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气味追踪 > 第55章 莫泊桑的牡蛎

第55章 莫泊桑的牡蛎

 热门推荐: 亏成麻瓜从文娱开始
    周一下午,生化组的各个实验正常开始后,我来到了珠博士的实验室。

    珠博士还没来。他此时可能还在办公室,为新的实验方案苦思冥想吧。

    我翻开近1个月的实验记录,里面有我在浑浑噩噩中做过的实验,也有我这段时间经常不在时他自己亲自做过的实验,一页页尽是失败,象烈士纪念碑一样,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我打起精神,将每个实验过程仔细回忆、认真思考,发现了许多失误。有的实验数据已经出现好的苗头,但却没有觉察、没有在此方向上继续下去,而是完全放弃,换成了新的方案,又从零开始探索。

    这些细节可能珠博士不一定知道,他太信任我了,是我的失职导致了公司项目的延迟。

    我得承担起这个责任。

    周二上午10点,当我安排完生化组的实验来到珠博士的实验室时,他也正好带着一个新的实验方案走了进来。

    “欣欣,这是今天的实验,看一下这个方案结果会怎么样?”

    这是上周前我做过的一个实验失败后的又一套方案。我没有象平时那样,拿起来快速浏览一遍就开始快速动手,而是一边看一边想着当时那个实验的情景。

    昨天我看过那个实验记录,似乎发现了一些问题。

    我再次翻开那个实验记录,对照着现在的方案,坐下来开始静静思考。

    珠博士奇怪地看着我,刚想说什么,突然停住了。他可能不想打断我,可能也想听听我这个小姑娘今天会突然冒出些什么奇怪的想法。因为几乎1个月来,我在他的实验室几乎就象个哑巴一样,只会“嗯”、“啊”、“好”、“行”地应付,连个双音节都没发过。

    “珠博士,为什么不用上周的方案再试一下,而选这个方案?”

    珠博士没想到我1个月来第1次跟他说话,就是来挑战他。但我看得出,他的表情在几秒钟之间就转怒为喜。看来他也太需要有人来跟他进行技术上的碰撞了,没想到第1个冒出来人的是我。

    “上周那个方案作了几次,不是失败了吗?”

    “我刚重新看了一下数据,虽然结果数据不好,但中间产物有好的方向性迹象。我觉得自己当时精力不集中,忽视了,如果我们在实验中途注意到这一点,在实验后半段作一下调整,也有可能成功。”

    珠博士惊讶地看着我,从我手里拿过了实验记录,认真地看了一遍。然后慢慢地说:“对,这个长流程的实验,在最后两个反应阶段,如果将高温加热改为低温催化,就不会产生这么强烈的副反应。……来,欣欣,你先按上周的开始准备前半段实验,我去办公室查一下催化剂资料,设计一下后半段的方案,1小时后回来。”

    珠博士兴冲冲地离开了,我熟练地开始了我的工作。

    在我心里,这是全新的一天。珠博士一定在纳闷:这个小姑娘,病了这么久,怎么突然还长进了?

    下午3点左右,前半段的实验已重复完成,实验数据与上周完全吻合,接下来,按照珠博士修改的低温催化方案,我和他一起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后半段实验。

    所有工作准备就绪后,我调整好温度,打开电源开关,实验正式开始。

    我俩一言不发,四目直盯着实验装置。

    我无比紧张。凭我的眼睛,根本看不见里面的化学分子此时在如何变化;凭我的耳朵,也听不见催化剂如何费尽媒妁之言耐心劝说两个分子要这样结合、不要那样反应。

    我心里怦怦乱跳:上午那个大言不惭的论断,会不会结果出来后对珠博士造成更大的打击呢?

    珠博士看起来和我一样地紧张。他已经为这个实验头痛了1周,如果这次失败,不知又要头痛多久,说不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

    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定时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越来越响,整个实验室宁静得出奇,我的呼吸声、他的呼吸声都能听见。

    反应罐里,搅拌机在缓缓地搅着,催化剂粉末在瓶中来回翻滚。

    第1遍闹钟铃声响起,这是催化反应时间完成的提示。

    我前去打开了气体导管的阀门,反应生成的化学分子气体冲入导管,进入了一个被冰水包裹的烧瓶中进行冷却。

    我将温度提升了5c,气体骤然增加,越来越多的气体通过导管进入冷却瓶中。

    又1个小时过去了,反应罐中的液体越来越少,冒出的气体也越来越少。

    我看了一下珠博士,他用眼神示意我可以关闭了。

    我上前关掉了反应器的开关。然后从冰水中取出烧瓶,架在了另一套事先设置好的加热装置了,按实验条件设置好精确的温度,开始分馏。这是最后一道实验工序。

    10分钟以后,珠博士缓缓地走到我身旁,轻轻地抱了一下我的肩膀,小声说了句:“成功了。”

    我没想到他会突然作出这样的举动。虽然只是轻轻地拥抱,短短几秒钟。在他的怀里,靠着他的胸膛,我紧张得手脚发抖,两眼发呆,差点失去了意识。

    他放开了我后,红着眼睛说:“我闻得出来。”

    说完,就步履沉重、缓缓地走出了实验室。

    我呆呆地望着他离去时的背景。这1个月来我没有用心地看过他一眼,此时的他,显得异常地疲惫,似乎要立刻躺下来睡上几天几夜、精力才能恢复过来。

    6点钟刚过,我作完实验,清理完实验室,将最终样本交给了刘有德测试。

    刚坐到我办公桌上,杜雅芳兴冲冲跑了过来。

    “欣欣,珠博士5点钟就回家了。他让我通知大家今晚不用加班。我看他很累,让胡安开车送他回去了。实验室不就是些小小的瓶瓶罐罐吗,怎么会搞得那么累呢?不会闻了什么化学气味中毒了吧?”

    我说:“不会。他绷紧好久的神经终于放松了。”

    “你的功劳吧。”杜雅芳看着我,眼神中满满的敬佩。

    我轻轻地笑了笑,说:“晚上请你吃烧烤。”

    “好哇!”

    “就去我们宿舍附近。”

    杜雅芳高兴地看着我,我想她一定在想:这家伙终于从不知什么样的阴霾中走出来了!

    我和杜雅芳走出地铁口,拐过弯约300米左右,路边就是一排热闹的餐馆。晚上6点过后,这里就热闹起来,一直到晚上12点左右才停歇。

    有一家湛江烧烤店,专做烧烤生蚝,远近闻名,公司好多同事都知道它。据说,那些生蚝生长在南海北部湾边上的一个小溪入海口,位置偏僻,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生蚝长得又肥又大,味道鲜美。老板雇了一辆车,每天来往于深圳与湛江之间,拉运新鲜的生蚝。

    听人讲,10年前,为了抢那块稀有的生蚝养殖地盘,两个湛江老板找关系、打官司都没有解决问题,最后双方动用最原始的手段,进行了一场百人大战,其中一个老板在混战中毙命,这才决出了胜负。

    我一直想去那里吃一顿生蚝,不仅仅是为了一享口福,其实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渴望。我想,所有人只要想起中学课本上莫泊桑的那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都会有这种心愿。小说中的牡蛎就是生蚝。

    在这个烧烤店里,不知有没有中国的于勒。可惜,那位百人大战中毙命的老板连当于勒的机会都没了。眼前,正在擦桌子、端盘子送菜的小二中间,也许就有在南山科技园曾经创业、有过辉煌又一败涂地的老板。我不认识他们,但也许某一天,曾经给他打工的下属到这里宵夜时会认出他来,多给他施舍10块、20块钱小费。

    热腾腾的生蚝端上来了,蚝汁在滚烫的蚝壳上滋滋作响,冒着鲜香,杜雅芳和我都是第一次品尝这种特色美味,不知如何下手。

    正当我抬起头来,环视一周想看看周围桌子上的人如何吃时,突然看到远处一个熟悉的人影沿着人行道向这边走来。

    没错,是师姐的那位同事,她越走越近,我看得越来越清楚。她看起来已年过30,穿着跟杜雅芳同样的衣服,精神有些倦怠,脸上没怎么化妆,头发也没有用心打理。可能刚刚下班,看样子还没吃晚饭。

    她从我面前经过,没有注意到我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直勾勾地盯着她看。走过几十米后,拐进了一个小巷。没错,她还住在这里,跟我们是同一个村里的村民。

    “刚才那人是谁呀?”

    我刚缓过神来,杜雅芳看着我,奇怪地问道。

    “我师姐之前的一个同事。”

    “认识?那你叫她一起来吃饭。”

    “她不认识我。……其实我也不算认识她。”

    杜雅芳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

    “管她呢!”我转身对服务员说“服务员,来两瓶啤酒!”

    我跟杜雅芳大吃大喝起来。

    回到宿舍,洗完澡躺在床上,我又想起了师姐的那位同事。甚至一段时间里,只要杜雅芳换上那件与她相同的衣服时,我总会想到她。

    我这是怎么啦?

    难道我担心杜雅芳几年后会成为她?还是担心我几年后会落魄为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