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晚明之我是崇祯 > 第205章 江南纷争
    轻飘飞雪,江南也落下了入冬之后的第一场雪,大明帝国的临时都城南京也被白雪笼罩。

    清早,一辆马车急促地行驶过清冷的大街,因为今天是大明规定的休息日,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早早出门,尤其是当朝的官吏们,都可以好好休息一天了。

    马车进入西城之后,很快就在一座府邸门前停了下来,随后马车上面下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源。

    “请告知你家老爷,就说济南李源前来拜访。”

    此时,已经有随行仆人来到门口,朝着守门的门子说道。

    “请稍等。”

    门子看了一眼一身锦服,披着皮毛披风的李源,也不敢怠慢,毕竟李源的大名在南京城可谓是家喻户晓。

    其实门子之前还是想要刁难一下,索要一些好处的,但是眼前的人毕竟是李源,他也不敢得罪。

    片刻之后,李源就进入了府邸,这处府邸就是当朝大学士范景文的府邸,范景文已经来到门口,一脸欢喜地看着李源。

    “李兄来此,真是让寒舍蓬荜生辉啊。”

    范景文一脸欢喜地看着进门的李源,然后大步走了过去说道。

    “不敢,不敢,李某贸然来访,还望大学士海涵。”

    李源客气地说道,然后又扫了一眼身边的门子,就随着范景文进入了书房。

    “大学士,你家的门子该换一下了。”

    李源在进入书房之后,立刻朝着范景文说道。

    刚才门子虽然行动很快,但是李源看的出来,门子本意还是想要刁难一下,可能是因为对李源的敬畏,于是就没有开口。

    听了李源的话,一脸欢喜的范景文立刻沉闷了,他明白李源的意思,平日里一直都在忙碌朝政,所以对于治家就忽视了。

    李源就是因为治家有方文明的,济南李家甚至被皇帝朱由检点名赞赏,赞赏治国如治家,一家都治理不好,还谈什么治家。

    片刻之后,李源和范景文都入座了,仆人摆上了香茗和糕点,一个生火的炉子也摆放在了书房中间的地面上,顿时一阵热浪席卷而来。

    “大学士,李某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当日之约。”

    李源品了一口香茗,清晨的冷意顿时全无,然后朝身边的范景文说道。

    范景文听了李源的话之后,表情顿时凝重了,他自然记得他和李源当年的约定。

    当初将李源招到南京,范景文可是费了好大力气的,当年他们初到南京,除了随行的几十位官员之外,再无任何北方官员。

    初到南京之时,皇帝朱由检立足未稳,危机四伏,西面有左良玉作乱,南面有桂王叛乱,加上内部军心民心不稳,所以众人都忧心忡忡,一心和皇帝拯救江南半壁江山。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皇帝朱由检只有了半年的功夫就将残破不稳的江南收拾完了,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一举稳定了江南的局面。

    等到江南的局面稳定之后,朱由检的皇权得到了巩固,同时北方文官集团人才匮乏也凸显出来了。

    虽然南下的北方官员都被委以重任,但是依然无法改变他们人数稀少的局面。

    而且在他们下面,是庞大的江南东林集团,这些人虽然被皇帝打压,但是他们依然占据着庞大的地方统治。

    于是范景文和蒋德璟开始扩大北方文官集团的力量,首先就是积极招募从北方陆续逃难过来的官员。

    随着大明皇帝在南京站稳脚之后,越来越多的北方沦陷区的官员纷纷来到南京,让北方文官集团的力量得到了扩编。

    范景文积极举荐这些人,加上这些人都是从沦陷区逃难过来的,朱由检认可了他们的忠诚,于是这些人都被重用了。

    同时范景文也大力招抚在河南和山东一带的名士,其中李源和张元久就是其中之一。

    当初为了招抚李源来到济南,范景文派出使者亲自拜访了李源,并且送上了范景文的亲笔书信。

    “当年北方文人势弱,李兄慷慨而来,确实为我北方文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我当年约定一同辅佐陛下,共同对付东林人,匡扶大明江山。”

    范景文随后说道。

    他自然记得和李源的约定,他们不仅是为了辅佐朱由检,其中还有一条就是对付东林人。

    北方文官集团有着自然的高傲,认定江南东林人都是一群失意的文人聚集在一起,完全无法和北方正派出身的读书人相比。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北方文人,此时李源来到范景文府上,其实就是为了讨论眼下的东林人。

    而且在对付东林人这个问题上面,北方文官完全是一条心的,就是李源也不能幸免,因为他们深知朝堂争斗的险恶。

    如今皇帝朱由检英明神武,但是对于饱读史书的文人来说,皇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转性,东林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得势了,如果一方得势,朝堂的争斗是非常残酷的,最后倒霉的说不定就是北方文官集团。

    李源已经处在北方文官集团里面了,所以他必须要面对这一切,时刻提防东林人的反扑,一旦被他们咬上一口,在李源看来那些极端思想的东林人必然会对他们落井下石,说定李家就此遭受劫难。

    “钱谦益估计已经到满刺加了,他这一路上一定收获颇丰。”

    李源随后朝着范景文说道。

    他内心开始有些担忧,担心南洋事件会是东林人的一个转折,所以今日特来范景文府上一趟。

    范景文点了点头,当初钱谦益提出要下南洋的时候,不仅范景文一阵诧异,就是朱由检都非常惊讶。

    但是范景文清楚地记得朱由检在诧异了一下之后,就立刻同意了钱谦益的请求。

    正如李源所担心的,范景文知道钱谦益是在借助南洋来改变东林人,迎合皇帝陛下,同时他也看到了皇帝似乎也在引导东林人这样做。

    范景文的表情也开始变的凝重起来,这次下南洋,可能对东林人确实是一个机会,东林人也想借助南洋重新站起来。

    “钱谦益这次回来,一定会借机推荐一些人,加上亲自去了南洋,对那里的局面也了解,所以东林人一定会在南洋上面有收益,我等不得不防。”

    李源担忧地说道。

    因为他们就在江南,江南就是东林人传统的地盘,东林人对北方文官集团有着明显的偏见,甚至是仇恨,因为来到江南的官员,大部分都是被贬的,或者是在朝廷被排挤出去的。

    “李兄可有什么对策?”

    范景文此时也没有什么好方法,毕竟他还不清楚朱由检究竟要将南洋这盘棋下多大。

    李源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说道:“大学士,我等北方官员,首先要的事情就是维持住现在的局面,然后就是促使陛下尽早北伐,如今大明兵强马壮,北方已经是一盘散沙,如果我们能够促成陛下早日北伐,尽早收复京城,到时候都城再次北迁,北方集团依然是朝廷的核心。”

    李源说出了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大明北伐,收复北方的失地,恢复京城,然后还都京城。

    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的格局就定型了,北方依然是大明的中心,江南的东林人还是被本能地隔绝开了。

    范景文听了李源的话之后,点了点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北伐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毕竟牵扯太多的事务,一旦发动北伐,必然是举江南全力北上。

    这样的大事,没有万全的准备是绝对不会行动,所以现在就是他们催促北伐,皇帝陛下也不会同意。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北伐的直接决策影响不再内阁,而是在枢密院和参谋部。

    枢密院和参谋部一直都在制定北伐作战的方案,只有他们两家认定大明有能力北伐了,才会促使朱由检出兵北伐。

    所以现在无论内阁如何呼吁北伐,皇帝陛下也不会听取内阁的建议,他只会听枢密院和参谋部对北伐的计划准备,毕竟这两个地方是专门负责行军打仗的,文官集团干涉不了,也拿不出他们那样专业的计划来说服皇帝北伐。

    “北伐确实是一个机会,但是这不仅是我们的机会,也是东林人的机会,将来恢复的领土,必然会有大量官职空缺,在北伐之前,陛下一定会大量储备官员,江南是东林人的天下,如果大量储备官员,东林人一定占据多数。”

    范景文又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东林人占据着基数庞大的优势,将来北伐成功了,朝堂的格局可能没有变化,最多就是向北方文官倾斜。

    北方文官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巢,虽然会有会有优势,但是地方空缺出来的官员就不一定都是北方集团出身了。

    尤其是北方沦陷之后,地方名士官员损失惨重,很多人还为贼效命,将来这些地方的空缺该如何补充,皇帝必然会从江南调配官员。

    这也是范景文非常担忧的事情,东林人也一定会乘机渗透进入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