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明日边缘之伐清 > 第二十九章 接驾之议
    ();

    感谢夜月蝉鸣和明月醉春风的打赏,感谢投推荐票的书友,祝朋友们万事顺意。

    历史上,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还有广昌侯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等明军,都曾入缅接驾,也都曾接到撤兵敕谕,无奈而退兵。

    是愚忠到不敢违抗圣旨,还是担心违旨的后果,也可能是两者皆有。

    窦英自然也知道救驾一说有点勉强。永历君臣还未深入缅地,谁也不知道以后将被囚禁的危险,他们是心甘情愿入缅苟安的,你救的什么驾呢?

    再说了,你就是打着“救驾”的旗号,别人不深追究,永历要是不愿意出缅入滇,不愿意被救,那又怎么办?

    来软的?苦苦哀求可不是窦英的性格禀性,而且还不一定好使。敕谕一发,你不听,那可就是抗旨不尊,大逆不道,是砍头的大罪。

    来硬的?那你是“救驾”还是“劫驾”?就算永历君臣迫于兵威,出缅入滇了。以后会不会找个机会报复,会不会有大臣提议治罪,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所以,弄得不好,窦英就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好心不得好报。

    其实,这也是很多穿越者的无奈。

    因为你预测的祸福可是还没发生的事情,别人避过灾祸,或者承受福贵,多半也是不会感激你,因为他不知道将来的事情。

    可要是放任不管,等到灾祸临头,或是福贵将要到手,你再提供帮助,又太晚而来不及。

    难道只能当事后诸葛亮,放放嘴炮,来显出自己未卜先知的高明?比如“我早知道会这样,他就是不听”,“当初要是听我的,何至于此”……

    窦英既然已经决定入缅“救”驾,这些日子以来,当然考虑过各种的可能,设想过几种结果。

    所以,对于杜彪子的,也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顾虑。窦英理解,理解得很充分明白,尽管杜彪子没有说得这么直接露骨。

    “杜叔——”窦英又一次叫出了这个显得亲近的词语,并抬手示意杜彪子听他继续说下去。

    窦英抿起嘴角,缓缓说道:“杜叔的爱护,我自然是明白和感激的。您的顾虑担心,也是极有道理。我已经想得清楚,入缅救驾势在必行。至于是何种结果,现在还不好确定。但总要去试一下,才会甘心吧!”

    杜彪子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已经想清楚了,那便去做吧!”

    顿了顿,他吐出一口长气,笑道:“这些日子以来,你的智谋心计,着实让人刮目相看,由衷钦佩呀!”

    “杜叔过奖了。”窦英露出开心的笑容,说道:“晚上的军议,还望杜叔、王叔支持小侄,使得入缅救驾不为众将所阻。”

    “那是自然。将军之前的交代,我等都记得牢靠,绝不会误事。”杜彪子站起身,拱手道:“将军如无吩咐,末将便告退了。”

    “杜叔慢走。”窦英起身相送,直到帐门。

    回到椅中落座,窦英不禁慨叹一声,“我与你们不同啊!”

    这个不同并不是指窦英死去活来的本事,而是他的思想,他的理念。

    在当时的人们心里,忠君爱国是不可分割的,皇帝就代表着国家,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家天下。

    但在窦英的心中,爱国是肯定的,绝对的,没有任何问题。忠君嘛,便要看这君是不是值得效忠。

    而从永历的言行,却是不可能得到窦英的认可,得到他的忠诚。

    窦英也绝不会把自己将来的安危,置于他人之手。皇帝不行,大臣不行,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行。

    也就是说,别人想着接驾救驾,是忠君之念;窦英却是更在乎抗清大业,着眼于重振华夏。

    别人担心背上抗旨不遵、大逆不道的罪名,窦英却不会因为将来可能的降罪、处罚,而畏缩不前。

    虽然寄希望于永历来实现中兴大业,可以说是缘木求鱼。但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是军队和百姓的思维。

    皇帝弃国,人心涣散;永历蒙难,则明祚已绝,亡国无疑。

    所以,永历作为人们心中的抗清大旗,是不能倒的。直到有一天,抗清旗帜被别人擎起,并得到军民的认可和拥戴。

    自己会成为那个高擎抗清旗帜,成为人们希望的寄托,并引领着军民走向胜利的大英雄吗?

    窦英翻看名册的手久久没有动,眼神也没有焦点,精神全不在名册上,一时竟想得痴了。

    ……………

    出于对皇室贵人的尊重,或者还有敬畏,段时捷亲自护送,安排好刘贵人和几个宫女的住处,才告退返回。

    永历君臣巡狩缅甸,这个消息对段时捷来说,如同沉重的石头压在心上。

    他是一个心思比较细,考虑事情比较缜密,做事也很认真的人。对永历弃国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后果的严重也有着比较正确的估计。

    段时捷自然不会想到永历君臣入缅后形同囚禁,最后还被献给清军。

    但从自身的考虑,以及孙崇雅的乱兵,他也能预料到天子弃国对人心的影响是多么恶劣。

    好嘛,我们还在浴血奋战,还在抵死抗清。你倒好,逃到外邦苟且偷安了。那我们图的什么?难道我们不是为了你朱家天下?

    由己推人,段时捷都感到有些灰心丧气。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前途黯淡,从而自寻出路,甚至是投降清军,恐怕也将是相当普遍的事情。

    骑在马上,段时捷面沉似水,思绪翻转,手中的马鞭无意识地一下一下抽打着靴子。

    不知道万岁是暂时避难,还是要继续深入缅地,不思复出入滇之事?

    段时捷苦笑了一下,也是自知这位万岁爷的脾气禀性。闻风而逃,好象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回了。

    不知道晋王殿下得知此事后,会做何反应?可能会向缅方交涉,再联络皇上,迎圣驾出缅吧?

    段时捷想到这里,心中悚然一惊。回想窦英的言语和行动,不正是听到什么消息,赶来与晋王会合吗?

    现在呢,没找到晋王及其率领的主力,却碰上了孙崇雅的乱兵,还得到了圣驾入缅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