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明日边缘之伐清 > 第七章 驻兵腾冲
    ();

    吴三省象是在旁听,连一句话也没插。说起来,这是忠义营的军议,他是外人,旁听倒也没错。

    等众将散去,吴三省才向窦英详细询问这段时间以来的经历,以及太子入滇监国的一些事情。

    窦英原原本本把事情讲述一遍,连带着太子监国后所颁布的谕旨,还有忠义营成立后的诸般情形。

    “祁三升襄赞军务?!”吴三省消化了大半内容,却对这项任命皱起了眉头。

    窦英点头道:“正是咸宁侯,解兵归并忠义营,又老于军务,担心我年轻冒失,所以在旁提点参谋。”

    吴三省翻了翻眼睛,说道:“你可知咸宁侯素以骁勇著称,在军中与故泰安伯并列。若是上阵厮杀,自是不必多说。这参谋襄赞,哪里是他能够胜任的?”

    窦英眨了眨眼睛,解释道:“咸宁侯想是有勇有谋,只是平常不得施展其谋略罢了。象那张飞,勇冠三军,却也粗中有细。”

    吴三省这回改成撇嘴了,说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咸宁侯,再怎么也变不了太多。”

    窦英嘿嘿一笑,说道:“这个襄赞军务,倒不一定是出谋划策。我想把维护军纪、执行军法的重任交与咸宁侯,一支强军没有铁的纪律可是不成的。”

    吴三省垂下眼睑想了想,说道:“那谁掌管忠义营的军费、物资,谁监督军饷发放?强军铁律自是要的,可有罚也必有赏,这也是不可或缺吧?”

    窦英觉得吴三省的话中有话,关于忠义营的军需,如果杨时捷不被白文选要走,自然是由这个认真的家伙掌管。可他现在,还真没物色好人选。

    难道吴三省也想留在忠义营?一边口口声声说祁三升襄赞军务不靠谱,一边又指出管理军需还缺人。

    可怎么看,吴三省也不象是精通算术;就象祁三升那种肌肉大叔,不象是能摇扇子出主意的那种。

    想到这里,窦英便试探着问道:“我倒是真缺个信得过,又大公无私,最好还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来管理军需。”

    吴三省挑了挑眉毛,似乎连眼睛也冲着窦英眨了眨,好象在说:那大公无私、德高望重的前辈,不是正在你眼前?

    窦英觉得应该再直白一些,便拱手道:“晚辈想来想去,吴叔是最合适的,不知吴叔肯不肯屈就?”

    吴三省往椅背上一靠,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装出考虑的样子,心里却道:臭小子,远近都分不清啦?我和你父亲的关系不比祁三升更亲近?他能来指手划脚,我便不能扶持晚辈?

    好半晌,吴三省觉得矜持得差不多了,才“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说道:“看故泰安伯的面子,看在你叫我一声吴叔的情份,我便替你掌管军需,干这又忙碌又得罪人的差使吧!”

    窦英心中暗笑,却恭恭敬敬地拱手施礼,“多谢吴叔相助。晚辈年轻气盛,正需要前辈的指点告诫。”

    “嗯!”吴三省摆了摆手,说道:“我是看好你的,好生去做,我的部下,谁不服就狠收拾,不用太顾及什么前辈长辈。”

    顿了一下,他又加重语气说道:“还有啊,对咸宁侯,打仗时可不能听他瞎出主意。”

    窦英笑着点头,心中却有不祥的感觉。这三升、三省两位前辈好象不太对付哈,以后不会老是掐架吧?

    ……………

    腾冲在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历代都派重兵驻守。

    明代正统年间建造此城,景泰年间又加固,城墙全系巨石砌成,周长约七里三分,高两丈六尺,厚一丈八尺,城楼高四丈有奇,又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这样高大坚固的城墙,不仅在冷兵器时代,刀矛弓箭难以攻破。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机枪、迫击炮、山炮、野炮等武器也难以摧毁。

    窦英整顿人马只了一天时间,便率部出南甸,进驻五十余里外,又被称作“石城”、“铁城”的腾冲城。

    在众将看来,如果凭高大坚固的城垣来作战,足可以御数倍敌人于城墙之外。

    但窦英却没未想过死守腾冲,他要的是一个稳固的基地,并离着首选的反攻目标——永昌更近一些。

    当然,驻兵腾冲还有另外的考虑,那便是此地有火山,也就有制造火药的硫磺。至于其它两种原料,木炭和土硝,则比较容易获取。

    到达腾冲的第二天,窦英便命人在城外来凤山搭建工坊。又从军队中选取工匠出身的三百多官兵烧制木炭,并贴出招募工匠和收购硝石、硫磺的告示,先开始了火药的制造。

    随后,窦英又派人四方传书,召集腾越州各家土司前来腾冲议事。

    虽然清军追击永历进入腾越州,但滞留的时间较短,活动得范围不广,地方破坏得不算严重。

    所以,各家土司的损失不大,祖上积累的钱粮还在,也就成了窦英暂时解决军粮问题的选择。

    而窦英之所以敢借,并不是打着赖账不还的龌龊心思。他对得到暹罗的援助很有信心,也就不担心日后食言而肥,招致土司的怨恨。

    要想尽快反攻,就必须尽量地保持后方的稳定,尽量用温和的手段来安抚各家土司。

    窦英的思路在别人看来是不够强硬,但别人也不知道他要反攻的迫切。

    如果在雨季来临之前,不能攻破永昌的话,被阻隔于湅沧江以西的明军残部就很难再坚持下去,多半是又会重现投降潮。

    而在迤西边外的明军残兵,加起来兵力可是不少。象澜沧边外的李如碧、廖鱼等;丽江边外还有马宝、马惟兴、刘镇国、高启隆等。

    为什么历史上的投降潮是发生在五月份之后,窦英的分析便是雨季的原因。在荒郊野外,本来就粮药缺乏,连绵不绝的阴雨就会成为夺命的绞索。

    在亚热带的滇省,特别是高山丛林,雨季的可怕是外人所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