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祖宗他来了 > 第026章 古籍与玉鼎
    ();

    对于课题组的这些学霸来说,阅读古文古籍没有丝毫难度,虽说要将这些杂乱无章的纸页分门别类,再通过内容比对整理成册,确实比较繁琐,但只要静下心来上些时日,总是能够完成的。

    周奋和纪军二人一个研二,一个研三,都对于书法这一块颇有研究。

    尤其是文青周奋,虽说平日里闷声不响,但确实手上有两把刷子,顾云雷曾见过他的书法,深得欧体字神髓,柔而不媚,自成风骨。

    二人通过比对字迹,很快就整理好了几叠纸页,交到顾云雷手中。

    纪军对着他说道:“小顾,你看看,这些应该能凑成一册书……”

    顾云雷接过纸页,点点头,开始进行整理排序。

    要说单单是排序,也不算特别麻烦,尤其是骈四俪六的韵文,只要找到首页与尾页,在将每一页的最后一句话,与下一页的第一句话拼凑起来,只要字数和格律对的上,便能很快凑成一册。

    也就是散文可能稍微麻烦一点,但只要知悉了每一页的具体内容,真正拼起来,也不会太难。

    纸页在经过特殊封裱处理后有些硬,顾云雷小心翼翼拿起其中一张,快速浏览了一遍,便放到一边,随后又拿起下一张,继续浏览。

    如此反复一遍后,整叠纸页的大致意思已经出现在他脑海中。

    这竟是一部道家经文!

    虽然并无书名,也不知出处,但顾云雷通过其中的内容,已经完全能够确定,这就是一本讲述如何修炼“三阴上炁”的功法。

    其中说到:“每以月高三丈时,算太阴于何位,焚香心拜九过,默告太阴皇君、月府神仙,降太阴上炁于臣身……鼻引白炁,九次一吞,如此九徧,吞炁九口毕,心拜礼谢而退。”

    这分明就是教人如何在晚上吸收“三阴上炁”之一的“太阴上炁”!

    虽然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乱七八糟的“三阴上炁”,也不知道这其中所说的修炼法门是否有效,但顾云雷还是按照内容和规律,先将一这部经文迅速完成排序。

    随后,再次将这卷整理完的书页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后,顾云雷便确定下来,自己刚才的的确确拼齐了一套功法!

    这功法大约五千余字,有头有尾,但内容却极为浮夸。

    按照这功法所说,只要按照这功法所说,每夜吞食“三阴上炁”,九个月后,便能羽化遗蜕,飞升月宫。

    我滴个龟龟,我顾家老祖堂堂老君亲传徒孙留下来的功法也没敢说九个月就让人成仙,这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跑出来的“三阴上炁”就敢这么牛逼?

    古人吹牛不上税啊!

    将手中的这部“三阴上炁”放在一旁,顾云雷拿起另一叠书页,依样画葫芦地整理一遍。

    果然,这第二本经文,同样也是修炼法门!

    但与之前“三阴上炁”不同,这一本乃是“丹经”。

    这“丹经”不是道门正儿八经的内丹法,而是教人服用所谓“神仙三物饵丹”的外丹法。

    所谓外丹法,简单来说就是嗑药,鼓吹的是通过不断服食各种各样的丹药,吃着吃着就能长生不老。

    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没错,从当年秦皇遣徐福海外寻仙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逃不脱这长生不老的诱惑,甭管你是唐宗宋祖之类的开明君主,还是嘉靖这种亲自“下场试手”的修道皇帝,都被那些号称能够炼制仙丹的老神仙唬的一愣一愣。

    所以也难怪外丹法的名声一直以来都不太好听,说一句烂大街都不为过。

    但这并不是说外丹法就全是糟粕,虽然在修行界确实有食气法—内丹法—外丹法这样的鄙视链,但外丹法也有可取之处,反正顾云雷就亲眼见过老祖拿来的“清障凝心丹”的牛逼之处。

    至于那些想着拿铅啊汞啊之类的重金属去炼什么长生不老仙丹的,就纯粹是瞎搞了,这玩意儿吃多了除了重金属中毒之外,不会有第二种下场。

    回到手上的这本丹经上来。

    顾云雷大致通读了一遍,发现这本外丹法虽然称不上非常垃圾,但称它一声比较垃圾绝对不过分。

    比如其中一味丹方“神仙饵雄黄”,便是以雄黄为主料、水银半斤,云母六两,白蜜三升为辅料,五日五夜即卉以置水中,日吞入大豆一丸,常服之,便可与天地相保。

    先不说这古时候半斤水银一般人家还真不好弄到手,就算真把这神仙饵雄黄弄出来了,估计吃下去之后,“和天地相保”也是没什么可能了,毕竟四硫化四砷配半斤汞,用来自杀倒是合适。

    顾云雷觉得这一本三阴上炁外加一本外丹法,简直就是在瞎扯,但他其实并不在意在意这功法本身的准确性,他在意的是这古墓里,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东西!

    先是古符文,如今又是修行功法,之后呢?之后又会出现什么东西呢?

    顾云雷心里隐隐有些不安,总觉得自己可能摊上什么大事了。

    但此刻他手里没有证据,也不好丢下手头的工作跑到墓里去求证什么。

    所以他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只希望是自己想多了吧……

    ……

    ……

    当中海大学的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正在为古墓群里的文物早日重见天日而努力的时候,工作区边缘的一间移动板房内,中海市文化局副局长窦廉、中海大学教授金卓颖、陈剑平三人正站在一尊几乎有一人多高的玉鼎前,久久不语。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考古界泰斗,同时也是博文学界顶尖专家陈剑平,在见到眼前这尊晶莹透亮,完全不似历经千年历史的玉鼎时,也完全失态了。

    他张大了嘴,指着玉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这……”

    “没错,陈老……”

    窦局长点点头,一脸兴奋的说道:“这就是目前为止,我们在这个古墓群里的最大发现!”

    “毫无疑问,这是华夏考古学历史,乃是世界考古学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的瑰宝啊!”

    窦局长上前一步,站到玉鼎旁,用如同欣赏美女一般的火热眼神盯着这尊玉鼎。

    有了这样一个足以轰动全国的重大发现,别说中海文化局的局长,就是文化部的位子,他窦廉都敢想一想了!

    “这……这真是国宝啊!”陈老有些难以置信,“我们国家到现在出土最大的玉鼎也不过80多厘米高,这个……这个玉鼎,足足有它一倍还多啊!”

    “是啊陈老,当时我听说的时候也是根本不相信啊,还以为手下人在开玩笑呢……”窦局长应声说道:“可你瞧瞧,这玉鼎现在不是就在这儿杵着吗!我们这次请您来,就是希望您掌眼,看看这尊鼎的具体出处……”

    说着,窦局长又转向金卓颖说道:“也请金教授帮忙一起参详一下,这样的发现,足以让两位青史留名啊……”

    终于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的陈老也是面色潮红,活了大半辈子,临老了竟然能够见到这样一尊国之重器,让他如何能不激动。

    “好好!小窦!好啊!”

    陈老手扶着眼镜,围着玉鼎来回打转,细细欣赏这尊精美绝伦的玉鼎。

    倒是站在一旁的金卓颖还算冷静,低声说道:“窦局长,据我所知,宋人并不重鼎,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这么大一件鼎器呢?”

    窦局长闻言,面色顿时一暗,声音立刻高了八度,说道:“这我怎么知道!但现在这么大一尊玉鼎就明明白白地摆在这了,难道还能有假不成?”

    “当然不是说有假?”金卓颖轻轻一笑,解释道:“我只是担心史料中如果找不到这鼎的出处,会给后续的定名、立项工作造成麻烦。”

    略微冷静下来的陈老闻言,也接话道:“没错,金教授说的有道理啊……小窦啊,我们要好好合计合计,争取让这座玉鼎有名有姓,有根有脚的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啊!”

    窦局长闻言,知道两人说的没错,却不应声,只是扭头看着玉鼎。

    “嘭!”

    然而就在此时,突然从古墓群方向传来一声炸响,将全副精神放在玉鼎上的三人都吓了一大跳。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三人推开门,朝着爆炸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却见到不远处烟雾弥漫,甚至隐隐有火苗窜出。

    显然,是古墓中发生了爆炸!

    可但凡下墓作业都是杜绝明火的啊,要说塌方还有可能,可这爆炸?

    三人面面相觑,都有一丝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