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明日边缘之伐清 > 第十七章 太子出缅?!
    ();

    闰正月二十六日,永历君臣自解武装,手无寸铁地进入缅甸;行走几日后到达蛮莫,当地土官思线前来迎接,永历帝赐给了金牌、缎帛厚礼。

    土官思线将永历君臣安置在城外营房,便派人向缅王奏报,让永历君臣在此等候王令。

    几年飘泊,几度徬惶,由湖南武冈到广西桂林,又由广西至贵州,再由贵州至昆明,最后竟避入这异乡他国。

    永历黯然叹息,四下瞅瞅,营房破旧,他这间还算是好的,但也令人压抑难过。

    “万岁,黔国公、华亭侯在外求见。”文书房太监江国泰进门躬身通报。

    永历点了点头,收拾起情绪,在椅中正襟危坐,摆出皇帝的尊严。

    沐天波等人走进来,施礼拜见。

    “众爱卿平身!”永历抬了抬手,开口说道:“刚刚安定,众爱卿不抓紧休息,可是有事奏报。”

    沐天波上前奏道:“陛下,微臣等经过商议,觉得有些事情不可不虑。”

    永历微微皱了皱眉,说道:“爱卿所虑何事?”

    沐天波说道:“陛下巡狩缅甸,本也是暂且避难。但今已解除武装,并无自卫能力。若深入缅地,出之不易,且要全看缅人态度。”

    永历不置可否,静等着沐天波继续陈述。

    “此地属缅边,尚未深入。”沐天波垂下头,继续说道:“微臣以为,不若将文武将士一半随大驾入缅,以一半导太子入茶山调度各营。即上在缅地亦有外援可恃。不然,深入夷穴,音耗内外不通,恐生困难出。”

    “沐国公言之有理,微臣附议。”华亭侯王惟华上前施礼,赞同沐天波之议。

    永历没有立刻回答,认真想了片刻,才说道:“沐国公、华亭侯,二位卿家所言确是稳妥。嗯,且容朕再思,明日再议。”

    沐天波和华亭侯心中欢喜,觉得此议基本上算是通过,便告退而出,只等明日永历下旨。

    第二天,沐天波等人始终不见永历下旨。将到傍晚,沐天波和王惟华耐不住了,再次拜见。

    永历召见二人,面露无奈之色,说道:“卿等所奏,朕本已同意。然皇后有言,太子尚幼,如何能独担大任,发号施令?”

    沐天波和王惟华互视一眼,便要上前再谏。

    永历赶忙又说道:“若是有臣工不愿追随大驾,便可自去。此地尚入深入缅地,出之甚易。”

    什么意思?沐天波和王惟华面面相觑,都琢磨出永历话中有话,细细思之,只能告退而出。

    出了所谓的“大殿”,沐天波和王惟华唉声叹气,深为将来的处境所忧虑。

    沐天波苦笑连连,黯然地欲言又止,“我等本意是导太子入滇,使陛下在缅地亦有所恃。然陛下竟疑我等不欲随驾,或许还疑我等欲另拥太子……”

    王惟华明白沐天波要说什么,也是心中凄苦,无可奈何,只能是连连摇头,劝解道:“陛下未有此意,沐国公多虑了。太子年幼,中宫不舍爱子,也是人之常情。”

    沐天波重重叹了口气,“手无寸铁,深入缅地,是囚禁还是善待,却只在缅人。待外援断绝,虏廷施压,缅人若是反复,也只能任其宰割矣!”

    王惟华低头叹息,嗫嚅道:“滇省尚有晋巩二藩,尚有兵将作战,缅惮我大军,恐不至如此吧?”

    沐天波的手停在半空,又无力地垂下,懒得驳斥王惟华这自欺欺人的梦话,叹息着转身而去。

    …………..

    闰正月二十七,窦英所率人马进入陇川宣抚司辖境。

    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瑞丽、遮放及缅属高丽等地区,以多氏为宣抚使,世代沿袭。

    在镇康御夷州留下了一些伤兵,并留三十明军卫护,窦英又从逃难的百姓中挑选三百会骑马的精壮,兵力已达七百余。

    从永昌撤出,一路行进,在乡镇城市,窦英都尽力搜购马匹。反正钱财甚多,把这支部队装备到最好,窦英一点都不心疼。

    所以,加上驿站、永昌的缴获,现在这七百余人,都保证了一人双马,行进速度极快。

    要不是战马数量所限,窦英能从难民中一下子招募千五百人不止。

    眼见天色不早,正路过一个名东山的乡镇,窦英便下令扎营休息。

    估计着时间和距离,窦英认为明天便能进入瑞丽。待休整一天后,便从天马关直入缅境,赶到八莫顶多也就两天时间,应该是来得及的。

    尽管不住现成的房屋,却要扎营立寨,明军将士也不觉得很是辛苦。因为营寨立得比较简单,并不挖掘壕沟、立巨木为墙,工作量不大。

    但营寨扎的地方还是比较讲究,一旦有警,也不致四面被围,难以抵抗。

    而这些工作,都由段时捷和高泰明主持,干得极有章法。窦英只是规定必须在营寨内建厕所,不准随地大小便。

    其实,窦英自领军以来,只规定了那么三条纪律: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许喝生水,营寨内要挖厕所、不准就地解决,严禁骚扰百姓。

    四条中倒有三条是生活方面的,因为窦英严重怀疑所谓的水土不服,就是不讲卫生导致的痢疾,或是其他什么病。

    实施之初,将士们都不太习惯,段时捷、高泰明还委婉地表示,不必要求得如此严格。

    但窦英对此态度很坚决,并且亲自监督执行,到现在,终于是成为了不变的规矩。

    人马杂沓,又是立营,又是派出侦骑警戒,很快就惊动了当地的土官。

    当时的陇川宣抚使叫多胜祖,此地的小土官也是多氏族人,叫多安宁。

    得到消息,不明所以的多安宁赶忙命人带上些猪羊菜蔬,还有些许钱财,以犒劳之名前来打探情况。

    此时,窦英正在地图上做着标记。桌前则是岩依,不时地指点。虽然是指点,但岩依却很是惊讶。

    因为窦英所画的地图已经是十分准确,只是有些地名不是古代的称谓,有些小路不是他所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