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明日边缘之伐清 > 第四章 逃离叛军的吴三省
    ();

    西边的天空出现了鱼肚白,再次得到兵士报告,身后没有追兵,定朔将军吴三省才稍微松了口气。

    自磨盘山撤退,吴三省率领部队断后。他一边护卫着妻子家眷,一边沿途收拢溃兵,还要避开清军的追击,可谓是艰辛困难。

    而明军从磨盘山撤退,因为种种原因,也并没有全部按照李定国制定的计划行事。

    比如历史上,广昌侯高文贵所率的兵马,就与李定国所部失散,后来入缅接驾不成,高文贵愤郁交加,染瘴身亡。

    而定朔将军吴三省却是最忠于南明,也最积极地寻找李定国,希望与其会合的将领。

    只不过,吴三省的人马兜兜转转,却在南甸遇到了叛将杨武,以及前两日与杨武合兵一处的总兵刘启明。

    这两个家伙已经决意投降清廷,但杨武还贪心不足,想着拿到朝廷封其国公的敕谕再出边外降清,以期获得更高的待遇。

    杨武和刘启明合兵之后,人马已有三千多。就凭着这些人马,杨、刘二人便胁迫吴三省一起降清。

    吴三省的人马不过一千五六百,眼见不敌便佯装答应。然后趁着杨、刘不备,吴三省丢弃大营、妻子,只率军队突然出发、连夜赶路,希望能脱离叛将乱兵的威胁。

    大半夜的奔波,吴三省感觉到了将士的疲惫,但为了彻底安全,他还是没有下令休息。

    根据吴三省的判断,杨武、刘启明发现他深夜拔营潜走后,一个选择便是整军追杀,以免叛明降清的意图暴露;另一个选择便是直接去降清廷。

    所以,吴三省必须率军加紧赶路,防备杨武、刘启明追杀灭口。

    正匆匆急进时,前锋突然停止行进,喧嚣声也随之而起。

    吴三省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行进受阻,总是与他的计划不同,心中不免惶急慌张。

    一个斥候从前方驰奔而回,向吴三省报告,前面有来路不明的友军拦路,询问何人为将,前往何方?

    吴三省心中稍定,只要不是叛军,多少就有转圜的余地。说不定,这支残兵的统领还是旧识。

    想到这里,吴三省纵马而行,来到队前,冲着对面的部队大声道:“吾乃大明定朔将军吴三省,请问贵部是何人统领?”

    听到吴三省报号,对面的人马似乎起了阵骚动。毕竟吴三省是参加过磨盘山之战的,窦英的人马中很多中低级军官也都认识他。

    “真是吴将军嘛?”高泰明勒马向前,客气地询问道。

    吴三省挥手示意旁边的亲兵举过一支火把,照清他的脸面,又开口说道:“仔细看清,正是本将军。”

    高泰明看得清楚,赶忙翻身下马,大步上前施礼,“见过吴将军。卑职高泰明,现归属平朔将军窦英帐下。”

    吴三省愣了一下,心中惊喜交加,赶忙问道:“窦英?!他在何处?”

    高泰明答道:“回吴将军,窦将军就在军中,待卑职派人去通报。”说着,他叫人去通知窦英。

    吴三省很是期待地等待,又依稀看着高泰明有点眼熟,便试探着问道:“高泰明是吧,你可是随着窦英在磨盘山重叠设伏?”

    高泰明咧嘴笑道:“卑职正是其中一员。”

    吴三省跳下马,欣慰地连连点头,“九死一生的伏击啊,能全须全尾地脱身,真是了不起。我也听说了一些风传的消息,知道你们将军安然无事,这高兴喜悦是不用说了。”

    高泰明说道:“卑职领命再伏磨备山时,也没想到会是如今这个样子。呵呵,多亏了窦将军的谋划,我们才得以脱身,又有了为国尽忠、建功立业的机会。”

    “嗯,嗯!”吴三省连连赞叹道:“没看出来,窦英这孩子是真有出息啊!”

    正说着,窦英在几个亲兵的护卫下纵马奔来。离得不远,他便翻身下马,缰绳甩给亲兵,大步抢上,躬身施礼,“见过吴将军。”

    吴三省迈前两步,伸手相扶,对着窦英左看右看,用力拍了拍他的胳臂,哈哈大笑,“好小子,干得不错,比你吴叔强多了。”

    窦英笑着说道:“吴叔过奖了。”停顿了一下,他又问起吴三省为何率军匆匆赶路。

    吴三省把事情大概讲述了一遍,自是对杨武、刘启明一番痛骂。

    窦英想了想,说道:“吴叔,你先率部属进我们的营寨休息。我布置一下,若是叛军追来,便打他们个落流水。”

    吴三省问道:“你率军至此所为何事?难道知吴叔有难,特来相救?”

    窦英对后半句的调侃只能是呵呵一笑,说道:“杨武叛心已定,我是奉旨前来扫灭。碰上吴叔,也是机缘巧合。”

    吴三省笑了笑,说道:“那好。我就带人先休息,这下可算是安心了。”

    窦英赶忙让人引领吴三省所部前往营寨,他又召集众将,进行了一番部署。叛军不追来便罢,若是追来,便合击歼灭,尽量不使一人漏网。

    ……………

    东方的天际显露出了一道金红色的光,越来越大,愈来愈明亮。

    杂沓的马蹄声突然划破了清晨的静寂,由远而近,越来越是听得清晰。

    刘启明骑在马上,微皱着眉头,实在是不愿干这份费力不讨好的差使。

    追击曾经的友军,这本来就让人心里有个疙瘩;更何况,可能还要经历一番厮杀,损失一些人马。

    只是刘启明的人马少,合兵之后虽未打散,也敌不过杨武的力量。所以,刘启明只能委屈地听杨武的号令。

    就说这一千二百左右的追兵吧,杨武的人马占了多数,刘启明只是明义上的总指挥。而游击王朝兴作为杨武的心腹,才真正控制着这追击的骑兵。

    杨武为什么派自己出来追击,刘启明也是心知肚明。

    如果追击的人马都是杨武的,留守营寨的就不占多数,担心刘启明趁机作乱;如果追兵尽是刘启明的手下,杨武又怕这家伙跟吴三省似的带兵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