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和崇祯有个约定 > 第一百六十章 李氏朝鲜
    应该指出的是,在“宁锦大捷”中,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并没有被嘉奖,那就是——蓟辽总督袁崇焕。

    袁崇焕不仅没有被嘉奖,还引来了阵阵猜忌,因为从女真那边传来的消息是,锦州被围时,袁崇焕没有发一兵一卒去支援,宁远被围时,袁崇焕还是没有发一兵一卒去支援,等到锦州再次被围,袁崇焕还是一心一意龟缩在山海关的总督衙门里,无所作为。

    作为辽东最高指挥者,袁崇焕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便是看着锦州、宁远被围,然后让他们自己解困,哪怕是女真人失败远遁,他都未曾发一兵一卒去追击。暮气!相当的暮气!!

    举朝上下,对曾经豪言五年平辽的袁崇焕的信任,降到了冰点。言官、御史们甚至弹劾他道:“袁崇焕临阵怯敌,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宜罢去”。

    只不过,崇祯帝考虑到毕竟是袁崇焕轰伤了努尔哈赤,另外他还有个五年平辽的承诺,这才没有立刻罢免袁崇焕,所有的弹劾,既不同意,也不斥责,只是留中不发罢了。将劾章“留中”,对袁崇焕而言,便是一种皇帝间接表达的不满了。

    ~~~

    对于袁崇焕的事情,陆扬本来就疑窦丛生,他虽然不认为袁是个奸臣,但始终不知道袁到底是作何想的,暂时自然也顾不上他了。

    在宁远平个兵乱,不曾想,却卷入了宁锦战役,还稀里糊涂地干掉了正蓝旗的和硕贝勒莽尔古泰,陆扬也算是忙活坏了。等到事情一了,接到准其归京的旨意,便立刻从辽东飞奔而归,回家过年去了,家里还有日日盼着他平安而归的李玥呢,谁想猫在辽东这个冰天雪地的鬼地方。

    崇祯二年,便在这样的喜悦气氛中,安然度过了。

    沉浸在喜气洋洋中的,不仅有陆扬,更有吴氏满门,特别是吴襄。因为宁锦一役,虽然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等总兵都立有功勋,甚至陆扬还杀了个莽尔古泰,但是,任谁的风头也没有吴襄之子吴三桂那样风头正盛。

    “吴三桂五十三骑救父”成为了京师内外交相传颂的神话,甚至还被梨园改编为了戏曲,传唱于大街小巷。

    “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那只是一个传言,谁知道是真是假,可是“吴三桂五十三骑救父”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儿,辽东竟然有如此骁将,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个大孝子,为了救父,能够舍生忘死,何等可歌可泣啊!忠、孝两全,人中完人啊。崇祯帝亲自下旨,钦授吴三桂为宁远参将,此时,吴三桂才十五岁啊!大明,竟然出了十五岁的少年参将!

    ~~~

    不过,女真人,显然没有让大明过完这个安生年的意思。北归后,还没出大年十五呢,皇太极突然大军开拔,带领三万铁骑,前往朝鲜,向朝鲜提出以下要求:一、结盟:朝鲜与金国约为兄弟之国,结成“反明”同盟;二、入质:让朝鲜太子到金国来做质子;三、纳贡:朝鲜必须废弃明朝崇祯年号、改用金朝天聪年号。

    朝鲜乃大明最亲密的属国,岂能如此背信弃义呢,特别是当今朝鲜国王仁祖李倧,乃是拨乱反正的君主,他对泱泱中华有着无比向往。

    在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战役中,前任朝鲜国王李珲,在大将军姜弘立的怂恿下,宣布断绝与明朝的藩属关系,转而朝觐女真金国。

    明、朝两邦断交,这让当时还只是一个大君的李倧,对其伯父李珲,心生不满。几年后,李倧在“亲明派”文臣武将的拥护下,发动了政变,杀掉了大将军姜弘立,并废黜了国王李珲,将其贬为“光海君”。而李倧呢,则成为了新的朝鲜国王。

    李倧登基后,基本上肃清了前任国王李珲的党羽,完成了大权的独揽。于是,他在前数月,正式遣使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与明朝结盟,反对野蛮的女真人。

    面对皇太极气势汹汹的来犯,朝鲜国王李倧决定坚决抵抗。同时,他立刻向宗主国明朝请援。

    面对此封请援信,大明朝堂上议论纷纷,不知该如何处理。内阁大学士韩爌、钱龙锡、李标、徐光启等阁老,五军都督府的张维贤、朱纯臣等勋贵,还有兵部尚书王洽、礼部尚书周延儒、刑部尚书王在晋等部堂大臣,在廷议时,更是吵成了一锅粥。

    在物议纷纷,战、和不决时,一个更令人郁闷的消息传来了,朝鲜主力部队一触即溃,短短一月间,已被女真人击溃。不过,朝鲜国王李倧倒是很有原则、气节,他坚持不肯投降,不愿意向女真人屈服。

    于是,李倧带领文臣武将们,撤到了江华岛,凭借着朝鲜水师,据岛抵抗。面对李倧声泪俱下的求救信,朝野上下的争论,终于达到了白热化的激烈程度。

    ~~~

    “陛下,老臣认为应当立刻发兵,援助朝鲜”,廷议上,内阁首辅韩爌出列沉声道。

    “阁老所言,微臣不敢苟同,微臣坚决反对出兵!”新任礼部尚书周延儒出列道。至于前任礼部尚书徐光启,此时已经入阁,加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了。

    “朝鲜乃本朝藩属国,弃而不顾,岂有是理哉?!”内阁次辅钱龙锡不悦道。

    “朝鲜是本朝藩属不假,但朝鲜附而复叛,可见是个反复之邦,不足为信”,周延儒道。

    “周部堂所言极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出言相帮道,“万历年间,倭人丰臣秀吉带兵侵朝,朝鲜便向本朝请援,本朝君臣二话没说,派重兵前往,助其抗倭,大明数万官兵,在朝鲜浴血奋战六年有余,终于将倭人驱走。后来,女真人崛起于辽东,本朝联络朝鲜,一起进剿,可是结局呢?朝鲜的大将军姜弘立,压根是出人不出力,几乎没怎么参战,等到本朝兵部左侍郎、辽东经略杨镐以及手下总兵刘綎、杜松、马林、李如柏,尽皆败亡后,姜弘立立刻说服其国主李珲,转而宣布中立,等他们看到女真人在辽东越来越出于战略优势后,更是直接投附了女真人。如此背信弃义之邦,有何可救?!”

    周延儒、温体仁乃新近崛起的部堂、抚台大臣,深受崇祯信任。他们二人任职于礼部,礼部主理藩务,朝鲜问题,乃藩务的重中之重。所以,作为礼部尚书、侍郎,周延儒、温体仁也列席此次廷议。

    看到周延儒、温体仁出来反对,崇祯帝微微眯了眯眼,稍微松了口气,其实依照他的本心,便是不救,说起来,还是周延儒、温体仁这两个家伙懂自个儿的心意啊。

    崇祯最近越来越反感东林党了,阉党覆灭后,东林独大,内阁中,韩爌、钱龙锡、李标等,尽是东林党,尚书、侍郎中,也有很多东林,让崇祯处处受到掣肘。东林党人都是“从道不从君”的君子,无论什么事情,都把儒家的“孔孟大道”摆在第一,至于皇帝的好恶,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关心。

    于是,崇祯已有让内阁、六部换血的意思了,必须打破东林党执政的局面,而周延儒、温体仁便是他布下的破冰之棋,他下定决心了,一定要打破因为东林党独大而导致的朝堂上的铁板一块的坚冰。

    周延儒、温体仁出言后,果然,迅速引来了东林党上下的抨击,上至首辅、次辅,下至各部尚书、侍郎,对周延儒、温体仁都是大加讨伐。这让崇祯更加忧虑东林的独大了。

    你看,朝野上下几乎都是东林党人,为君者,不怕党争,他怕的是一党独大,如果官僚们都抱团了,君主也就没有权威了,只有官僚们分散为不同派系,他们才会有求于君主、依附于君主,在大大小小的争议中,君主的最终仲裁,才显得那么的神圣、凛然。如果官僚们抱团了,那么,他们便会将君主看作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橡皮图章,作出决议后,只是要求君主履行“批红”的程序而已,一旦君主反对,他们势必群体进谏、指责。

    崇祯暗暗道:朕绝不会让那样的情况出现的,雷霆雨露,皆是君意,君主的意志,岂能被你们这些狗屁士大夫左右!崇祯最烦的便是,东林党人时不时将程朱理学那句名言“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挂在嘴边。天下,只能是朕的天下,你们都是朕的仆役,竟然还想着“共治天下”,着实可恨!

    在群起讨伐周延儒、温体仁的声浪中,要数新近归京风头正盛的礼部右侍郎钱谦益,最为慷慨激昂。

    钱谦益将他的那两位礼部同仁骂了个狗血淋头,只差没有直接骂他们是汉奸、卖国贼了。周延儒、温体仁乃是礼部尚书、左侍郎,是钱谦益这礼部右侍郎的直接上司,竟然被下属当廷谩骂,而无力还口,这让崇祯更加忧心东林问题。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