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从监狱出来的日子 > 第40章 追踪3
    ();

    在白沙河边的树丛之内,兰春英将赵尚河二叔家的大机帆船已经借了来。

    于冰不会驾船,更不会上阵搏命,她住到赵尚河家伺候赵尚河养伤,帮兰春英婆婆带小孩。

    我们三人到来时,兰春英已经在船上烧好了饭,还做了几样小菜。我和项东升、骞小兰一边吃饭,兰春英驾船顺河而下,向天池湾驶去。

    兰春英对项东升不理不睬,面对丈夫的仇人,这妇人在夜晚的朦胧光线中那目光似要杀人,一付蠢蠢欲动的样儿。

    我担心有变,想悄悄开导她几句。可穿着中山装,胸前插着一支笔,象教书先生一样的骞小兰却摆摆手,让项东升自己解决与赵家的矛盾。

    白沙河的上游大约在小风口与张普山之间,便是天都市的水源地牢山水库,夜色中白沙河面水光如练,两岸村庄逶迤夹立,一河碧水安谧宁静,晚归的水鸟在嬉戏,天光朦朦胧胧,一片静谧安详。

    坐在甲板上,我将自己的考虑论据详细向三人说了一遍。项东升、兰春英默然无声,骞小兰思忖良久,愁道,“思考路子正确,我没有意见。只是河汊众多,我们一叶扁舟这是大海捞针哪!”

    等到后半夜月亮升起来时,天上云光变幻,我们的船也出了白沙河口。水面渐宽,白沙河口与墨水河口共用一湾,湾面面积少说得有几十平方公里,空间巨大,且湾边芦苇荡内河汊有十几个,仅墨水河的河口就有两个,而且河道是指向两个不同方向。

    这些河道的上游就有墨城县城和几个大型乡镇,是墨城市最繁华的地区,荆拥军经营的庄氏炼化就离此不远。

    这让项东升和骞小兰都有点懵,他们都是陆上猛兽,一下水就大失水准,一时无从判断。我却让兰春英驾船驶进天池湾,顺着海边向南行。

    三人都有点不解,我解释,“郑旗子只会在万不得已、需要找医生的时候,才会进入这些河道,平时绝不会进入这个人口密集区。现在最想杀他的是庄氏的人和警察,而庄氏炼化在此不远,荆拥军这强人的地盘,他现在在发烧,弱不禁风,一定会敬而远之!”

    “思路完全正确!”骞小兰频频点头。

    项东升则唉声叹气地感叹,“唉,么的这些天一无所获,我也一直在思考,只是没你想得明白。”

    大船加速驶入天池湾,接下来的行程便十分艰苦。

    白天我驾船,兰春英在舱内补觉,只到吃饭的时候才会叫她起来,项东升、骞小兰轮流用旋网不断在岸边撒网捕鱼。撒网是技术活,他们开始不会,但这难不倒他们,跟着我学学练练,一会就凑合对付了。

    我们就象当地的渔民一样,白天捕鱼劳作,晚上只留兰春英守船,我们三人则悄然搜索一个一个河汊,以及两边的芦苇

    荡,一个一个养虾场里的窝棚、茅屋。

    每天天亮之前,我们会踏着月光返回船上,轮流补一会觉。

    最苦的是兰春英,她天天晚上怀里抱着火铳,脚边还要放着两个,一个女人孤零零地守着船。水面上黑乎乎的一片,只到后半夜才会有月亮。她戴着防蚊纱帽,就这么一直坐在舱口的甲板上,战战兢兢地等着我们。

    强烈的疲惫让我们身体接近极限,精神备受煎熬。一天接着一天搜查下来,一无所获,焦虑的情绪在渐渐地发酵着。

    每天晚上在芦苇荡里穿行,蚊子、蚂蟥把我们咬得脸上、身上一片包,挠破了就流黄水结痂,汗湿后痒得更是钻心。兰春英虽然戴着防蚊帽、身上穿着防蚊纱服,但两条细嫩的胳膊上还是被咬出一个个大包,触目惊心,让人心疼。

    当地有民谚说“三个蚊子一盘菜,一盘海虹打三炮”,说的就是天池弯边的蚊子个头大,是陈公馆蚊子的四五倍大,飞行中象是一只小蝴蝶。隔着衣裳一样叮得你痒得不能忍受,一挠就是一个鸡蛋大的包。海边的人认为海虹有壮阳功能,男人一盘海虹下肚,能追得媳妇满街跑!

    天池湾边荒滩内的河汊已经搜索了三分之二,却一无所得。兰春英天天唉声叹气,但我和项东升、骞小兰三人没灰心。

    多年混社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事情常常这样,两强相争越是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往往正是最关键的时刻。

    越是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之时,往往离成功的彼岸就一步之遥,黑夜尽头是黎明的曙光!

    第五天中午,我们终于搜查到了沽河的入海口。

    今年雨水大,沽河水量充沛,我们午饭后开始上行。本可以驾船上行十几里,但是只上行二三公里后,渔船便渐渐多了起来,河里有十几条渔船正在撒网捕鱼,二十多条专门的钓船,渔民濒岸停泊,用活鱼做饵坐在船边悠然垂钓,不时拉起一条条白色跳跃的大鱼。

    这是一个重要的渔场,沽河在这里走着复杂的S形,弯弯曲曲,扭了一个圆弧形的大弯,海淡水交汇处,是鱼类的乐园,既有鲈鱼等海淡水两栖鱼类,也有大量的石斑鱼、梭鱼、鲻鱼等鱼虾、海蛰,更有顺流而下的淡水鱼白鲳、鲫鱼等,味道尤其鲜美。

    项东升在撒网,悄然发出信号。我和骞小兰低首劳作,但都很随意地眺望一下岸边。

    原来不远处河边一棵大杨柳树荫下,一条大船静静地泊在河边,甲板上只有一名船工在心不在焉地撒网。柳树冠的背后,芦苇深处隐约露出几幢养虾人的棚屋屋顶。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这一星期频繁出现。漫山遍野的芦苇荡,一望无际的滩涂,无数野鹅、野鸭、飞鸟,一座座养殖场,郑旗子躲在这里,想找到他

    简直难于上青天。

    或许是听到信号,兰春英也起来了,她头发零乱,连衣襟都没扣好就接过舵把,两只玉兔一闪,让我们惊鸿一瞥。

    我和项东升两人开始撒网,骞小兰在另一边舷边垂钓。撒了几网,捞到半桶鱼,其中一条草鱼足有二斤重。骞小兰竟然钓上一条足足有五六斤的大石斑,背部和鳍如墨染一般,挣扎跳跃,活力十足。

    一会我们再度上行,转过大湾后,船离岸边还有三四米远,兰春英停船撒网,我和项东升、骞小兰三人则悄然下水潜上岸边的芦苇荡内,向几公里外的养虾场钻去。

    芦苇密密匝匝,最高的地方有两人高,沽河边地势较洼,地面泥泞难行。蚊子和蚂蟥咬的大包、血痂与衣服绞在一起十分难受,火辣辣的疼痛,汗馊味更是醺得我们自己都要作呕。但目标出现,让我们斗志骤然爆发,精神倍增。

    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已经望见几座养虾的窝棚顶。前方突然出现一小片空地,周围大量芦苇被踩踏倒伏,中央经雨水淋泡后还凹陷下去。

    这是一个长坑,这让委糜的我们顿时为之一震。

    项东升蹲下,用刀试着挖开泥泞的黑土,我和骞小兰也过来帮忙。约挖下去三四十公分,土内有一团一团的白色蛆虫,翻滚蠕动,令人作呕。强烈的腐肉臭味醺得我们要窒息,但我们却精神高度紧张,心里惊喜、惊恐绞织在一起。

    我心嘣嘣地要跳出胸膛,头皮阵阵发麻。没有人说话,我们都知道眼前这一切意味着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