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乡村烟雨 > 第九章:周pia之乱(1)他睡了大队书记儿子的女朋友
    前文说过,“周pia”是个人名。“pia”是“汉语拼音”,在口语中有这个语音,但从“仓颉造字”开始就没有这一语音形式,所以在任何《字典》、《辞典》中都找不到这一语音形式。

    既然没有这个汉字,他的父母又为什么偏要给他起这样一个名子呢?这事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末说起。

    周庆丰是个城里人,没有什么正式职业,靠逮鱼摸虾维持生计。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便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下放到农村靠挣工分吃饭。他在农村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和熟人,便被安排到关庙公社高台大队小张庄东队落户。

    他脚踏生地,眼观生人,得不到任何人关照与庇护。当地社员都欺生,认为这是城里人来和他们抢粮食吃,所以都对这个“外来户”心存芥蒂,很排斥。好在生产队长张泽发对他们夫妇关爱有加,当时生产队并无什么优渥的条件,将两间草、料房腾出来给他们居住,让他们代为生产队照看一下牲口与草园。周庆丰不会干农活,便被安排和一位老饲养员一起喂牲口。

    周庆丰的妻子沈岚花有哮喘病,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好在饲养员常年出满勤,一个人挣的工分可以养活两个人,比他在城里逮鱼摸虾打零工强多了。

    他们刚刚落户不到两个月,沈岚花便生了一个男孩。小两口欢天喜地之余,忙着给孩子起名子。他们一连起了十来多个都不行——不是重了这家孩子名,就是重了那家上人的名,直到孩子四五岁了也没有起到名子。

    一天,一位妇女来牲口房里牵驴回家拉磨,恰好看到周庆丰的儿子穿着妈妈刚刚缝制的红花小棉袄,在打麦场上蹦蹦跳跳,小脸蛋上恣意绽放着灿烂的笑。他正值“未知巧与拙”之时,没有忧伤,没有烦恼,手里拿着个布娃娃,玩耍着,炫耀着,样子十分活泼可爱。

    那妇人见他十分乖巧,便逗他道:“这小家伙今天穿地真pia,小花棉袄真是太漂亮啦!”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沈岚花听了十分高兴地叫起来:“周庆丰!我们孩子有名子啦!就叫小pia子!”

    “哎!你别说,这个名子还真没人叫。”那个妇人很为他们高兴,扬起眉,脸上的笑像是绽开两朵其貌不扬的喇叭花,“这比那狗鸡、狗吊好听多了。”

    沈岚花有点伤感的说:“谁让俺是个外来户?叫什么都重人名,有个名叫就行了。”

    从此,中国就有了“周pia”这个人名。

    有其名而无其字,这让他在以后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无奈与尴尬。

    他七岁那年,割草给生产队喂牛,在记工分时,由于会计不会写他的名字,只好在记工本上写上“周o”。

    周pia人小,内心的天地也小,搁不住事,看后心里非常别扭,对父亲说:“别人的名字都是方的,我的名字怎么是圆的呢?”他一天到晚闹着父亲要改名。

    父亲哄他道:“学校老师识字多,什么字都会写,到时你去上学了,名字自然就会变成方的了。”父子俩都坚信老师一定会写这个字。

    他上学以后,谁知老师也写不上来“pia”字。那个老师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竟用汉字给他拼出一个“pia”字——“皮阿”。

    因为那个时候农村没有电脑、打字机,手写自然可以把“皮”字和“阿”字写成一个字。从此他深信不疑那就是个“pia”字。

    周pia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初中还没上完就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他虽然在学校学习成绩不算好,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聪明才智。

    1983年,他才15岁,竟然将一台被生产以遗弃多年生了锈的柴油机给捣鼓响了,于是在省道边上开了个“机面坊”。

    那时由于农村还没有通电,方圆几十里路的村民都来这儿加工机面,来“机面”的队伍一直排到公路上,生意非常火热。他每天早晨六点钟就开门营业,晚上干到十来点钟才关门,仅两年多时间就挣了六千多块钱。

    村里通电以后,他关闭了面坊,买了一台四轮机,开始跑运输。

    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农村砖木结构建筑蓬勃兴起的时候。起初他上山拉石料(石块、石子、石粉)卖给大伙建房。后来他建了个水泥构件厂,生产水泥砖、水泥瓦、过梁、楼板……因为质量好,品种多,生意很好。

    1996年,28岁的周pla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小老板。人虽有钱,却没有一个女孩心仪于他,原因是因为他有个不雅的绰号——“周旗杆”。

    这本来是几个年轻人闹着玩的,想不到会对他的名声孕育了不良的侵染。

    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他和手下几名工人在工棚里午休。棚下遮阴弊日,秋风送爽,随着片片黄叶飘落的“莎啦啦”的轻响,他躺在那儿很快进入温柔梦乡……他那个耐不住寂寞的“小弟弟”便慢慢悠悠地立了起来,并有节奏的徐徐颤袅……

    几个年轻人看了忍俊不禁,其中一人说道:“快看!快看!像不像一根旗杆?”

    另一个说:“我看以后别喊他周pia了,就喊周旗杆吧。”

    “周旗杆”由此应运而生,传扬开来。而且越传越离谱,有人说他“那个”跟驴“那个”一样,平时做活时都把它勒在裤腰带里。

    后来相了几个女孩,但听到他这个骇人的绰号都闻风而逃。

    在农村,一个二十七八岁的男孩找不到对象父母是非常焦虑的。为此周庆丰夫妇愁肠百结,郁郁寡欢。

    但姻缘却像温暖花开的春天,说来就来。

    一天吃罢晚饭,周pia冲洗完毕来到厂里休息。他打开电视机,正在看《焦点访谈》,突然有人敲打他的窗户。他打开窗户玻璃向外看去,在迷蒙的灯光下,一个女人的模样依稀可辨——张懿彤。

    他故作没有看清,问道:“谁?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你把大门开开,我进去再对你说。”她神秘兮兮小声地说。

    大队治保主任的女儿来找他,怎敢不开门?于是他为她打开了大门,她随他来到他的“办公室”(寝室)。他惊奇地问:

    “你这么稀罕?今晚怎么溜到我这儿来了?找我有什么事?”

    “也没什么大事,来给你介绍对象。”她羞赧一笑。

    他微微一怔,用疑惑的目光审视她,“给我介绍对象?别涮我了。”

    “没涮你。”她收敛笑容,非常认真地说,“真的。”

    他似信非信,在晕黄的灯光下,看着眼前的佳人洁白的脸颊泛起了淡淡的嫣红,隆起的胸怀像揣着两只小鸽子,突然一阵莫名其妙心跳,于是捂住胸口,轻声问道:

    “没涮我?那女孩是哪庄的?名字叫什么?什么时候见面?”

    她用手捋了一下乌亮溜滑的长发,眼神闪闪烁烁,忸忸怩怩地说:“那女孩你认识,现在就可以见面。”

    他喜出望外,心里好像掠过一阵凉爽的清风,淡然一笑,“那你就去把她带进来吧。我大门没锁。”

    “她已经来了,就在你眼前。”她低着头,贝齿锁着樱唇,脸上播撒羞涩的春光。

    他刚刚升腾起来的希望瞬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带着些许抱怨说道:“你这个死丫头,什么玩笑都敢开?有没有正经事?没事请回吧,我可要休息了。”说吧,他爬到床上,懒懒地靠在床头。

    “谁跟你开玩笑了?我是认真的。”她那双清雅灵秀的杏眼,闪动着幽怨的光芒。

    他看着她那幽怨的眼神,不像是开玩笑,便问道:“你不是正和高澜波谈着吗?”

    “谁跟他谈了?那是父母包办的,我才不想嫁给那个纨绔子弟。”她脸上布满了鄙夷与唾弃。

    “那也不能找我这个平头百性,你还是另攀高枝吧,我这棵歪脖子树,可无法栖你这只金凤凰。”他在她面前不仅仅是自卑,更多的是恐惧,无论是张泽发还是高澜波,他都惹不起。

    他正要赶她走,突然耳畔传来冷淡的声音:“你是怕高澜波还是看不上我?”

    “都不是……我觉得……”他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心里一阵不得要领的慌张。

    她看他那张口结舌的样子,心里暗自发笑,推了推他那颤巍巍的肩膀,轻悠悠地说:“我和家里闹翻了,你要喜欢我,今晚就让我住在这,往里挪一挪,给我腾个地方。”

    她说着,真的脱下鞋子爬到床上,硬逼他接招。

    他心里矛盾极了:女人身上特有的幽幽香气沁人心脾,让他心情沸腾的像一锅开水,激荡着,跳动着……可一想到她父亲——大队治保主任张泽发和村支部书记儿子——高澜波,他又浑身发抖,一个“外来户”怎敢招惹他们?既使她上了床,他却不敢动她,佝偻身子,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忍受她的温柔冲击与折磨……

    他怎么也睡不着,心里像是有只小鸽子在扑腾……

    一只纤手落在“那里”——她要验证“传说”。他又羞又愧又惊讶……被她撩拨地再也无法沉稳淡定,心下暗想:已经睡在一起了,怎么也说不清楚了,反正是她主动送上门的,也怨不着我,一锹也是动土,百锹还是和泥——豁出去了!

    于是他把手伸到她胸前,轻轻抚摸她的“小鸽子”……她轻轻“哼”了一声,侧身将头移向他,鼻尖顶着他的鼻尖……他张开嘴贪婪地吞没了她的芳唇,汲取她的芬芳……他毫无回旋余地,双手再也难以安守故常……讳莫如深的张懿彤却没有做任何挣扎……他铤而走险,忘却了打击与毁灭,勇猛地占领了那块神圣、永恒,乃需用生命捍卫的领地——大队书记儿子的“女朋友”就这样让他给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