁锢,有才难展。”

    陶应没想到自己只是随口提了几个人名,韩乘便能将他们的祖辈功绩以及仕宦生平讲得宛若亲见,真真正正见识了东汉名士的功底。

    韩太守根本就没在意陶应的呆愣,继续对陶谦说道:“恭祖,你可知我外黄如今之县令为何人?”

    “却是知道,可是无锡高义方?”

    “我却是忘记了,那高义方乃是恭祖州里之人,那你可知道高义方当年之事?”

    “可是‘覆刺遗融’之事?”

    “正是此事,那高义方虽然口讷不善言语,但笔锋矫健,马南郡亦难以抵挡。”

    “高义方亦因此而成名。然则此人并非沽名钓誉之辈,其后郡举孝廉,试经第一,颇有可称道之处。”

    “的确如此,听说京兆第五永来督幽州之前,京中百官为之祖饯于长乐观。时尉氏蔡伯喈等皆赋诗赠别,唯独高义方作箴一首,其文采斐然,蔡伯喈等皆自愧孚如也。”

    “前次在济阳之时,亦听闻高君在外黄施政有方,百姓称道。”

    “南州殊多才俊乎,恭祖两历郡中首县,郡举孝廉,州举茂才,如今监掌幽州,公卿之位指日可待哉!”

    “子治兄过誉了,陶某蹉跎至今,蒙朝中诸公青眼,方才能一展所长。”

    “朝中诸公的眼光自然是不差的,恭祖甫一上任便做出好大一番事情,令人眼前一亮。”

    有道是花花轿子人人抬,这韩太守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又是套近乎,又是攀关系的,最终还是把话题转道了时下的热点上。

    而陶谦自然也是老于世故之人,知道对方想打探自己做那些举动的用意。他不由想起了前一日晚上,陶应与自己的那场闲谈。

    “父亲大人,从上谷和代郡两地来看,本地士族对于捐资助国的兴致很是高昂,料来郡兵缺员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妥善了。”

    “你此次谋划的这个策略甚好,且不管最后朝中如何决断,是否会下诏嘉奖,这边郡武备不足的燃眉之急,总是应付过去了。”

    陶应听了陶谦的话,知道父亲并没有被自己描绘的美好前景给迷惑了。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公沙孚和上谷豪右们因为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才会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画下的大饼,即便有个别心存疑虑的,在有那么些个赌徒心理强一些的人带头下,也多半会跟风而上。

    而陶谦作为一个局外人,更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知道朝廷的嘉奖可不是那么轻易便能得来的。

    但陶应知道自己并非无的放矢,在他的印象里,当今天子乃是一个爱财之人,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爱敛财之人。明码标价卖郎官,卖各级官位,乃至于卖公卿之位都能够做的出来。

    针对当今天子的爱好,陶应才敢设计出如此一个“捐资助国”的大计划来。

    虽然,这些钱没有直接进入到天子的私房腰包里。但是,边郡缺钱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热心士民主动捐资,不还是要中央来补助的么。如今有这么多热心士民自发挑重担,那等于是减轻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压力。

    整个大汉朝都是皇帝的,帮大汉朝省了钱,就是帮皇帝省了钱。而省了,就等于赚了,仔细想想,没毛病。

    而且,此事既然已经推动了,便要争取将声势做得越大越好。若是仅仅一个郡的士民舍家为国,那还能说是郡中教化得宜,若是一州之中皆有舍家为国之义民,那陶谦这个刺史的功劳可就没跑了。若是诸多郡国都有此善举,朝中即便不想下诏嘉奖,亦要考虑到全幽州人民的民意而捏着鼻子认了。

    想清楚了其中关窍,陶应便打算继续推动此时,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父亲大人,涿郡乃是幽州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而本地世族更是富得流油,若是涿郡世族肯‘捐资助国’的话,那整个幽州的武备便都解决了。”

    “涿郡平日里毋须保留很多郡兵,而且府库充盈,想来是不需要这些世族出钱出粮的。”

    “父亲大人,这些年来幽州屡屡受鲜卑侵扰,导致沿边诸郡深受其害。长此以往,如上谷、代郡、辽西等郡益发疲敝,而涿郡、广阳、渔阳等郡则相对安逸。若是父亲在诸郡之中简练郡兵,抽调一部分精锐补入州兵,则可以将其置于险要之地,以遏制鲜卑对我边境之侵扰。必要之时,亦可以伺机打击一下鲜卑人,扑灭其嚣张气焰。能攻方才能守,如此,才能保得全州无事。”

    陶谦沉吟许久,或许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问道:“若如你所说,可是要让那涿郡世族出钱出粮来促成此事?”

    “正是此理,如今上谷、代郡两地士民报国之心甚坚,想来涿郡士民亦有所耳闻。若是明日里涿郡太守问起此事,父亲不妨将‘捐资助国’之事,好好与其说道说道。若是涿郡太守或其掾属们感兴趣,则可适当提一提选练州兵,防备鲜卑之事。”

    “然后等其自己送上门来?”

    “正是如此,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呵呵!你这小子,哪来这么多鬼主意。”

    “孩儿这不是为父亲分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