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晚明之我是崇祯 > 第111章 众人议政
    张庆书直言朝廷可以借钱,这让在场的众人都非常吃惊。

    朝廷要借钱,这还是头一次听说,历朝历代有卖官收钱的,但是没有听说要借钱的,这也就是说朝廷还要还钱。

    朱由检看着众人的诧异,他其实非常支持张庆书所说的借钱的,在后世也就是发行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其实大明朝现在的情况是非常适合发行国债。

    但是发行国债是需要基础的,这个时代还无法做到,朱由检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发行国债的机构,也就国家银行系统。

    眼下大明根本就没有这个平台,所以这也是朱由检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那就是将国家的金融权拿到手。

    朱由检随后朝着张庆书说道:“庆书接着说,今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得到了朱由检的肯定之后,张庆书心中一喜。

    然后说道:“家父前几日想要和几个行商的友人一同承包一座盐场,但是手中钱银有限,于是就向杭州一家知名的钱庄借贷了五万两白银,连本带利三年还清。为什么个人可以借贷,朝廷不可以?朝廷只要能够按期偿还钱,树立信用,民间百姓就会借钱给朝廷,朝廷得到了钱粮,就可以扩军备战,挥师北伐,到时候北方各省恢复了,赋税自然会增加,依然也就有了偿还能力了。”

    张庆书的话让在场的众人也陷入了沉思,其实大家心理都明白这个道理。

    民间借贷最讲究的就是信用,钱庄老板往往都会给熟悉的客户借贷,即使陌生人借钱,也会有熟人担保,这样就可以降低借钱人毁约的可能性,即使借钱人不偿还,钱庄老板还可以告到官府,让官府抄没借钱人的家财,用来抵偿。

    如果借钱人换成朝廷,那事情可就不好办了,首先就是谁来管理朝廷,如果朝廷不还钱,那么出钱人该去那里说理。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万一失信于民,社稷不稳。”

    张元久随后摇头地说道。

    虽然他明白这个道理,朝廷钱多了可以扩军备战,尽早收复失地,到时候失地的税赋也就可以偿还,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朝廷信用上的,如果明军打了败仗,那时朝廷还有没有能力还钱。

    所以张元久反对这个想法,毕竟朝廷如果失信于民,将是非常严重的,甚至大明江山都不保了。

    “庆书和张老所说都有道理,不知诸位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朱由检也明白这件事情急不得,即没有肯定张庆元的说法,也没有否定张元久的主张。

    “陛下,刚才庆元和张老所言,皆是为了钱,在下认为大明眼下首要的事情是整顿钱币,整顿钱庄,这才是当务之急。”

    李源此时接着朱由检的话说道。

    他的话也直接说到了点子上面,大明朝现在的钱币非常混乱,尤其是多年的战乱,民间钱银再杂乱无章,市面上流通的有大明历朝历代的铜钱,还有满清铸的铜钱,现在四川的张献忠,陕西的李自成,以及荆襄的刘宗敏都在铸钱。

    朱由检虽然对商贾行商进行了管理,但是没有限制商贾的行商范围,于是这些地方的钱币也纷纷流入江南。

    加上朝廷多年战乱,库平银已经多年没有铸造,现在市面上都是散银在流通,于是一些奸商看准时机,纷纷在散银里面包裹其它东西,蒙混百姓。

    济南李家是大户,自然接触的银两较多,所以李源认为眼下党务之急是整顿钱币市场,官府必须要出面整顿散银和铜钱。

    “如今北方沦陷,很多钱庄在北方的分号也纷纷沦陷,但是北方逃到江南的百姓,带着这些钱庄在北方分号的银票来到江南的分号兑换,这些钱庄竟然不与兑换。”

    此时,张元久接着说道,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朱由检一听,表情立刻凝重起来了,他没想到钱币的问题竟然也这么严重,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银行和钱币系统,稳定的钱币信用,同时规范钱庄业务。

    钱币的规范就是朝廷恢复库平银的兑换,也就是发型一种足额的标准银币或者元宝,渐渐地将民间的散银交易取消,避免了散银交易中的欺诈,同样也规范了银两市场。

    至于规范钱庄业务,就是朱由检已经在筹划的大明中央银行,建立后世的国家中央银行,管理货币市场,发行货币,同时规范钱庄业务,也可以通过大明中央银行建立国家信用系统,为将来发行国债做准备。

    “诸位还有什么建议,都可以说出来,今日朕就是想听一听大家的心里话。”

    朱由检随后说道,一脸的诚恳。

    看到朱由检脸上的诚恳,加上刚才的谈论,大家也放松了下来,于是纷纷开始建言。

    “陛下,虽然我朝失去了北方,但是江南的教育也绝对不能松懈,在下来到南京,发现江南学子治学态度不端,深受东林人影响,违背儒家精神,到处宣讲朝廷施政,已经背离了治学之道,陛下必须要整治。”

    张元久随后讥讽地说道,言语非常尖锐,直指东林人的秉性,不仅让朱由检一阵诧异,更是让朱由检身后的钱谦益心中一凝。

    张元久是河南大贤,他的学术思想是重礼和讲忠孝之道,至于传统的程朱理学里面过分地强调天理人欲,以及对治国之道大量论述,张元久反倒看的不是很重。

    当初天下都属大明之时,因为奸臣和阉党乱整,一些不得意的江南官员纷纷致仕回到江南,来到东林书院讲学,抨击朝政。

    这在当年也不算什么,毕竟奸臣阉党乱整,读书人抨击一下朝政也是利索当人,但是眼下大明皇帝英明神武,东林人还是在不停地抨击朝政,在张元久看来是治学之心的丢失。

    随着大明南迁之后,大明的中心来到了江南,所以张元久认为此时必须要制止东林人在江南乱政的思想。

    因为东林人在江南的影响力,所以江南读书人都受到了他们思潮的影响,不仅偏激地喜欢议政,而且还形成了一个东林集团。

    张元久认为这是偏激的学派集团,绝对不能留下,所以直言朱由检必须要整治江南东林人,消除他们的思想。

    朱由检听了张元久的话之后,顿时一阵惊愕,他此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张元久了。

    朱由检一直都在打压东林人,都是暗中使用手段,张元久是第一个在朱由检面前直言反对东林人的。

    “教育关系到民族未来,也是大明强盛的基础,朕这几日正在和内阁商讨改革教育的事宜,它日一定请张老过去讲学,朕定会聆听教训。”

    朱由检谦卑地说道,并没有直接回答张元久关于东林人的批评和讥讽。

    但是即便如此,朱由检身后的钱谦益也已经一阵紧张了。

    让在场的众人进行一个比较,如果张元久说自己的学识第二,那么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了。

    朱由检身后的三位大学士中,范景文的才学不如张元久,但是范景文名气大,至于蒋德璟,也不是治学出身,钱谦益在东林人中地位最高,但是如果论学识,还是不敢和张元久并列。

    所以张元久说出这番话,就是在场的东林人翘首钱谦益也不敢反对。

    范景文听了张元久的话之后,心中顿时一喜,他知道自己千辛万苦找来的这个张元久是对的,张元久今日的表现实在是让范景文惊喜不已。

    张元久是潜心治学的名儒大贤,在大明读书人心中地位崇高,尤其是在北方学子心中,如果能够聆听张元久的一堂课,都是终身难忘的事情。

    所以当北方沦陷之后,不仅是李自成,就是多尔衮都在寻找张元久,但是都没有寻到。

    范景文因为和张元久有一些私交,知道张元久避难的地方在山东,于是派人找上了张元久,并且送去了亲笔信。

    张元久本来已经隐姓埋名,准备过完余生了,但是看到范景文的书信之后,也备受感动,毕竟国难当头,他身为读书人,也该做点事情,于是这才同意来到南京看一看。

    张元久来到南京之后,立刻发现江南读书人的风气不好,喜欢浮夸卖弄,而且热衷于抨击朝政。

    张元久不喜欢这样的读书风气,他认为读书人就应该重礼重义,讲忠孝。朝廷的政务无论是好与坏,不能单纯地从学术思想里面解读,应该看它的效果。

    至于江南东林人的这种抨击时政的思想,张元久是反对的,而且张元久发现这些东林人已经不分好坏,只要是朝廷的政务,他们都会站出来反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众人听了张元久的话之后,也纷纷沉默了,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也涉及到了君王之道。

    就在众人都突然沉默之时,一个军官急匆匆地跑进了亭楼。

    “陛下,紧急军情。”

    军官快步来到朱由检身前说道,同时将一份枢密院的文书呈送到了朱由检手中。

    朱由检一听是紧急军情,脸上顿时一凝,立刻接过文书,然后看了起来。

    打开文书一看,朱由检脸上的凝重更深了,驻守武昌的李守荣送来急报,大顺襄王刘宗敏结合十万大军东进攻打武昌。

    这个消息实对于朱由检来说实在是太突然了,参谋部虽然侦查到了刘宗敏集合军队,但是也没有预判到刘宗敏竟然在这个时候攻打武昌。

    “回城。”

    朱由检立刻起身,然后大步走出了亭楼。

    (本章完)