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撕裂命运的三国 > 第四十二章 范燕之计
    ();

    王匡正在为稻米一事发愁,这时听见下人禀报说陆逊求见,急忙将他请了进来。

    来到会客室,陆逊示意范燕先待在屋外,自己先进了会客室。

    “陆大人,你可总算来了。”见到陆逊,王匡急忙迎了上去,看茶请坐后,便说道,“陆大人,你可知道这两天长辽城发生的大事?”

    “大人说的可是稻米一事?”

    “不错,不错,我身为辽东郡太守,也是长辽城父母官,实在不忍心看长辽城百遭受饥荒之苦,可是我又没什么好办法。”说着,王匡叹了口气,“陆大人,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陆某正是为此事而来。”

    “哦,陆大人有何高招,快快说来。”

    “不急,范燕进来吧。”这时,陆逊唤了一声。

    范燕走进了会客厅,见到王匡以后,恭恭敬敬的拱手道:“小人范燕,见过太守王大人。”

    “范燕?”王匡一皱眉,打量范燕再三,疑惑的看了陆逊一眼,问道,“陆大人,这位是……”

    “范燕是长辽书院的学生,我此次带他前来,正是为了稻米一事。”陆逊指着范燕说道。

    “范贤才,快请坐、请坐,不知你有何高招?”听罢陆逊此言,王匡急忙拿了张椅子过来,待范燕受宠若惊的坐下来后,王匡甚是恭敬的问道。

    “啊……”范燕一愣,没想到太守王匡如此礼贤下士,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啊什么啊,王大人问你话呢,稻米一事,你到底准备怎么办?”坐在一旁椅子内的陆逊轻轻咳嗽了一声,又道,“稻米一事,我看其实也很简单,王大人是太守,你只要下个命令让市场上的稻米便宜一些,便宜到十文钱一升,便完美解决了。”

    “陆大人,你是有所不知啊。”王匡叹了口气,说道,“市场上那些稻米都是城侯阿尔文的,我的官级虽比他大,不过他是修罗人,我根本无法命令他,而且城里的一千修罗军团只听他的调遣,便是论实力我也不是他的对手啊。”

    “啊,不是吧,我记得三年前州牧伏尔甘大人给了大人您五万士兵来剿灭群山山脉的山贼,怎么,难道大人手下的五万士兵害怕那一千修罗兵不成?”

    “哎,陆大人你有所不知,这三年来伏尔甘大人多次征调派给我的那五万士兵,三年之前,是有五万之多,如今这年头,是连五千都没有了,上次围剿群山山脉又损失了八百多士兵,如今还剩下不到三千士兵了。”

    “哦。”陆逊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应该是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吧。

    “若是让我命令阿尔文将稻米的价格放低一些,那恕王某无能为力。”又叹了口气,王匡望着范燕,问道,“范贤才,你是否有其他的高招?”

    “有。”范燕点了点头,然后谦虚道,“不过高招是谈不上,只是一个粗浅的法子,还望大人能海涵。”

    “别和我客套了,有什么法子你快说吧。”

    “是,王大人据我所知,整个长辽城内除了城侯阿尔文拥有稻米外,官府粮仓内也应该存放了不少稻米粮食吧。”

    “官粮?”王匡皱了皱眉,摇头说道,“不行,官粮是给公家用的,不能给民用;再说官粮库存不多,即便是全部分发给长辽城的百姓也不顶不了一个星期啊。”

    “王大人,你误会我的意思了。”

    “误会,范贤才,那你的意思是?”王匡一愣,不解问道。

    “王大人,我的意思是如今长辽城稻米价格如此高的离谱,不如把官府粮仓里的稻米粮食拿在市场去卖。”

    “把官府粮仓里的粮食也拿出去卖?”王匡一怔,然后怒道,“荒唐,我这么做,和阿尔文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王大人,如果你同意将官府的稻米粮食放在市场上卖,那么长辽城稻米粮食的价格自然会降下来了。”

    “什么,这就降下来了,不是吧!”听罢赤炎,王匡眨了眨眼睛,一脸的不信。

    “不错,如果把官府粮仓的稻米粮食拿出去买的话,长辽城的稻米粮食价格就会降下来,到时人人都买得起,就不怕会有人饿死了。”这时,一旁的陆逊忽从椅子中站了起来。

    “陆大人,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恕王某愚钝,实在不明白,还请陆大人指教。”虽然陆逊也赞同这法子,不过他王匡还是不,明白。

    “王大人,你想,只要我们把官府粮仓的稻米粮食拿出去卖,价格只要城侯阿尔文所设的稻米粮食价格低,那长辽城的百姓自然全部来我们这里买粮食,届时,城侯阿尔文自然会把稻米的价格降下去,而且为了让城里的百姓买他的稻米粮食,他说设立的价格自然会比我们低;而他只要一降价格,我们就紧跟着将,如此一来二去,长辽城的百姓便能人人买得起粮食。”

    “哦,原来是这样。”王匡似明白了一些,这时又道,“不过,陆大人你怎么肯定,城侯阿尔文会降低稻米粮食的价格?”

    “阿尔文挑这时候卖稻米粮食,不是为了钱,又是为了什么?”一声冷笑,陆逊很自信的撇嘴说道,“明天只要把官粮拿到市场上卖,阿尔文的肯定会把稻米粮食的价格降下去的。”

    “有陆大人这句话,王某就放心了,对了,顺便再问一句,明天把官粮拿到市场上卖,那该定什么价格才好呢?”

    “一升,一百五十文。”

    “一升,一百五十文,这会有人要吗?”王匡心里是嘀咕,嘴上却是没说……

    次日,天阴。

    更为愁云惨淡的是长辽城的平民百姓。

    昨天粮价已经涨到了一两十文钱,今早一开市稻米的价格便是一两二十文钱了。

    眼看着价格越来越高,可是稻米有人会买吗?

    此刻在城侯府,城侯阿尔文时刻等着探子来回报消息。

    昨日,稻米的价格一两十文钱,只成了十几笔买卖吗,今天稻米的价格一升一两二十文钱,怕是更没人买了吧。

    “李军师,昨日就没多少人买,如今稻米的价格越来越高,难道真的会有人买?”这时,阿尔文一皱眉头,不无担忧的问道。

    “城侯不必担心,若今日无变故的话,市场上的稻米一定会销售一空的,虽说稻米的价格越来越高了,但相比饿肚子,还是性命来的更加重要。”一旁的一个高瘦中年人很笃定的说道。

    他是李儒,城侯府的军师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