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献身大农业 > 第十九章 曙光
    ();

    “这些你怎么知道的?养猪比种田赚钱,但猪没那么好养的。你那么大一点操心这些干什么。”周向南压下了怪异的感受。近半年来,小四表现的越来越成熟懂事,完全超出了他那幼小年龄的应有水平。平时他们不自觉的也给与了远远超出小四年龄的信任,但认真深究起来,这种懂事与年龄对比的反差还是困扰着他们。

    农村很多时候都把孩子的成熟懂事和聪明划上等号。周向南觉得不对,但他又表达不出太明白的道理。

    小四也是刚醒悟过来。这时候什么物资都紧缺,做点什么都能赚钱。干嘛还搞竹编工艺,不是脑袋有包么。竹编只有走工艺路线才有发展前途,但现在老百姓正在考虑肚子的事,哪有功夫欣赏工艺。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资料方面才是稳当的赚钱行当。

    他能想到这些还得感谢那两只大公鸡,平常天天看见拴着的大肥猪,愣是没往这上面想。刚才被鸡撵着的时候还从大黑猪旁路过呢。在摔下的刹那,他才顿悟。一朝顿悟,简直豁然开朗。所以为了感谢这两只鸡,他决定让妈妈做成叫鸡,太漂亮了。

    “阿爸,国家一直都鼓励养猪,以前是粮食少没法多养。现在政策也慢慢放开了,以后可能就会取消统购统销,到时候猪肉肯定涨价。咱家多养一点,说不定就赶上了。”小四一看老爸没立刻反对,就更进一步。

    “老话讲,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现在刚分田到户,收成这么好,安心种庄稼就照了。”沈冬兰也不明白小四想干什么。但大规模养猪太不稳定了,出现一点差错就是鸡飞蛋打。每年养个一两头就够了。

    “阿妈,去年这些田收那么多粮食,今年即使增收也不会太多吧。那去掉口粮和化肥种子,一年就收入几百块钱,跟以前相比强多了。但以前基本什么也不买,因为没钱买,大家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今年呢?阿爸都去多少次供销社了,越有钱越不经。”

    “你爸是去得勤了,天天脚踏车当当响,不像过日子的,以后少买点”说着还白了周向南一眼,但还是不同意。

    “阿妈,以后那些能干的都富起来了,你靠省能省几个咯,还一年不吃肉了么?”

    “你到底想搞什么?”周向南若有所思,没有理会沈冬兰,也没有像沈冬兰那样直接反对。

    “阿爸,我知道你想让我们几个都吃商品粮,靠种田以后是供不起我们几个念书的。”小四一看有戏,直接祭出了大招。

    周向南一惊,这事他好像没对谁说过,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现在孩子们还小,说出来也没用。

    沈冬兰看了周向南一眼,这事她都不知道。她还以为周向南在孩子们面前念叨过,被小四听见记住了。不过这是好事,以后要是真实现了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这你听谁讲的?”

    “阿爸,你有一天抱着我的时候讲的,我记住了。”小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唔……”周向南想了半天也没想起自己对谁说过,应该是自己嘀咕的时候被小四听到了。他信了小四的话。

    “先养几头试试吧,养多了这些粮食都不够吃,要是生病了就砸锅了。”

    “阿爸,我的意见是要养就要往大了弄,盖砖头猪圈。钱不够找阿爹阿姥爷家借。我们这猪品种也不行,长太慢了。县里养猪场应该有新品种,到时候过去看看,有就买回来。以后养猪不喂粮食,喂饲料,比喂粮食省钱还长得快,我会配饲料。我也懂点兽医,不行把赵驼子请过来,他不是养猪瞧猪病都会么。”

    嗞……周向南咂摸着牙子,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和沈冬兰对视一眼,脸上表情跟牙疼似的。

    沈冬兰也不阻止了,反而看着周向南好笑。自己到底生了个什么孩子呀!

    “好,我也不问了。明天我就去拉砖回来。”周向南准备下午就去找人帮忙。

    “阿爸,先别急拉砖。沟里田里那么多黄鳝和泥鳅,卖到县里水产公司,弄好了也许就不用借钱了。顺便再去县里养猪场看看。有就先打个棚子,把小猪买回来再盖猪圈也来得及。”

    “这你又听谁讲的,我一字不识,都不会算账,做什么生意咯。”

    “阿爸,没让你去一斤斤称着卖,去水产公司跟去食品站卖猪一样,都是公家的地方,人家也不会唬你,该多少就称多少,钱人家也会给你算好的。”

    “这熊孩子,净听你日摆了。你听谁说的食品站就不唬人了?老百姓把猪拉到食品站,他们说几等就是几等,那是完成任务,你还不能说不卖了。”

    “还这样啊!”小四把这个年代和这个年代的人想得太单纯了。这时代的人只是见得新事物少一点,思想却不一定单纯,人的特性是不会因年代的不同而出现太大的分别。

    对不怎么出远门,没做过生意的人来说,这事还是挺为难的,尤其在这个年代。也就“不用借钱”让周向南动了心。

    小四毕竟是个孩子,周向南对他再放心也还是需要求证一下,毕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嘛!小四也支持周向南去看看。铁打的事实才能坚定人的信心。

    小四知道,周向南对于做生意是犯怵的,从年轻到年老都是。主要原因是不识字,算不好账,再一个原因就是都是乡里乡亲的,抹不开面子。这边生意人如果遇到熟人来买东西,最后都会说一句:我都嫌丑的慌,拿你钱了啊。但这只是一句客套话。而周向南是真的觉得不好意思,向不认识的猪贩子出售小猪仔都能把大额的零钱抹去,搞得好像他更富余似的。

    第二天周向南凌晨就出发,那时候小四他们几个还在熟睡。周向南是骑自行车走的,趁着天上的半月把路照亮。中午太阳偏西的时候,周向南灰头土脸的回来了。此处灰头土脸是名词,确实是灰头土脸,因为有风,吸了一路的尘土。

    简单洗了把脸,沈冬兰把留的午饭端了上来。周向南大口吃起来。

    “你们猜县里收好些钱一斤?”周向南故作一脸神秘状,情绪很高。

    “三毛左右”小四有个大概的估计。

    “大的泥鳅三毛三,黄鳝四毛六。有多少收多少!”

    沈冬兰很吃惊,这时候粮食才多少钱一斤,肉才多少钱一斤。这就是个无本买卖,不是抢钱是什么。城里人这么喜欢吃吗?这个价也比小四预想是要高不少。

    周向南不想浪费时间,吃完饭就扛着铁锹和推网就出门,这时候时间就是金钱。周向南逮鱼摸虾也是一把好手,在水渠边长大的人,水性好不说,对水里的生物也是不少了解的。直接奔着一片沼泽地过去。

    正所谓:若想建猪圈,先把本钱赚。欲倔一桶金,水中土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